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无人是孤岛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sen_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6月5日,新疆克州,市民在体育馆接种新冠疫苗

  打不打疫苗?表面上,这是个关乎个人意愿的问题。
  但病毒传播从来无视个体差异,它的目标,始终是群体。言外之意,对抗病毒的个体免疫力,也不是一座座孤岛。
  当下,疫苗与免疫,关乎着人类集体的健康和安全,成为了普通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打疫苗的人


  6月初,打完第二针新冠疫苗,钱佳很难松一口气,她想起了那首歌谣:天要下多少雨才能让海洋流满泪滴?月亮要多少年才会变苍老?她不知道,一生要打多少疫苗。
  那天,医院门口的队伍排到了街上,人群讨论着打完第二针,还会不会打第三针、第四针。钱佳问护士,打了疫苗,可以保护多久,护士回答不了她的问题,没有足够的研究可以证明抗体会持续多久。
  想着过年期间拟的一长串旅行计划,她有些悲观。
  过去几个月,钱佳所在的城市原本松懈了下来,不少人摘下了口罩,公园里,广场上,阳光晒在人们久违的脸上。
  距第一针已过去一个多月,此前,她犹豫着要不要打第二针。一来是第一针打得她手臂麻了两天,又犯恶心又有点发烧,折腾得够呛。再则,“好像也没有什么必要”。
  今年26岁的她,在一家新媒体公司做文案,常年坐办公室,夜里下班了才回家,两点一线,基本不会接触高风险人群。她心想着,接不接种无所谓,疫情总会过去,生活总会回归平常。
  但抖音和微信这几天却持续推送着国内确诊病例,身边的同事也慌张起来,鼓动之下,她这才决定“乖乖打第二针”。
  她突然想起,去年5月,一位武汉的新冠康复者朋友在朋友圈说,有了抗体,可以横着走路。如今,新冠疫情依然没有完全阻断,也让她对这句调侃多了几分切身感受。
  原本观望中的李科南还是赶了个大早去排队。
  他是深圳人,今年30岁,工科硕士文凭。李科南需要经常跑项目,出差是家常便饭,他也担忧,一旦疫情暴发,自己可能会中招。但他对疫苗态度冷淡,仅仅是“科学上的理由”—“别的疫苗都有充足的时间来验证,但新冠疫苗还在紧急使用阶段”,他不放心。
  专家们说疫苗是安全的,他也不是不信任,但心里始终有个小疙瘩。单位组织了2次,他都推脱了,他觉得应该再等等。
  不过,最后促使他下定决心的理由,有些出乎自己的意料。6月初,朋友在群里发了生日聚会的邀请,众人开着玩笑:“都是打过疫苗的人了,怕什么,支棱起来!”
  李科南发现自己成了唯一的例外。6月初的一个早上,他赶到医院,发现队伍长到不见头。有人告诉他,五六点就有人来排队了,他听了一愣。
  疫苗接种背后,总是伴随着社会心理的起伏和波动。5月以来,随着安徽、辽宁、广东等地陆续出现确诊病例,打疫苗的人越来越多。
中国每百人接种剂数接近55剂,超过7亿剂新冠疫苗被注入国人的身体。

  如今,中国每百人接种剂数接近55剂,超过7亿剂新冠疫苗被注入国人的身体。
  但是,犹豫者也有,几年前,记者采访过一个自称打过狂犬疫苗后出现脑鸣症状的群体,他们仍然抗拒着新冠疫苗。
  有的积极踊跃,有的犹豫担忧,有的抗拒,有的毫不在意。疫苗接种是个人的意愿,但它并非仅仅关乎个体在生物学上的安全。
  而在當下,疫苗与免疫,似乎具备了另一层含义,关乎着全人类的群体问题。

疫苗犹豫症


  今天的世界,似乎已经忘了天花、脊髓灰质炎、黄热病等疾病的存在,也忘了它们曾在世界上造成上亿人死亡。现在,这些疾病几乎绝迹,最主要的功臣,就是疫苗。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结束新冠病毒病大流行的唯一方法,也是疫苗。理论上,我们需要60%以上的人接种疫苗,才能形成有效的屏障,以阻断其传播,让世界恢复正常。
  但现实是,疫苗犹豫症依然横行于世。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表示不会接种FDA批准的冠状病毒疫苗,即使是免费的。在南非,不愿接种的比例为36%,在刚果,这个比例甚至高达41%。
  疫苗犹豫最直接的因素,是两种恐惧的拔河。
  人们对危险的判断,是基于直觉的。高曝光度的、戏剧性的死亡场景,在统计学上无法构成威胁,但往往令人忧心忡忡,比如接种疫苗而患上罕见神经系统疾病吉巴氏综合征,尽管比例只有百万分之一二,也足以令人退避三舍。相反,最有可能伤害人类的事物却很容易被忽视,比如全球“杀人”最多的,其实是天天可见的微不足道的蚊子。
  正如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在《洁净与危险》一书中指出,人们倾向于将世界分为 “危险”和 “安全”两个领域。人类的大脑,不善于处理模棱两可、相对安全的概念, 它擅长二分法,看到的是黑白分明的领域,而不是灰色的阴影。
  风险与免疫,是一体两面的灰色地带。疫苗背后,正是两种恐惧拉扯,无法找到风险的平衡点。对于父母来说,概率上的百万分之一,不是冰冷的数字,一边是感染的风险,一边是全身瘫痪的风险,无孰轻重同样难以抉择。
  这种恐惧是合理的,但并不合乎理性。
  事实上,这种犹豫背后,并不完全是无知与理性的鸿沟。

不同的动力和逻辑


  南非开普敦大学卫生科学学院的查尔斯·谢伊·维森格教授领衔的团队在研究中提出5C模式,解释了疫苗犹豫症的形成。所谓5C,即信心(confidence)、自满(complacency)、便利或制约(convenience or constraints)、风险计算(risk calculation)、集体责任(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信心涉及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决策者的动机等;自满是当人们对疾病感知的风险较低时,认为没有必要接种;制约因素可能是现实的便利性,也可能是心理障碍;风险计算是权衡接种相关风险与感染风险的高低。集体责任是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指是否具备通过群体免疫力保护他人的意识。
  《纽约时报》一篇报道指出,疫苗怀疑论不是一个知识问题,高收入国家同样有强烈的反疫苗运动和犹豫症表现。一般的说法是,向他们传递足够的正确信息,偏见就会消除。
  人们有一个偏见,认为科学素养或者知识水平较低的群体,更容易对疫苗保持怀疑论。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这个反疫苗运动盛行的国家,向反对者分享知识和信息,并不能起到作用。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杰夫·亨辛格说,用事实和信息推翻怀疑论非常困难,根源在于背后的道德直觉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大和复杂。
  这种现象会发生在政治保守派群体身上,也广泛存在于自由派,甚至存在于完全没有政治背景的人群中。前述接种意愿调查的数据就证明,疫苗犹豫症,不仅美国这样的高收入国家有,非洲落后国家也是程度相当。
  疫苗犹豫症不是简单的个体心理抉择,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过程。查尔斯·谢伊·维森格发现,贯穿其中的,涉及两种不同阶层的动力,新自由主义逻辑和社会排斥。
由于社会联系曾遭到破坏,政府与公民的信任缺乏,抵制疫苗成了一种代理形式。

  中产阶层和精英阶层的父母秉持一种世界观,认为健康是个体的,与健康有关的风险和决定,也是个体选择与责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意味着他需要积极主动地避免这些风险,对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负唯一的责任。这种自清教徒延伸而来的世界观,与倡导疫苗接种的话语体系相冲突。因为,后者所宣扬的,是集体责任和公共健康。
  社会排斥在另一个层面上发挥作用,家长对疫苗的犹豫,中介体是他们所经历的社会排斥。由于社会联系曾遭到破坏,政府与公民的信任缺乏,抵制疫苗成了一种代理形式。

无人是孤岛


  疫苗犹豫症过去只存在于一小部分人中,如今新冠疫情笼罩,它似乎变得更为普遍,其危害也更值得正视。
  科学家的断言并非危言耸听,查尔斯·谢伊·维森格便认为,如果疫苗猶豫症使社区无法达到群体免疫所需的覆盖率门槛,那么,新冠病毒病大流行可能会不必要地持续下去,并且持续造成更多的伤亡。
  美国作家尤拉·比斯初为人母时,跟身边所有人一样,对母亲这一身份陷入了一种普遍性的焦虑:无法信任医疗机构、担心空气、食物、药物,以及,使用的疫苗里究竟是什么成分?
  更关键的是,她无法确保她的孩子“免疫”,关上百叶窗也不可能幸免于病毒和细菌。
  她很快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某种认知偏误。她的焦虑,其实是每个人对现代医学、疾病、环境的焦虑。在她随后出版的《免疫:接种》一书,读者将得到自我审视的答案。
  “就算在一出生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比整个大环境更干净。”毕斯说,“我们全都已经受到污染了。我们内脏里的微生物数量比体内细胞还多……而且全身上下都是化学物质。换句话说,我们跟地球上的一切都是连续不断的,包括我们彼此之间。”
  人们的身体并不互相独立,人们的健康永远取决于其他人做出的选择。
  免疫,既不存在绝对性,也超出了个体性。在人类与病毒的对抗中,打疫苗的人,自会形成一个公共空间。这个空间里,接种者围在外面,保护了少数缺乏抗体的人,为他们屏蔽了病菌的侵袭。
  疫苗议题的讨论,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到群体联结的密切性,不论人们怎样看待社群,环境都具有社会性,而免疫力是一个共享的空间,一个人类共同照顾的花园。
  接种新冠疫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其他文献
和死亡相关的一切,都会让一般人感到害怕、忌讳。然而,进过殡仪馆和刚有人往生的房间后,我感受到死亡的另一个面向—平静。  7月24日,经友人引荐,我来到这间位于台湾北部八里区最大的棺木厂 。工厂不好找,穿过几个崎岖的巷子,来到厂子门口,扑面而来的,除了木材天然、浑厚的香气外,还有一种沉静之感。  “棺木是我的摇篮。”林老板面色和善,讲话不徐不疾,周身也透露出一种沉静的气质。他告诉我们,他们家三代做棺
国家的经济能否发展,取决于它是否可以为更大比例的劳动人口创造更具生产力的岗位。传统上,正是工业化使穷国开始了这种转变。工厂工作或许并不光鲜,但却可以将农民转变为蓝领工人,进而改变整个经济和社会。  许多非洲和其他地方的低收入国家,都希望走上类似的道路。一些非洲国家在疫情前就已经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埃塞俄比亚在中国和欧洲投资者的帮助下,建立了以出口为导向的服装和鞋类部门。坦桑尼亚建立了一个更
五条人乐队  “春天到了,燕子北归,孩子们在路边追逐玩耍,风吹动杨柳,杨柳轻拂着风,河堤上情侣们停停走走。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那是头发在沙沙生长,那是树叶在沙沙生长,那是野草在沙沙生长,沙沙生长,沙沙生长……”  这是吴吞的《喀什的天空》,也是郭小寒《沙沙生長》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郭小寒1982年出生于河北唐山,大学毕业后做了9年音乐记者。从2011年开始带着周云蓬、张玮玮、野孩子、顶楼马戏
2020年9月24日,荷兰德伊芬镇,阿哈默德一家在公园里拍照。 1. 2015年8月30日,伊拉克难民艾莉雅和丈夫阿哈默德带着4个月大的儿子坐在自马其顿前往塞尔维亚的火车上。 2. 2015年9月1日,阿哈默德一家在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边境的铁路线上休息。 3. 2015年9月1日,阿哈默德一家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街头。   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大量来自中东和北非等地区的难民从通过海路和陆路
2011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3·15”事件,把曾经开创中国肉类品牌的双汇集团和它的缔造者、全国人大代表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推向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风雨过后,双汇集团不仅奇迹般屹立不倒,其生产销售还出现迅速增长的势头。双汇凭着过硬的综合实力度过了企业最困难的时期,做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2012年春节,双汇集团总部大楼悬挂出一幅巨型春联,上联是:经风雨,见彩虹,我们同舟共济;下联是:抓
京津冀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核心地带,是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河南地处我国中心地带,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京津冀豫四省份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不容忽视,然而,水危机的阴影时刻困扰着这些地区,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短板。  水是生命之源。每年人均500立方米水是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警戒线,而京津冀和河南地区人均水资源远低于这一标准,焦渴状态日益严峻,水资源状况逐年恶化。  庆幸
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所描述的“通灵宝玉”,其原型便是产于南京地区的雨花石。雨花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收藏、鉴赏历史。自六朝以来,雨花石便有了鉴赏的趣闻与记载,如梁朝“云光法师天降雨花”、“南齐潘淑妃九鸾钗”、“唐代同昌公主雨花石嫁妆”、“五代南唐后主李煜以雨花石二枚续聘小周后”等故事。  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增强两地的凝聚力和文化感染力,构建海峡两岸联系的文化新纽带,“雨花情缘·2011首届海
缺什么补什么,这是中国人的理念。  传统的,想要聪明,多吃猪脑,或者长得像脑仁的核桃仁;腰酸背痛,吃羊腰子、猪腰子;皮肤干燥,来点猪皮或者驴皮胶;需要壮阳,请服牛鞭、鹿鞭、狗蛋蛋。  今天的,做事浮躁,急于变现,做出来的产品不精致不高端,卖不了好价钱,就需要工匠精神。  我不相信传统的,更不相信今天的。如果说传统的还有一点安慰剂的作用,今天的则连这一点都没有。  有工匠精神,生产的东西会有更高的附
“对于大众汽车来说,最重要的是,最大程度地减少半导体瓶颈对生产的影响。”今年1月24日,德国大众汽车一名发言人在公开场合表示,因为车载半导体短缺的问题突出,该公司正与主要供应商谈判,以补偿自身的损失。  大眾汽车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将因为“汽车芯片荒”,而足足减少10万辆汽车的生产。“愤怒”的大众想要向供应商博世和大陆集团索赔,其面临的窘境却是各国主流车企的缩影。去年以来,由于车载芯片代工和交
人物简介:  许钦松,1952年生,广东澄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跨世纪之星”荣誉称号,2007年当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画学会顾问、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并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