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长江口外赤潮海区叶绿素a分布特征与固碳能力

来源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eng913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和2019年分别对夏季长江口外赤潮海区开展了两个断面水体环境要素调查,叶绿素a(Chl a)原位观测和同步水样采集测定的两套数据均表明该区夏季水体Chl a分布特征:最大值不局限分布于表层2m,可深达10~15m.全水柱Chl a观测值与实测值呈线性显著正相关(r>0.8,p<0.05),表明高深度分辨率的Chl a原位观测数据可全面反映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垂直分布.采用真光层内高深度分辨率Chl a观测值积分优化方法的垂直归一化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估算整个藻华水柱初级生产力,充分体现该海区藻华水层叶绿素垂直分布特征与其初级生产的固碳能力,有助于深入理解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的海岸带赤潮海区全水柱的固碳贡献及其在海洋碳中和与碳循环中的角色.
其他文献
采用基于归一化的能源强度和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相对能源效率指标,对长江经济带970座污水处理厂进行评估,分析了设计要素、运行状况与外部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970座污水处理厂的能源强度范围以处理水量和COD削减量计分别为0.10~1.84 kWh·m-3和0.41~1.42 kWh·kg-1,相对能源效率变化范围为0.02~2.35;能源效率受规模效应影响显著;活性污泥相关工艺的能源效率较高;污染物入水质量浓度较高或出水排放标准等级较低时,能源效率较高;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污水处理厂能源效率水平存在差异,
针对悬索桥成桥和空缆两种状态的主缆找形问题,提出了改进力密度法.该方法结合无应力长度的概念,假设初始缆形为直线段.通过力密度法建立结构平衡方程求解节点坐标,反复迭代,求出控制条件下的目标缆形.以新建成的徐州京杭大运河地锚式悬索桥为依托,利用Matlab编程求解主缆缆形,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坐标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收敛稳定,计算效率高,并具有较高的精度.同时,通过算例验证了论文提出的方法对于空间缆形自锚式悬索桥同样适用.
地面不均匀沉降会使埋地管道的受力状态发生变化,也是埋地管道遭受破坏而引发各类事故的重要原因.针对4种不同管材的管道建立了管道?土体一体化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分析.对于钢管和PE管所代表的整体式管道主要分析其管道应力和应变响应,而对于球墨铸铁管和灰口铸铁管所代表的承插式管道主要分析其接口变形情况.探究了不同类型管道的抗沉降能力,得出了每种管道达到极限状态下的地面沉降位移,并研究了管径和土体沉降区域长度与地面极限沉降位移的关系.
再生混凝土因掺入再生骨料使其内部微观结构、力学与热力学性能均与普通混凝土有所区别.目前,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已有较多研究,但对其热力学性能的关注则相对较少.针对影响再生混凝土导热性能的主要因素,如再生骨料性质与取代率、再生微粉、环境温度等,分析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归纳分析现有试验数据,提出了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经验预测公式.此外,现有研究表明,再生骨料孔隙率直接影响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掺入再生骨料和再生微粉后,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明显下降,细骨料全取代时下降幅度可达48%;随环境温度升高,混凝土导
基于能量转化是物质物理过程本质属性,从能量角度对H-B准则进行了研究.首先阐明了H-B准则在判断材料破坏时的能量机制,揭示其既是经验型强度准则,更是弹性应变能表示的能量型强度准则,据此得出提高H-B强度准则计算精度的关键所在;然后根据三维H-B准则与弹性应变能数学表达式之间关系,引入材料变形参数,建立仅有3个参数的修正后三维H-B准则;进一步理论分析表明该准则是一族以变形参数为参数的强度准则集合,变形参数等于0.5时蜕化为三维H-B准则;最后的真三轴试验计算表明,修正后三维H-B准则可较好地描述岩石的破坏
通过13种不同配合比的工程弃土复配,研究了不同复配弃土在挤出过程中的可打印性,同时对掺入河砂和再生粉的土样分别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直剪试验,探讨了河砂和再生粉作为工程弃土掺料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黏质弃土的掺配比例会影响复配弃土的打印形态,当黏土掺配比例达50%时,打印效果良好.再生粉的掺入能够提高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超过这一范围后,再生粉的高吸水性会严重影响土体的黏聚性,进而导致强度降低,弹性变形阶段维持时间减少.在保证工程弃土强度改良和满足可挤出性的前提下,建议再生粉掺量为5%,此时
设计8组“Z”型接缝试件,以榫键数量、几何形状、尺寸和接缝类型为试验参数,对钢榫键接缝的力学性能开展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方形榫键试件开裂后承载能力较圆形榫键试件更稳定;单键(干、胶),双键(干、胶)接缝相比平面(干、胶)接缝承载能力分别提高3.81倍、43.02%,6.06倍、41.58%;单、双键胶接缝相比其干接缝剪切强度分别提高151.39%、69.68%,但胶接缝出现更明显的脆性破坏;混凝土开裂强度和榫键剪切强度决定了干接缝不同的破坏模式,而胶接缝均出现直剪破坏;胶接缝直剪破坏后接缝剪切抗力由钢
开展了吊顶主龙骨拼接点、主次龙骨节点和边节点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总结了龙骨节点和拼接点的破坏模式,分析了龙骨节点和拼接点的承载力与变形性能,采用有限元软件OpenSEES中的Pinching4模型建立了龙骨节点和拼接点的荷载?位移恢复力模型.该恢复力模型与试验得到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比较一致,且随着循环加载圈数的增加,两者的累积耗能变化规律也比较一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各类龙骨节点和拼接点的通用恢复力模型,并给出龙骨节点和拼接点通用恢复力模型参数的建议值.
拥包、沉陷等路面变形是常见的病害类型,但传统基于二维图像的判断方法无法获取深度信息,线性激光扫描的方法精度较高但是单次扫描范围有限,难以短时获取全局状况,导致大尺度变形类病害识别困难.利用车载移动激光雷达系统获取三维点云数据,解决了变形类病害检测的难点,并可提取其三维特征.实测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实现拥包、沉陷和坑槽等变形病害的自动化检测,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与全站仪测量结果对比,该方法三维特征提取信息完整且准确率达84.662%.
城市长距离交通干道中,小汽车和公交车的运行轨迹存在显著差异,合理的信号协调控制策略应统筹考虑两类车型的需求.针对包含大流量公交车的长距离干线绿波协调路口传统分组片面化的问题,分析了带有公交站台的长距离干道上小汽车和公交车时空轨迹特征,提出了差异化路口分组的信号协调方法.该方法将小汽车和公交车的协调路径分割点分别设置在路口和公交站点,构建了两类车型干道行驶的延误和等候时间最小化运筹学模型.实际路网的仿真证明:针对中山市中山路13个灯控路口,提出的长路径差异化分段协调较Multiband模型,其小汽车和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