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300余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提出对在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并根据当前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缺陷等影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择业、促进学生就业。
【关键词】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23-01
近年来,高校的就业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和在校期间的人生规划已成为国家、社会、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对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学生个体的就业和未来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一项对大学生初次就业流动率的调,50%的大学生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流动率近75%。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求职选择中存在盲目性是高流动率的主要原因。在一次针对低年级的三百多份调查问卷中,有64%的学生表示渴望得到更多的人生规划辅导和就业单位信息。19%的低年级学生制定了大学期间的人生规划目标并努力实现,60%的同学的人生目标没有明确方向,仍有21%的同学没有计划和目标。
造成这种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效果差,大学生人生目标淡薄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从主观和客观上分有如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认识自我的能力有限。经典的职业生涯理论是人—职匹配理论,以被誉为“职业辅导之父”的帕森斯所提出的特质—因素理论和霍兰德的类型论为代表。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一些稳定的特质,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人格等,这就是人职理论中的人的要素。“我适合做什么”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频繁提出的问题,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是作为求职者的人的基本特性的自我认识问题,对个体认识得越深入,越清晰,在纷繁的职业环境中就越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在进入大学学习阶段之前,升学是唯一的目标,日常努力的方向基本都是如何去在考试中活得高分。在这个环境背景下,很少有人去考虑自己以后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有很多的基本个体特性得不到发掘和展现。进入大学之后,仍有一定的惯性存在,学而优则是的思想仍然左右其发展,对专业很少知其所以然,缺少对职业特点探索的主动性。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较少,再加之正处也职业价值观尚未定性的阶段,从而多自我的认识纯在误区,盲目从众,追求热门而忽视了自身的特点。
第二、高的学校所创造的育人环境不利于在校生合理的规划其职业生涯。我国大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15—24周岁,按照舒伯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观点,这一阶段正处也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在课堂、工作实践中尝试,并有意识的吸收相关信息,尝试性的开始选择。因此,高校在这个阶段所创造的客观环境对于在校生的职业规划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设立中专业设置所能基本满足社会需要,但其开放性很差。在调查问卷中有22%的同学表示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好专业的应用知识和技能,而希望能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储备的的比例去占到64%。侧面的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在职业趋向形成阶段能否获取更多的综合知识的要求强烈。而在校学习阶段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日趋完善,但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选修和相关领域的辅修的设置与学生渴望拓宽知识领域的要求存在矛盾。致使学生的职业规划纯在瓶颈,相关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导致特性培养和能力体现效果不明显。其次,校园文体、文化、科技活动随蓬勃开展,虽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社团的发展缺乏指导和支持,系统的职业指导课与讲座开展的不够,另外竞赛性的活动多,体验性的活动少,学生很难身处其中的参与,特别是和教学相结合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实施存在很大文体,学生的认识面很难拓宽,动手实践机会甚少。致使在校阶段学生很难对自己的职业有所了解,规划的参考信息匮乏,实施也就存在很大难度。
第三、高校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者的经验不足。在高校与学生进行正面接触进行教书育人工作的教育者可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政治辅导员队伍,一类是以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为主要工作的专业教师队伍。这两类教师虽然教学的性质有所不同,但都是担负着高校教书育人任务的主力军,也是对在校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引导者。但是客观因素决定着这些引导者并非都有足够的经验和经历对在校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引导。首先,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在校担任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同志大多数是新留校的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人虽然工作能力强,但也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没有社会经验的积累,这部分人又是进行学生日常辅导的主力军,是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倡导者和实施者,但是由于这个团队的社会经验不足,很难开展此项工作,即使努力实施了,单靠个人的能力和阅历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另一类就是专业教师,这些老师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而教学经验和时间能力,有很多也参与过实际的工作,但在很多教师的理念中学生的职业规划并没有列入他们的教育内容中,单纯的以教学为主导,很少能对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投入太多的经历。在调查结果中显示,79%的在校学生希望能与名企领导和专业相关的技术人员交流,而与优秀的毕业生和老师交流的比例很小,说明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引导者的水平很难满足在校生的希望和交流要求。
总之,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所说近些年虽得到了重视,但受受教育者自身的认识能力、及高校环境、教育者的经验以及家庭、职业生涯与思政教育结合等问题的影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应加大力度和实施办法,进行完善。
首先,是引导在校的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索,了解自身的特点、需求等;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探索的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应试考学的人生发展道路上解放出来,正确的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空间,找到职业的趋向,在探索中不断的评估、反馈,并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和技能锻炼,为以后的发展拓宽路径,最终实现个体职业生涯的完满发展。
其次,高校担负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环境创造的重任。要尽可能多的开设职业指导课和相关讲座,加强指导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发展和相关活动开展,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参观、就业实践、实习、兼职等机会,使学生获得更为真实的体验和经验。高校还要尽可能多的为辅导员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要走出去,引进来,为这只主力军的业务能力多创造培训条件以解决群体性的经验缺乏问题。
再次,作为职业规划教育的引导者的教师要有工作的主动性和使命感,积极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获取社会的第一手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学会教育学生探索自我的方法和认识职业环境的方法,要掌握过程中的技巧,这样有感有论,学生才能信服;要坚持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方法,因材施教。作为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要有責任、有义务的对学生进行正面职业规划教育,将自己的经验和所掌握现状主动的向学社讲述,使学生能学到课堂以外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
最后,要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考虑到家庭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中的影响因素;还要将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在新形势下把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果反映到学生职业选择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将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相同一。
【关键词】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23-01
近年来,高校的就业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和在校期间的人生规划已成为国家、社会、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对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学生个体的就业和未来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一项对大学生初次就业流动率的调,50%的大学生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流动率近75%。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求职选择中存在盲目性是高流动率的主要原因。在一次针对低年级的三百多份调查问卷中,有64%的学生表示渴望得到更多的人生规划辅导和就业单位信息。19%的低年级学生制定了大学期间的人生规划目标并努力实现,60%的同学的人生目标没有明确方向,仍有21%的同学没有计划和目标。
造成这种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效果差,大学生人生目标淡薄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从主观和客观上分有如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认识自我的能力有限。经典的职业生涯理论是人—职匹配理论,以被誉为“职业辅导之父”的帕森斯所提出的特质—因素理论和霍兰德的类型论为代表。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一些稳定的特质,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人格等,这就是人职理论中的人的要素。“我适合做什么”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频繁提出的问题,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是作为求职者的人的基本特性的自我认识问题,对个体认识得越深入,越清晰,在纷繁的职业环境中就越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在进入大学学习阶段之前,升学是唯一的目标,日常努力的方向基本都是如何去在考试中活得高分。在这个环境背景下,很少有人去考虑自己以后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有很多的基本个体特性得不到发掘和展现。进入大学之后,仍有一定的惯性存在,学而优则是的思想仍然左右其发展,对专业很少知其所以然,缺少对职业特点探索的主动性。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较少,再加之正处也职业价值观尚未定性的阶段,从而多自我的认识纯在误区,盲目从众,追求热门而忽视了自身的特点。
第二、高的学校所创造的育人环境不利于在校生合理的规划其职业生涯。我国大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15—24周岁,按照舒伯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观点,这一阶段正处也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在课堂、工作实践中尝试,并有意识的吸收相关信息,尝试性的开始选择。因此,高校在这个阶段所创造的客观环境对于在校生的职业规划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设立中专业设置所能基本满足社会需要,但其开放性很差。在调查问卷中有22%的同学表示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好专业的应用知识和技能,而希望能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储备的的比例去占到64%。侧面的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在职业趋向形成阶段能否获取更多的综合知识的要求强烈。而在校学习阶段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日趋完善,但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选修和相关领域的辅修的设置与学生渴望拓宽知识领域的要求存在矛盾。致使学生的职业规划纯在瓶颈,相关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导致特性培养和能力体现效果不明显。其次,校园文体、文化、科技活动随蓬勃开展,虽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社团的发展缺乏指导和支持,系统的职业指导课与讲座开展的不够,另外竞赛性的活动多,体验性的活动少,学生很难身处其中的参与,特别是和教学相结合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实施存在很大文体,学生的认识面很难拓宽,动手实践机会甚少。致使在校阶段学生很难对自己的职业有所了解,规划的参考信息匮乏,实施也就存在很大难度。
第三、高校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者的经验不足。在高校与学生进行正面接触进行教书育人工作的教育者可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政治辅导员队伍,一类是以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为主要工作的专业教师队伍。这两类教师虽然教学的性质有所不同,但都是担负着高校教书育人任务的主力军,也是对在校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引导者。但是客观因素决定着这些引导者并非都有足够的经验和经历对在校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引导。首先,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在校担任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同志大多数是新留校的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人虽然工作能力强,但也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没有社会经验的积累,这部分人又是进行学生日常辅导的主力军,是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倡导者和实施者,但是由于这个团队的社会经验不足,很难开展此项工作,即使努力实施了,单靠个人的能力和阅历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另一类就是专业教师,这些老师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而教学经验和时间能力,有很多也参与过实际的工作,但在很多教师的理念中学生的职业规划并没有列入他们的教育内容中,单纯的以教学为主导,很少能对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投入太多的经历。在调查结果中显示,79%的在校学生希望能与名企领导和专业相关的技术人员交流,而与优秀的毕业生和老师交流的比例很小,说明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引导者的水平很难满足在校生的希望和交流要求。
总之,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所说近些年虽得到了重视,但受受教育者自身的认识能力、及高校环境、教育者的经验以及家庭、职业生涯与思政教育结合等问题的影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应加大力度和实施办法,进行完善。
首先,是引导在校的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索,了解自身的特点、需求等;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探索的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应试考学的人生发展道路上解放出来,正确的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空间,找到职业的趋向,在探索中不断的评估、反馈,并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和技能锻炼,为以后的发展拓宽路径,最终实现个体职业生涯的完满发展。
其次,高校担负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环境创造的重任。要尽可能多的开设职业指导课和相关讲座,加强指导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发展和相关活动开展,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参观、就业实践、实习、兼职等机会,使学生获得更为真实的体验和经验。高校还要尽可能多的为辅导员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要走出去,引进来,为这只主力军的业务能力多创造培训条件以解决群体性的经验缺乏问题。
再次,作为职业规划教育的引导者的教师要有工作的主动性和使命感,积极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获取社会的第一手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学会教育学生探索自我的方法和认识职业环境的方法,要掌握过程中的技巧,这样有感有论,学生才能信服;要坚持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方法,因材施教。作为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要有責任、有义务的对学生进行正面职业规划教育,将自己的经验和所掌握现状主动的向学社讲述,使学生能学到课堂以外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
最后,要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考虑到家庭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中的影响因素;还要将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在新形势下把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果反映到学生职业选择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将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相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