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比较于其他学科教学,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往往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因此,在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因材施教的理念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探讨将因材施教理念运用到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具体的运用策略,以期待提升声乐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 声乐 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共性与个性,适当引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原则,进而培养学生声乐艺术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实力。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因材施教,教师应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并针对这些共性和个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促成师生之间和谐良好的关系。由此可见,高校教师需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因材施教理念。
一、因材施教引入到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声乐作为一门歌唱艺术,其主要是学习呼吸、咬字、共鸣、发声等一系列与人体生理机能相联系的知识和技能,但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因而引入因材施教理念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形式也与其他课程教学有所不同,大多采用一对一辅导形式,所以更需要因材施教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声乐学习和进步。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还能推动我国声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实际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教学受到心理学、生理学及审美学的影响,所以要凸显其深厚的艺术性,并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根据高校学生在声乐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制定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乐素养。
在目前的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预期设定的声乐教学目标,引入并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声乐课堂教学的急切需求。因此,在具体的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声乐素养的基础上,制定一些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教学策略。倘若对教学细节不重视或者处理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音乐发展。目前一般都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针对学生的实际课堂反应和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模式。由于教师个人能力有限,不可能兼顾每位学生,往往会忽略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就需要引入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从而确保实现高校声乐课堂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具体对策
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因材施教的理念,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式,进而实施教学活动。同时也需要声乐教师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进一步实现声乐教学目标。
(一)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
声乐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因材施教,就必须积极做好准备性工作。具体而言,首先要融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全面了解,熟悉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声乐素养,并且采取分层或分类的教学方式以便于管理。其次在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悟性开发的重视程度,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教师所讲的声乐知识。但是传统声乐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仅仅对课堂学习知识进行单方面的吸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由此看来,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是当前高校声乐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声乐教师应将全体音乐专业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并主动与学生共同确定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
(二)积极转变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由于其学科具有某种特殊性,声乐教学多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通常而言,声乐教学往往是教师边弹琴边示范,有时学生在歌唱训练中,教师需及时进行点拨或指导,尤其在发声、演唱、吐字等方面。在运用此种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这种模式之下,学生群体也出现了一些较为集中的问题。比如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白声”“鼻音”“哑音”及“喉音”等诸多问题,而教师在对每位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时,都要侧重此类问题,这只会影响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加教师的实际工作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积极转变声乐课堂教学方式,必要时可以将存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归纳为学习小组,统一进行辅导和讲授,如此一来,学生也可以在组内进行交流与互动,妥善处理好某些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声乐教师的负担。除此之外,声乐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地调整并完善教学模式,删减或增补声乐理论课程和基础性课程,比如行腔咬字、嗓音保健、发声器官的构造等诸多课程,还可以实行集体授课模式。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声乐学习氛围
优质的高校教育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其中既包括了校园环境、学习氛围、教学设施,同时又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能力等。因此,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因材施教的理念中,不仅要准确把握好有关教学内容,而且还要灵活渗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意义,进而使学生能体会到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性。另外,高校声乐教师应积极创造良好而又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声乐课堂教学中,积极向教师反馈其学习成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声乐学习氛围。比如,声乐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课外活动机会,使学生充分体验校园文化环境,科学地融入到校园生活之中;改变以往传统落后、严肃内敛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共同交流和互动,并有针对性地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构建舒适而宽松的课堂教学体系。
(四)协调师生关系,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因材施教与一般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交流和互动。因此,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每一位声乐教师都应关注师生间的平等地位。具体而言,首先应本着平易近人的态度,采取谈心的方式方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和代沟。这对帮助高校声乐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状况以及了解学生性格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侧重激发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倘若全部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很难对所学的声乐知识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和运用,因而只有在声乐教师的现场演示与指导之下,学生才能直观地感受到声乐学习的趣味性。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效率,推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实行,高校声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积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声乐知识进行直观的展示,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融入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不仅顺应了声乐课程的学科发展规律,而且也充分符合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共性化发展需求。现阶段,随着高校声乐课堂教学的内容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在其教学中也逐渐考虑到声乐教学的发展规律,在真正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施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此外,各大音乐高校还应结合学生的声乐素养和学习特性,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声乐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增强声乐训练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彦文.因材施教的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06).
[2] 张会哲.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探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2.
(作者简介:廖星麟,男,湘南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
关键词:高校 声乐 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共性与个性,适当引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原则,进而培养学生声乐艺术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实力。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因材施教,教师应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并针对这些共性和个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促成师生之间和谐良好的关系。由此可见,高校教师需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因材施教理念。
一、因材施教引入到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声乐作为一门歌唱艺术,其主要是学习呼吸、咬字、共鸣、发声等一系列与人体生理机能相联系的知识和技能,但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因而引入因材施教理念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形式也与其他课程教学有所不同,大多采用一对一辅导形式,所以更需要因材施教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声乐学习和进步。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还能推动我国声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实际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教学受到心理学、生理学及审美学的影响,所以要凸显其深厚的艺术性,并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根据高校学生在声乐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制定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乐素养。
在目前的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预期设定的声乐教学目标,引入并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声乐课堂教学的急切需求。因此,在具体的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声乐素养的基础上,制定一些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教学策略。倘若对教学细节不重视或者处理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音乐发展。目前一般都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针对学生的实际课堂反应和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模式。由于教师个人能力有限,不可能兼顾每位学生,往往会忽略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就需要引入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从而确保实现高校声乐课堂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具体对策
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因材施教的理念,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式,进而实施教学活动。同时也需要声乐教师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进一步实现声乐教学目标。
(一)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
声乐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因材施教,就必须积极做好准备性工作。具体而言,首先要融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全面了解,熟悉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声乐素养,并且采取分层或分类的教学方式以便于管理。其次在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悟性开发的重视程度,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教师所讲的声乐知识。但是传统声乐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仅仅对课堂学习知识进行单方面的吸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由此看来,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是当前高校声乐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声乐教师应将全体音乐专业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并主动与学生共同确定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
(二)积极转变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由于其学科具有某种特殊性,声乐教学多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通常而言,声乐教学往往是教师边弹琴边示范,有时学生在歌唱训练中,教师需及时进行点拨或指导,尤其在发声、演唱、吐字等方面。在运用此种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这种模式之下,学生群体也出现了一些较为集中的问题。比如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白声”“鼻音”“哑音”及“喉音”等诸多问题,而教师在对每位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时,都要侧重此类问题,这只会影响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加教师的实际工作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积极转变声乐课堂教学方式,必要时可以将存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归纳为学习小组,统一进行辅导和讲授,如此一来,学生也可以在组内进行交流与互动,妥善处理好某些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声乐教师的负担。除此之外,声乐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地调整并完善教学模式,删减或增补声乐理论课程和基础性课程,比如行腔咬字、嗓音保健、发声器官的构造等诸多课程,还可以实行集体授课模式。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声乐学习氛围
优质的高校教育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其中既包括了校园环境、学习氛围、教学设施,同时又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能力等。因此,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因材施教的理念中,不仅要准确把握好有关教学内容,而且还要灵活渗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意义,进而使学生能体会到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性。另外,高校声乐教师应积极创造良好而又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声乐课堂教学中,积极向教师反馈其学习成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声乐学习氛围。比如,声乐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课外活动机会,使学生充分体验校园文化环境,科学地融入到校园生活之中;改变以往传统落后、严肃内敛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共同交流和互动,并有针对性地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构建舒适而宽松的课堂教学体系。
(四)协调师生关系,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因材施教与一般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交流和互动。因此,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每一位声乐教师都应关注师生间的平等地位。具体而言,首先应本着平易近人的态度,采取谈心的方式方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和代沟。这对帮助高校声乐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状况以及了解学生性格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侧重激发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倘若全部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很难对所学的声乐知识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和运用,因而只有在声乐教师的现场演示与指导之下,学生才能直观地感受到声乐学习的趣味性。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效率,推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实行,高校声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积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声乐知识进行直观的展示,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融入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不仅顺应了声乐课程的学科发展规律,而且也充分符合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共性化发展需求。现阶段,随着高校声乐课堂教学的内容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在其教学中也逐渐考虑到声乐教学的发展规律,在真正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施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此外,各大音乐高校还应结合学生的声乐素养和学习特性,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声乐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增强声乐训练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彦文.因材施教的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06).
[2] 张会哲.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探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2.
(作者简介:廖星麟,男,湘南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