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格培养,可依托课文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扩大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面,创造宽松教学气氛,优化学生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12-02
人格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环境及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意志、道德等本质属性。从总体上看,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思想纪律有待改善,这一时期是他们人格发展的最大可塑期。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主阵地。语文教师给予学生平等的对待,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应是中职语文教学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格培养的策略。
一、依托课文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一)借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篇目反映仁人志士、先进人物的高尚品质,他们的事迹、精彩的论述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最适合用来对学生进行人格理想教育。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关爱民生的高尚情怀;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遭遇困境时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送东阳马生序》里的宋濂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苏轼富有人生哲理的警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等等。在教学中,可借助这些内容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教师可因课制宜,因势利导,通过妙语如珠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将这些教学内容中的人性光芒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往往容易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
(二)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熏陶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教学《春夜洛城闻笛》和《凉州词》时就可渗透教学折柳习俗。“杨柳”一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往往有新的含义和意韵,“柳”谐“留”音,古人在分别的时候,常常折“杨柳”相赠以示留念,故古人在表达离愁别恨的诗文中多用“杨柳”。所以在文字教学中适当地讲述一些民俗文化,对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某些词语,扩充知识面,开阔视野将大有裨益。在讲授《满江红》时可顺便穿插喝岳飞茶习俗。湘阴、汩罗地区喝“岳飞茶”(相传当年岳飞带兵来到这一带时因士兵大量生病而研制出的一种汤汁)民俗的由来,有利于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岳飞爱兵如子、礼待他人的优良品德。在讲述《登高》一诗时可穿插讲述重阳登高习俗。在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授课过程中有意渗透登高习俗及其演变,让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
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结合法定传统节日,让学生围绕民俗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调研、采风、参与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使相关内容由于亲历而更加扎实。通过调研、采风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民俗的兴趣和切实感受;亦可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庆、仪式、活动等感受某些民俗;还可以通过写作文等予以特别关注。例如,端午节让学生对屈原、伍子胥事迹进行研究;对端午节中的赛龙舟、插艾叶、佩香囊、吃粽子活动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一个传统节日,从资料查询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在教材中增加经典诗文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整合校本教材,删掉新编中职语文中的部分散文,增加部分包含有民俗文化的经典诗文如《归园田居》《山居秋暝》《鸿门宴》《赤壁之战》《念奴娇·赤壁怀古》《长亭送别》《春江花月夜》《过故人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窦娥冤》《沁园春·长沙》《雷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对学生进行民俗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物质、社会、精神等民俗。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侧重地把握,以大大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养,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中职语文教材及引入有关民俗内容的课文包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涉及民间神话、民间故事、传说、民间节日、口语等民俗风物,这些都是渗透德育极生动而形象的好材料。教师通过这些内容的具体讲解,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帮助他们认识历代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和残暴以及人们前仆后继的反抗和斗争,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思想道德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四)深入剖析文学作品人物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途径。例如,对《项链》中玛蒂尔德因为一时的爱慕虚荣而付出的沉重代价,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美的追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宽容〉序言》中先驱者形象的分析,鼓励学生有追求真理的牺牲、忘我精神,有一颗宽容之心,容许异见的存在。通过分析,让学生从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喜或悲,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此外也可引导学生对照课文中的真善美标准进行自我剖析和总结。
二、扩大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面
在这方面,教师除以课本中的范文和经典名著为主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向学生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如在班级里,可向学生推荐《读者》《微型小说选刊》《思维与智慧》等杂志,在教室里开辟“文苑”,专门贴一些当代短篇名篇,让学生多阅读当代较为出色的作品。此外,教师还可从报纸杂志、影视传媒、学生作文等渠道寻找适合心理教育的、与语文教学相契合的内容。例如,讲授《我们都是一家人》这一篇课文时,可让学生观看电影《世上最疼我的人去了》,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感受母爱的真挚;让学生观看《世上只有妈妈好》一片时,学生完全沉浸在亲情的感动中,在学生观看感中都表达要珍惜现有的亲情。另外,可通过背书、书法、成语接龙等活动对学生开展智力训练,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主题演讲比赛、作文竞赛、专题板报比赛等活动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艺鉴赏素质,提高识毒能力,主动抵制有害的东西。
三、创造宽松教学气氛,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并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除此之外,课堂上教师还应注意用自己的眼睛,用目光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一直都在关注他。教师还应注意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快乐带给学生。另外,应注意控制情绪,对教学工作始终表现出充满激情,努力创造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感染学生的情感。学习理应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体验。教学过程中,伴随学生获得知识的是愉悦的情感体验以及获得知识后的满足感,这种情感本身就是健康心理的表现。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气氛的平等民主,能使学生的独立性得以张扬;能使学生的“自我”更趋于完善。
平等、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大胆、自由发言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在课堂下,教师可经常与学生交换意见,听取学生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辅导,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尊重学生还表现在要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上总有些学生喜欢随性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便在教师看来是“奇谈怪论”,但他的表现也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毕竟他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一概的制止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还应该宽容学生的各种异见,多进行赏识评价,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应有的权利。学生能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时时处处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关注生命,把学生视为特殊的生命体,用平等的人格地位来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极大的潜能,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个体。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卑心理尤其强烈,对教师的言行表现得尤为敏感,他们更加的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所以教师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塑造学生,而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去造就人才,最大限度地考虑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满足他们的要求,以求在学习活动中将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的人格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人格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进行人格灌输,毕竟语文课不等同于德育课,语文课的重心还是在于教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塑造,可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甚至是课外。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育的最佳境界,而这样的教学值得每位语文教师为之奋斗终生。
【作者简介】覃淑瑛,女,大化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责编 赵 聃)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12-02
人格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环境及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意志、道德等本质属性。从总体上看,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思想纪律有待改善,这一时期是他们人格发展的最大可塑期。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主阵地。语文教师给予学生平等的对待,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应是中职语文教学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格培养的策略。
一、依托课文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一)借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篇目反映仁人志士、先进人物的高尚品质,他们的事迹、精彩的论述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最适合用来对学生进行人格理想教育。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关爱民生的高尚情怀;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遭遇困境时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送东阳马生序》里的宋濂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苏轼富有人生哲理的警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等等。在教学中,可借助这些内容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教师可因课制宜,因势利导,通过妙语如珠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将这些教学内容中的人性光芒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往往容易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
(二)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熏陶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教学《春夜洛城闻笛》和《凉州词》时就可渗透教学折柳习俗。“杨柳”一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往往有新的含义和意韵,“柳”谐“留”音,古人在分别的时候,常常折“杨柳”相赠以示留念,故古人在表达离愁别恨的诗文中多用“杨柳”。所以在文字教学中适当地讲述一些民俗文化,对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某些词语,扩充知识面,开阔视野将大有裨益。在讲授《满江红》时可顺便穿插喝岳飞茶习俗。湘阴、汩罗地区喝“岳飞茶”(相传当年岳飞带兵来到这一带时因士兵大量生病而研制出的一种汤汁)民俗的由来,有利于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岳飞爱兵如子、礼待他人的优良品德。在讲述《登高》一诗时可穿插讲述重阳登高习俗。在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授课过程中有意渗透登高习俗及其演变,让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
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结合法定传统节日,让学生围绕民俗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调研、采风、参与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使相关内容由于亲历而更加扎实。通过调研、采风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民俗的兴趣和切实感受;亦可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庆、仪式、活动等感受某些民俗;还可以通过写作文等予以特别关注。例如,端午节让学生对屈原、伍子胥事迹进行研究;对端午节中的赛龙舟、插艾叶、佩香囊、吃粽子活动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一个传统节日,从资料查询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在教材中增加经典诗文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整合校本教材,删掉新编中职语文中的部分散文,增加部分包含有民俗文化的经典诗文如《归园田居》《山居秋暝》《鸿门宴》《赤壁之战》《念奴娇·赤壁怀古》《长亭送别》《春江花月夜》《过故人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窦娥冤》《沁园春·长沙》《雷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对学生进行民俗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物质、社会、精神等民俗。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侧重地把握,以大大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养,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中职语文教材及引入有关民俗内容的课文包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涉及民间神话、民间故事、传说、民间节日、口语等民俗风物,这些都是渗透德育极生动而形象的好材料。教师通过这些内容的具体讲解,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帮助他们认识历代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和残暴以及人们前仆后继的反抗和斗争,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思想道德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四)深入剖析文学作品人物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途径。例如,对《项链》中玛蒂尔德因为一时的爱慕虚荣而付出的沉重代价,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美的追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宽容〉序言》中先驱者形象的分析,鼓励学生有追求真理的牺牲、忘我精神,有一颗宽容之心,容许异见的存在。通过分析,让学生从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喜或悲,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此外也可引导学生对照课文中的真善美标准进行自我剖析和总结。
二、扩大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面
在这方面,教师除以课本中的范文和经典名著为主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向学生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如在班级里,可向学生推荐《读者》《微型小说选刊》《思维与智慧》等杂志,在教室里开辟“文苑”,专门贴一些当代短篇名篇,让学生多阅读当代较为出色的作品。此外,教师还可从报纸杂志、影视传媒、学生作文等渠道寻找适合心理教育的、与语文教学相契合的内容。例如,讲授《我们都是一家人》这一篇课文时,可让学生观看电影《世上最疼我的人去了》,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感受母爱的真挚;让学生观看《世上只有妈妈好》一片时,学生完全沉浸在亲情的感动中,在学生观看感中都表达要珍惜现有的亲情。另外,可通过背书、书法、成语接龙等活动对学生开展智力训练,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主题演讲比赛、作文竞赛、专题板报比赛等活动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艺鉴赏素质,提高识毒能力,主动抵制有害的东西。
三、创造宽松教学气氛,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并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除此之外,课堂上教师还应注意用自己的眼睛,用目光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一直都在关注他。教师还应注意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快乐带给学生。另外,应注意控制情绪,对教学工作始终表现出充满激情,努力创造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感染学生的情感。学习理应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体验。教学过程中,伴随学生获得知识的是愉悦的情感体验以及获得知识后的满足感,这种情感本身就是健康心理的表现。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气氛的平等民主,能使学生的独立性得以张扬;能使学生的“自我”更趋于完善。
平等、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大胆、自由发言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在课堂下,教师可经常与学生交换意见,听取学生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辅导,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尊重学生还表现在要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上总有些学生喜欢随性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便在教师看来是“奇谈怪论”,但他的表现也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毕竟他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一概的制止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还应该宽容学生的各种异见,多进行赏识评价,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应有的权利。学生能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时时处处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关注生命,把学生视为特殊的生命体,用平等的人格地位来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极大的潜能,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个体。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卑心理尤其强烈,对教师的言行表现得尤为敏感,他们更加的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所以教师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塑造学生,而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去造就人才,最大限度地考虑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满足他们的要求,以求在学习活动中将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的人格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人格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进行人格灌输,毕竟语文课不等同于德育课,语文课的重心还是在于教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塑造,可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甚至是课外。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育的最佳境界,而这样的教学值得每位语文教师为之奋斗终生。
【作者简介】覃淑瑛,女,大化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责编 赵 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