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水 水如天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en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生生不息。时间如流水,滔滔东逝,一去不返,溅起浪花朵朵,照亮历史天空;时间如闪电,破空而来,惊天动地,划破乌云滚滚,闪现历史幽昧;时间如长风,穿越山谷,扫荡原野,裹挟屡屡清芬,清爽人类心灵。多愁善感的文人,对于时间的变化总是格外敏感,常常立足现实,或是追溯过往,感慨今昔;或是展望未来,唏嘘不已;或是凝聚瞬间,发掘永恒;或是交融时空,抒发百感;或是身临其境,度长絮短。时间变化,多姿多彩,见情见性,见姿见态。品味古典诗词之中的时间变化,探索文人诗路心语,体会历史的沧桑无常,体会社会的百态风光,体会人生的风云万象,自然别有意趣,乐在其中。一般来说,古典诗词对于时间变化的描写,有四种情况。现结合具体诗词归类品析。
  时间的延展。主要是指诗人从某一特定时刻出发,或向前追溯到往古,或向后延伸到未来,造成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从而使自己某一时刻的特定情绪得以扩展,涵盖面更为深广,社会意义更加普遍。如杜甫的《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从时间说,这首诗有两次向前推移:第一次是从眼前的年关“岁暮”上溯到离开成都准备东下以来,乃至整个西南漂泊时期。诗人由年关岁末昼短夜长,天地清寒,鼓角悲鸣,山河动荡联想到大唐王朝时局动荡,烽烟四起的复杂形势。杀伐之声不绝于耳,哀嚎遍野随时可闻。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深表忧虑。诗中所写“野哭干家闻战伐”,即是指不久前发生的剑南西山都知兵马使崔旰在成都叛乱一事,以及随后的军阀混战,也包括尚未平息的安史之乱八年来给百姓带来的种种苦难。至于“夷歌”则是指代四川境内少数民族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老杜客居此处,夜间不时听到几处渔樵夷歌之声,倍感凄凉。三、四两句形成对比,一句普泛言之,普天之下苦于战乱,恸哭秋原,悲不可闻;一句特殊言之,夔州境内穷荒僻野,夷歌声声,忧从中来。家国天下,战火烽烟不息,黎民百姓遭殃,老杜心情沉重,忧愤深广。
  第二次时间上推得更远: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祠和东南的白帝庙,生发无限感慨。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公孙述西汉末年在蜀称帝,建白帝城,“跃马”是化用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年乘乱据蜀称帝。杜甫联想到这两位古人,显然是有原因的:一是这两个人都在蜀地建立过一番功业,二是都在夔州留有胜迹。他们的成就与老杜在夔州乃至整个漂泊西南的遭遇构成对比。这个对比,表面上是自我排遗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一代英杰都成了一抔黄土,我在漂泊之中所遭遇的故人凋零、音书断绝又算什么呢?实际上这种自我安慰比直抒伤痛显得更加哀怨感人!甚至可以理解为两位著名人物的丰功伟业反衬出老杜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老杜已是老迈颓丧,年岁不多,又是经逢战乱,漂泊流离,境遇何等凄惨,心情何等痛楚。诗歌妙用两轮时间前溯,充分突出老杜伤痛的深沉而广阔,已不只是一己一时一事的伤痛,而是时代、百姓、家国的深哀剧痛!
  时间延展也有将追溯过往与展望未来结合起来的情况。如品读初唐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常言道,文如其人,诗如其心。欣赏陈子昂的幽州咏唱,其实更多是感叹一代雄才的悲壮陨落,一代志士的走投无路。陈子昂出身富豪,生活优裕,任侠仗义,乐施好散,博览群书,学问渊博。科考及第,从政为官,胸怀大志,将以有为。但是屡遭排挤,人生多舛。登幽州高台,俯仰天地,视通万里,寻觅千古知音,惆怅浩茫人生,给后人,也给读者留下一个孤独身影和一段旷世情怀。诗歌两次延展时间,一是前溯,一是后推,由古及今,由今及后,构成一个苍茫悠远的时空背景,展示诗人的孤独情怀。
  历史是一条滚滚向前的时间大河,横亘天地,源自洪荒,流向永恒。朵朵浪花激荡其间,光芒四射;股股浊浪潜滋暗涌,喧嚣一时。志士胸怀抱负,想要大展宏图,建功立业;想耍名垂千古,彪炳史册。但是朝廷不给机会,同僚嫉贤妒能,陈子昂被排挤出局,才华壮志洒落一地。往前看,千秋万代,不见贤良;往后看,千秋万代,难觅知音。古语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伺求。子昂悲凄,无人能解,无人愿解。古有燕昭王,千金买马骨,拜郭隗为师,招揽天下英才;采纳郭隗建议,筑黄金高台,笼络天下志士。消除内乱,抵御强敌,振兴国家,安定百姓,成就一番伟业。陈子昂仰慕贤明,渴盼知音,渴盼用武之地,可惜,屡被打压,淘汰出局,世无知音,壮志落空。苦苦等待吗?时不我待,日月蹉跎,朝廷腐败,社会黑暗,昏君当道,小人得势,哪里有我的机会?谁来倾听一个志士的心声?
  陈子昂站立高台,挥手云天,极目高空,他想弄明白世界有多辽远,社会有多复杂,可是殚精竭虑,冥思苦想,还是不能得出答案。过往历史,无由会面,今后际会,无由相逢,诗人能够把握,能够主宰的只是现在,今天,当下。可是,时空浩渺,历史沧桑,人事变幻,谁能给他指出一条希望之路,谁能给他带来信心和力量呢?没有,永远没有!
  时间的凝聚。这种手法和时间的延展相反,是把漫长岁月的世态风云、人生百味,高度浓缩、凝聚于某一个时间节点或生活场景,以瞬间定格永恒,以有限包孕无限,类似电影中的定格或特写,实际上是截取时间流程中的一个横断面来反映生活,只不过它比一般场面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代表性而已。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闰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喜欢诗中女主人公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喜欢女主人公对生活,对人生,对功名的切实感受。生活从来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从来不是孜孜功名,汲汲富贵,相反,平平淡淡,相知相守,夫妻恩爱,相濡以沫,这才是生活的真谛。王昌龄这首小诗通过一个少妇登楼赏春的瞬间心理变化的描写,启迪人们关注内心,关注生活,关注平凡。少妇登楼瞬间所见,触发了她内心狂澜。其间情感颇为曲折、复杂。   一是再现少妇平日里无忧无虑,心思单纯.生活开朗,生性乐观的精神面貌。她要精心打扮,涂脂抹粉,描眉画黛,她要迎接春天,约会春天,就像当年约会夫君一样。可见她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二是婉见她当初的兴奋与神往,激动与自豪。她和夫君都处在大唐盛世时代,那是一个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人心自信的时代,万千文人士子怀抱梦想,远离家人,从军边关,建功立业,少有缠绵相思,儿女情长。这位女子也是极力支持夫君的选择。夫贵妻荣,夫唱妇随嘛,立功塞外,博取功名富贵,享受万人瞩目的荣光,何人没有这种想法呢?因此,少妇不知愁,少妇不伤感,少妇甚至还引以为荣,无比自豪。
  三是发现春天的美丽与活力,无比激动,神思遥远。女子居高临下,极目远方,她突然看见远处道路尽头,杨柳泛绿,丝丝下垂,春风吹动,柳枝飞扬。刹那间,敏感的心灵隐隐作痛,似乎想起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柳关离别,丝丝牵情,她和夫君当年不也是折柳赠别吗?杨柳青青,生机勃勃,人亦似柳,青春靓丽;柳绿易衰,青春易逝;杨柳飘柔,青春妩媚。春风,杨柳,阳光,花草,莺歌燕舞,一切美好,一切充满生机。妙龄女子,像我一样,应该享受生命的美妙,享受春天的美好,享受爱情的甜蜜。这才是生活,这才是最不辜负青春的生活。
  四是后悔不已,懊恼无穷。悔不该,当初激励夫君从军远行,立功封侯。功勋业绩,荣华富贵,那是表面的风光,那是他人的艳羡,那是虚荣的满足,实在一点,踏实一点想,过平常日子,油盐柴米,粗茶淡饭,夫妻恩爱,不离不弃,充分享受美好的青春,充分享受平淡的甜蜜,这才是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一个家庭,因为追求功名而夫妻离散,天各一方,分居两地忍受煎熬折磨,何必呢?何苦呢?女子的心,汹涌怨悔。再也无心欣赏花柳,再也无心留恋草木。站立楼头,眺望远方,远方有夫君,远方有思念。
  一幅画定格女子凝眸远方的剪影,一个瞬间凝聚了女子回心转意的复杂心理。
  时间的变形。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叫相对论,你能三言两语同我说一说吗?”他立刻加回答道: “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边坐一个小时,你只觉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热火炉上,片刻就像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的一个意义。”爱因斯坦以生动的事例,幽默地阐明了时间的相对性:时间的长与短,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长与短都是依据一定具体条件而言的。俗语道“欢娱嫌夜短,寂寞觉夜长”,人们在生活中都会有这种经验:同样的时间,你高兴时会觉得很短暂,你忧愁时会觉得很漫长。古代文人利用这一生活经验,创造出许多美妙的诗篇。
  如李清照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全词言愁,字字相思,句句悲凉。生活从清晨开始,以黑夜作结。愁苦如薄雾浓云,似瑟瑟秋风,充盈天地,弥漫心头。词人开篇点“愁”,言情定调,统摄全篇。而且,此“愁”非同一般,不是清闲散淡之愁,不是落花流水之愁,不是山河破碎之愁,愁随薄雾起,愁随浓云深,从早到晚,从昼到夜,撞入词人眼帘的是蒙蒙云雾,沉沉烟霭,萦绕词人心头的是千头万绪,一团乱麻。“永昼”是漫长白天,给人以度日如年,永无止境之感。“永昼”换成“昼夜”或是“白昼”,均不能传达那种愁苦无边,忧心如焚之感。可见词人愁重如山,愁深似海,愁浓如云,愁多如雾,推排不尽,驱散不得。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曾如此描写:“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因为国破家亡,辗转流离,因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因为青春流逝,人老珠黄,李清照无心赏花,倍感孤寂,度日如年,心如刀割。孤独延长了时间,细雨缭乱了心愁。黄昏漫漫,长夜栖栖,陪伴李清照的唯有无尽的黑暗与凄苦!
  又如李白诗歌《将进酒》开篇所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上句字面言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东走大海,一去不返;其实隐喻时光如水,转瞬即逝,失不再来。将漫漫时光缩短为瞬间片刻。下句将青丝变白发的百年人生说成像朝暮变化一样飞快、短暂,无法阻挡,不可挽留,给人以悲凉无助之感。将一生漫长时光缩短为朝暮之间。李白感觉时光飞逝,人生苦短,那是因为李白才情横溢,抱负远大,却遭遇坎坷,不遂心愿。曹操《短歌行》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言人生如朝露,瞬息变化,短暂至极,烘衬诗人难觅英才,难筑大业的急切忧虑。
  时空的交错。即一首诗中既有时间的延展、凝聚或变形,又有空间的扩展或浓缩。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借助时空转换、交错的手法来抒写相思离忧。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时间上变化角度看,诗歌从今宵写道他日再回到今宵,构成一个回环。今宵接到远方来信,询问我归期何在,我无以定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今宵的巴山夜雨,秋池水漫,秋意浓浓,巧妙烘托出我的强烈相思。他日是未知的将来,是殷切的期盼,是艰苦的等待,也是两地的煎熬。诗人心中,矛盾重重,悲喜交织。既期盼早日回家,团聚妻子儿女,又担心归期不定,心愿落空;既希望苦尽甘来,剪烛夜话,共享温馨,又担忧世事无常,身不由己。最后一句所写的“今宵”是一种想象,一种憧憬,一种期盼。两个人忍受了长久的相思离恨,终于可以团聚一室,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令人无比激动,无比幸福的事情。痛定思痛,快何如哉!今宵——他日——今宵,情意错综回环,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从空间变化的角度看,诗歌呼应时间变化,安排了三次空间转换。先是此时此地,巴山夜雨,异地他乡,传达一种流离感、凄凉意。再是西窗,温馨家园,幸福天堂,红袖添香,剪烛夜话,促膝谈心,两情和乐。最后又是巴山,此巴山非彼巴山,首句巴山是实写,眼前所见,亲临其境;末句巴山是虚写,心中所想,眼中幻觉,美妙无比。三个空间位置对应三次时间交代,时空变化,错综交织,巧妙地烘托出两地相思的深沉、丰厚与缠绵。
  再如杜甫《咏怀古迹》凭吊昭君,有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其中“黄昏”涵盖时空,时间而言,太阳落山,夜幕降临,家家团聚;空间而言,千里之外,故国家园,温馨美好,一派祥和,昭君魂思故国,心向家园,可是,生不能往,客死异邦,即便化作一堆坟墓,耸立在大漠荒烟之中,高天暮霭之下,也要朝向大汉故国,也要思念家园亲故。昭君的“黄昏”带给人悲凉苍茫,带给人寂寥沉重,带给人幽怨苦闷,无言独向苍穹,此恨又似无限。换作“清晨”,当然不可以。清晨,万物欣欣,人们忙碌,开始崭新的一天,满怀希望开创生活,气氛、情调与昭君心境、遭遇不协调。
  时间入诗,因情而定,因势而别,该延长则延长,该缩短则缩短,该凝聚则凝聚,该舒缓则舒缓,一切取决于诗人的身世遭遇与心境状态。我们读诗品文,贵在透过时空变换,透视人物内心情感波动,探析人物生命情怀。
其他文献
“你带手绢了吗?”这是每天早上我走到街上之前,妈妈站在家门口问我的问题。我没带手绢。因为我没有,所以我要回到屋里去拿一块。从不带手绢是因为我总要等妈妈的问题。手绢证明妈妈每天早上都在关心我。一天剩下的日子就只有我自己关心自己。“你带手绢了吗?”这个问题就是亲情的间接表示。直接的表示会让人难为情,不是农民的作为。爱情被伪装成了一个问题。这是唯一的表述方式:事实上,还是一种命令的口气,或是工作的那种技
期刊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把陈寅恪先生的这句话作为引言,是因为我想要分享的这本书里,讲述的是一代人留学求知的过往。不论留学与否,对于一个想要向上攀登的人,这本小书都是益趣颇多的。  西学东渐之风沿革至今已百余年,一代代学人漂洋过海在近现代文明史上留下了自己求知的足迹,因为有他们来筑建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基础,才使得中国实现富强和现代化更有可能。在留学历程中,学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无处不体现着精神
期刊
回想起做学生的时候,从生活中更多地感觉到的是静止。虽然这感觉不免有记忆粉饰的作用。少年时对万事都好奇,有什么新鲜玩意、新鲜人物、新鲜知识,立马就被吸引前去。虽然眼前的风景一直在变,其实用心是一样的。因此无论遇到什么难题,总仿佛有所凭依,从不曾茫然不知何往。且由于日日浸淫于书本的缘故,时间、空间都被拓展得极广,所与为友的,除了身边真实可见的人,还有历史长河里那些璀璨的星。一只脚踏在半空的状态就是,一
期刊
1903年,中国正酝酿着一场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满清王朝犹如一位行将就木的病者,封建君主的统治早已走向穷途末路。  1903年,17岁的德龄带着“以西方思想影响慈禧,接受革新”的愿望,步人了华美而神秘的晚清皇宫。  彼时的紫禁城,已经成为苦难深重的华夏大地上唯一奢华的孤岛,存末日黄昏中不计后果地享受着濒死的狂欢。德龄不是一名旁观者,而是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为我们挑起了深宫大内层层叠叠的帷幔,通过文字
期刊
她记得很清楚,就是从那天开始,她收到一封垃圾电邮。  电邮这样说:“为什么记住一段叫你烦恼的爱情?前来我们处清擦一切。”  这是什么意思?  一定是眼科医务所有人出卖她的电邮号码。  伟文与她分手,也以一封电邮解决。  他把讯息传到她电话小小荧幕上。  “桂,我思考良久觉得双方性格不合并无前途决定分手相信你有同感伟。”  桂开凝视字样良久才会过意来,双眼已觉刺痛。  用电邮宣布分手!  如此草率轻
期刊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更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这段出自梭罗的诗被威尔顿学院新任文学老师约翰·基汀写在了那本有些破旧的《诗歌五百年》的扉页上,它曾经被一群热爱诗歌、热情拥抱生命的年轻人无数次深情地朗读,而今它又一次点亮了一群少年的生命。在此之前,从没有人带领他们在校史楼大厅里聆听过死亡的声音,从没有人告
期刊
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烦恼……  听起来根本是如同哆啦A梦漫画中“如果电话事”一样虚幻而又不切实际的梦幻之地,居然就静静地伫立在偏僻的街道一角。只要在晚上把写了烦恼的信丢进铁卷门上的邮件投递口,隔天就可以在店后面的牛奶箱里拿到回信解答,三十年里,解忧杂货店除了贩卖日常生活用品外,还提供这样消烦解忧的咨询。  来店里咨询的一开始只是一些调皮的小鬼,问的问题也只是诸如不想读书也不想作弊却想
期刊
后来,“变”的本义消失了,而剩下“变化”的意义,《说文>就只注为“变,更也”,《小尔雅》注为“变,易也”,意思一样;后来也没有其他什么引申,它的意义倒是没有什么变化了,今天的字典词典解释为“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还是“变化”的意思。  由上看来,一句话,“变”字的意义演变就是从“使变化”到“自身变化”。确实也是,“使变化”何其难也,需要外力作用;“自身变化”才是常态。  于是,借用钱钟书在《
期刊
好的文字如同恒星,穿越浩渺的空间与无垠的时间,仍能熠熠发光直至永恒。若你有足够的感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热爱中长篇小说创作,这里将是你发光的舞台——让你的小说如银河星系般铺展,你会被证明是新生的未来之星。  作者简介与创作谈  我。晗之,蜗居于香港。  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我一直没有弄明白。并不是寻求这句话的解释,而是想去理解它里面所说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我看来,写作不高于生活
期刊
山坡翻飞着五节芒,仿佛发生什么事故,一夜间白发苍苍。深秋黄昏仍有稀薄的阳光,不多话的,散步人贪恋黄昏的体温,愈走愈远,终于隐入霜白的芒发里,听到秋与冬正在窃谈散步人的故事。  出门时,的确无所挂心,世事却常常乘虚而入,拎个小包袱前来投宿了。  那条路常走,散步之外顺道观摩整修楼房的工人干活。由于待修的房子颇多,不乏串门之处,不知不觉养成一种习惯:看看工程进度、问问大理石价钱,或非常好事地建议他们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