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当前课程改革就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体如何操作呢?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自主学习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并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入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可在教学环节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历史本身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教师悉心备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才会增强。传统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掌握者、课堂的主宰者,久而久之,课堂没有互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关注,使师生关系僵化。如此死板、枯燥的课堂,在束缚学生思维、师生关系得不到改善的同时,还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应该主动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换位思考,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尊重、爱护、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对于初中历史学科,一些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觉得难写难记,枯燥烦琐,于是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利用新版历史教材中的精美图片、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情绪上受到强烈的感染,与老师形成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于“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挖掘教材,探究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他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4.精心设疑,鼓励学生质疑
斯托利亚尔认为:“知识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可以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带到课上,师生共同解决;可以鼓励他们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可以鼓励他们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师生通过交流予以解决;也可以鼓励他们对历史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开拓学科内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情境,为初中历史教学事业的进步作努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自主学习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并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入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可在教学环节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历史本身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教师悉心备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才会增强。传统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掌握者、课堂的主宰者,久而久之,课堂没有互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关注,使师生关系僵化。如此死板、枯燥的课堂,在束缚学生思维、师生关系得不到改善的同时,还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应该主动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换位思考,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尊重、爱护、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对于初中历史学科,一些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觉得难写难记,枯燥烦琐,于是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利用新版历史教材中的精美图片、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情绪上受到强烈的感染,与老师形成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于“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挖掘教材,探究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他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4.精心设疑,鼓励学生质疑
斯托利亚尔认为:“知识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可以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带到课上,师生共同解决;可以鼓励他们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可以鼓励他们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师生通过交流予以解决;也可以鼓励他们对历史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开拓学科内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情境,为初中历史教学事业的进步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