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雌激素对角朊细胞表达浸出性核抗原及分泌白介素1的影响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10年的研究发现紫外线可促进SSA/Ro抗原在角朊细胞膜的表达,这种表达依赖于中波紫外线,并与照射强度有关。雌激素也能产生类似的效应,并能增强紫外线对角朊细胞的影响作用。另外,紫外线还可以使角朊细胞生成白介素1增多,而白介素1又可参与调节角朊细胞产生核抗原,如ssDNA。

其他文献
目前,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尚缺乏有效疗法。该文中,作者报告运用体外光化学疗法(ECP)治疗3例pSS,取得了较好的疗效。3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3岁,Geppert分级均为2级,平均病程18月,既往曾用过青霉胺、皮质类固醇、灰黄霉素等,疗效欠佳。ECP治疗前数月,未接受任何治疗。
近年来,遇到一种发于新生婴儿的具有红斑性狼疮(以下简称LE)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的炎症性疾病。大多数患儿的母亲有活动的或潜伏的结缔组织疾病。作者报告了4例新生儿LE,复习文献并探讨了其发病机理。
在各类型麻风中,无论其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强或弱,其最初的症状之一为斑状色素减退。在强抵抗力的结核样型麻风,其色素减退清晰,而在早期瘤型麻风,则斑疹模糊不清。雪旺氏细胞和黑色素细胞,二者均起源于神经外胚层,都具有旺盛的多巴代谢。多巴对麻风杆菌的繁殖似乎是必需的。We-ddell等的研究认为雪旺氏细胞是麻风的靶细胞,所以在麻风的神经发病方面特别重要。基于这种密切关系,表皮的黑色素细胞可能具有麻风杆菌宿
Bowen病的皮损形态常不规则,在覆着鳞屑、结痂的红色斑块或斑片之中或之间出现有外观正常的皮肤。此特征所提示的临床意义尚未引起重视,曾认为可能与不规则的离心性生长或几个皮损的融合有关。但该文作者提出这种形态特征应认为可能是Bowen病的部分自发消退。
期刊
作者统计分析了松立麻风院自1958年至1976年,18年来住院病人的虹膜睫状体炎和巩膜炎的患病人数和发病率,现将其发病情况及有关事项叙述如下。该院18年来由专职医生用裂隙灯对麻风性眼病进行诊查。日本各麻风院是从1949年开始用砜类药治疗麻风,证实砜类药对麻风有效。通过18年的观察,细菌阴转者逐年增多,治疗期较长的病人,病情多呈静止状态。但是,在瘤型病人中从眼科角度进行观察的结果,发现在老瘤型病人中
期刊
众所周知,甲癣治疗相当困难。为寻找有效无痛之疗法,作者观察了局部使用10%碘、水杨酸、苯甲酸、二甲基亚砜硬膏的效果。
鉴于麻风病内脏损害中肝脏是最常受侵的器官,早期即可有改变,作者乃对76例各型麻风患者通过肝脏的组织学观察及肝功能试验,研究不同类型麻风患者肝脏的组织和功能复合改变。通过详细的临床及有关检查,按印度麻风分类法,其中瘤型37例、界线类10例、结核样型20例、斑疹麻木型6例、多发性神经炎型3例。
期刊
作者对10例(8例女性,2例男性)有典型活动性盘状红斑狼疮(DLE)皮损而无皮肤外器官受累的DLE患者,14例完全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均为女性),临床上7例活动,7例非活动。4例活动性患者平均每日用49毫克强的松龙治疗,4例非活动性患者平均每日用29毫克强的松龙治疗,还有未治疗的活动性及非活动性患者各3例,以及20名正常女性对照者,用免疫荧光法和与绵羊红细胞形
阴道毛滴虫病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患者达1.8亿.然而该病的流行病学常被忽视,其自然史和危险因素知之甚少.作者在中国东南农村人群中开展了为期12年的前瞻性研究,调查阴道毛滴虫感染的发生率和流行的危险因素.
对未接受全身性治疗至少2个月的13例蕈样肉芽肿(MF)中,患者(按VonScott's分类7例为Ⅱ期、6例为Ⅲ-Ⅳ期)和Szary's综合征患者(认为是MF的-种变型),用与绵羊红细胞自然玫瑰花?形成法和表面带免疫球蛋白的淋巴细胞荧光素标记法分别检测了其周围血液中的T和B细胞,并用记忆抗原(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串珠菌素、流行性腮腺炎抗原、毛发癣菌素、链激酶-链道酶)皮肤试验和二硝基氯苯(DN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