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化学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e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课程是目前中学阶段开设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目前学生最重视的基础课程之一。化学课程的学习因其广泛性和重要性而备受关注。在过去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为每位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是一样的,课中为每位学生设置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分度,发的试卷是一样的,课后布置的作业也是一样的,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要么是“一支粉笔讲到底”,要么是“电子课件放到底”。这种千遍一律的教学方式极易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的不良后果,如此这般,学生慢慢地就会对这种千遍一律的教学方式产生厌烦情绪,对学习化学也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因此,必须要及时扭转这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不良学习习惯,引入新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效果。
  尝试学习策略是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认同和大力推广的一种学习策略。由于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发散性思维、创新等素养,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操作性强,因而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一、尝试学习的界定
  所谓尝试学习,就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将知识和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的内容和特点,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空间和动手动脑的条件,创设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课本的揭示下,原有知识的引导下,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补充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尝试运用自己的智能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一改传统教学中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知识,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尴尬局面,把学生直接推到“前台”,直接参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尝试学习是以主动的态度探索学习,它力求达到的目标是:第一,在分析问题时,不局限于问题本身的讨论,还尝试从其他方向去思考、探索问题所带来的意义;第二,在解决问题时,不满足于一种方法,还尝试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法;第三,在研究问题时,不但考虑相关的事物,而且尝试考虑各种不相关的事物;第四,在得出结论时,不但尋找标准答案,而且尝试接受不同的结论。在这里,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员,而是已成为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人;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已成为真正会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学习主体。
  二、尝试学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尝试学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如图1所示。
  整个过程中,“主导”应始终围绕“主体”而运作,向“主体”提供情境,组织整个尝试活动并及时调整其方向,以期达到预想的效果;“主体”则在“主导”的扶持引导下,充分运用和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可靠的结论。两种作用相互联系,相互转换,最后共同促进“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尝试学习策略在化学学习中的实际运用
  下面以“元素周期律”一节内容为例来具体谈一谈尝试学习策略在化学学习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采用尝试策略学习,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寻找”和“发现”元素周期律,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应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发现时间以及发现意义,随后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确立思维方向。第二步,让学生假想自己通过“时间隧道”回到1869年的门捷列夫时代,沿着前人的足迹,做一次“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尝试,并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参与,谁做出的贡献大就将被评为“小门捷列夫”,赠送一幅门氏画像。以此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同时激发学生参与尝试的动机和兴趣。第三步,实施尝试过程:先让学生回忆1-20号元素的符号,原子序和原子结构简图,将顺序一一画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元素原子结构,让其自我发现各自的特点(尤其是最外层电子),进而启发学生发现以上元素最外层电子1-2,1-8,1-8的变化规律,在引入周期性变化的概念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在肯定学生的“发现成就”的同时,鼓励学生乘胜前进,在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相应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合第一周期性变化,逐步发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接着学生根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综合前面一系列的周期性变化,最终发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最后指导学生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实际验证一下某些元素性质的变化情况(如Na、Mg、Al),从而完成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其本质的认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尝试“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心理驱使下,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引导鼓励和启发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一步一步的尝试逐渐逼近目标,直至最后的成功。因而学生兴趣始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到评选“小门捷列夫”的时候,达到高潮。尝试学习的结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在问题面前敢于尝试的勇气和善于尝试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乃至未来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尝试学习策略的核心
  运用尝试学习化学的关键,是要设法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创设出动手动脑的机会和条件,而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和内容丰富的化学实验,所以非常适宜运用尝试学习法进行学习。比如金属电化腐蚀一节,有关钢铁腐蚀,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利用这一优势,运用尝试法学习,不仅可以避免直接将结论交给学生所造成的认知过程过于简单,印象模糊的缺陷,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容易引发学生参与尝试的欲望。学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首先对钢铁腐蚀的条件和原因提出各自的看法。有些学生会根据不涂防锈漆的铁器表面更易锈蚀的现象,提出铁生锈是因为与空气接触所致;也有学生依据在潮湿环境下铁器更易生锈的生活经验,得出铁生锈是因为铁与水接触而发生了反应的缘故。还有学生则综合以上两种意见,提出铁生锈是由于空气和水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学生的初步尝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应利用学生渴望自己的观点能得到肯定的心理,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自己的尝试,以各自的观点再行必要的整理和推论。按第一种观点,只要在空气中,即使是干燥的空气,铁器也会生锈;若依第二种看法,铁器与水接触后,就算是隔绝空气也会生锈;而按第三种看法,只有当铁器与水接触,又与空气接触时才会发生腐蚀。到底哪种观点正确?能否验证?又如何验证?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经过补充和筛选,最后确定三个验证方案:①将洁净干燥的铁钉放入一干燥的试管内,并塞紧管口。②将经过煮沸除去空气的蒸馏水充满试管,投入一洁净铁钉后塞紧管口。③将洁净铁钉放入一盛有少量水的试管内,并将试管倒立于盛水烧杯中,使试管内的铁钉一半浸在水中,一半露在上半部的空气中,并在试管上将管内水面做好标记。放置一段时间后,(为保证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可将先期做好的同样装置向学生展示,课堂上的装置留给学生以后观察。)可以看到①②两个试管内的铁钉均无明显锈蚀,而③中铁钉产生了锈迹,且管内液面也有所上升,此时结论便不言自明。成功者在心理上获得了满足和自信,失败者也从中得到了经验教训,大家对知识都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会产生再尝试、争胜利的欲望。当然,由于学生的直接参与,有时会使教学过程多费些周折,多耗些时间,但却完全可以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这种兴趣等方面得到补偿,更重要的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定然事半功倍。既然如此,教师何不妨“先不要讲解,让学生先试一试”。
  总之,尝试学习策略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大的潜力,在学习中很好地运用它,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活动有重要的显效应,而且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也有不可估量的隐效应。让中学生自己在尝试中学习化学,构建新型化学学习模式,具有针对性强、目标异常明确以及因人而异等特点,可以实现因人置宜、情境化、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学生本位”的学习理念。实践证明,该学习模式的具体实施可以有助于增强学生化学学习自信心,全面提高学生自我的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格式,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收稿日期:2017-02-10)
其他文献
化学反应与能量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内容,主要考查以下内容。  考点一 考查对基本概念的深层理解  考向点击 常考查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反应与条件的关系等内容。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才能引发产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反应  B.吸熱反应的速率一定小于放热反应的速率  C.H2(g)+Cl2(g)2HCl(g) ΔH,则氢气的燃烧热为ΔH  D.利用盖斯定律可以计算某些难以
期刊
在化学教学和教科书中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将化学知识的引入、描述和应用融入情境之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便于其进行知识运用和拓展。同时,情境的引入利于学生认知和思维的发展,有助其关键能力的提升和必备品格的发展,促进教学对象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以下将结合化学教学和教科书中的实例,从情境的定义与分类,情境的呈现、情境创设时要注意的问题与改进建议等几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化学教学及教科书的编写
期刊
一、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1.离子反应  (1)概念: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2)离子反应的条件:  ①生成难溶的物质;②生成难电离的物质;③生成易挥发的物质;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反应的本质: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物质的量发生变化。  2.离子方程式  (1)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2)離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
期刊
水解常數的考查在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考题中多有出现,现举例说明其常见考查方式。  一、考查水解常数的概念  水解常数(Kh)是描述盐类水解平衡的主要参数。对于多元弱酸根或弱碱阳离子其水解是分步的,水解常数依次减小。水解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因水解过程是吸热过程,故Kh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期刊
在中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分子式的求算问题。对此问题,若能靈活运用所学知识,把握有机物的组成规律,根据物质的量对应成比例、反应原理等思想,便可快速、准确确定相应的有机物的分子式。
期刊
所谓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含电化学中的反应)是指题目涉及的反应是教材中没有的,需要学生通常分析题给信息并结合相应理论知识才能解答的一类问题,此类问题的解答能较好地考查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  从知识贮备、信息运用角度上看,正确分析此类问题有赖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心理因素,不能因为素材的新颖就认为无法解答出来而在心理上“未战先降”;二是有效信息的筛选与转化,即要筛选出与化学方程式书写
期刊
考点二:硝酸的性质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氮的化合物,也是化学三大酸之一,以其知识点命制的考题形式多样,涉及到金属与硝酸的反应分析、硝酸的实验室制法以及以硝酸为基础的化工流程等。学习硝酸内容除了需要掌握硝酸的特性外(不稳定性、强氧化性),还需要掌握硝酸与金属和非金属反应的浓度关系和解题方法,对于该知识点的学习可以结合具体的化学方程式,绘制相应的反應过程图来理解。
期刊
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计算型选择题。设置了常见的铁及其化合物与硫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都能正确写出;但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学化学中的三大守恒(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数目守恒、溶液中的离子电荷守恒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守恒)要能熟練运用,也就是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重点并不在计算,而在于能应用化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期刊
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判断一定量物质所含某种粒子数目的多少,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此类试题涉及面广,常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考题有意识设置一些易错易混的“陷阱”,考生一不留神便會成为命题设计者的“猎物”。
期刊
一、發现问题  在教学中普遍认为CO2-3会干扰Cl-的检验,但滴加稀硝酸即可排除干扰。但有SO2-4存在时,应先加过量的Ba(NO3)2,除去SO2-4后,再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Cl-。  但是让笔者感到困惑问题是:①为什么教材上在Cl-的检验中回避了SO2-4可能产生的干扰及如何排除干扰的说明。②在大量的习题中也是只要出现加AgNO3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即可得出有C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