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悲伤的心灵重享阳光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ou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丧失,哀伤是丧失发生后个体必然会经历的过程。学生在成长道路中遇到丧亲事件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如果能够及时发现,给予关爱和专业的帮助,学生就能较快地从阴影中走出来,让悲伤的心灵重享阳光。心理教师用哀伤辅导的相关理论与咨询技巧,对一丧亲中职女生进行了辅导,帮助她顺利度过心理危机,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面对未来的生活。
  〔关键词〕哀伤辅导;丧亲;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6-0039-03
  一、引言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丧失,哀伤是丧失发生后个体必然会经历的过程,丧亲又是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丧亲后个体会通过哀伤过程获得内在心理的重组与平衡,如能在此过程中完成哀伤任务,个体就能从哀伤走向复原,反之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严重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危机事件。因此在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丧亲事件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如果能够及时发现,给予关爱和专业的帮助,学生就能较快地从阴影中走出来,让悲伤的心灵重享阳光。
  二、个案资料
  小丽是一名活泼开朗的女孩,平时下课总会和好朋友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有一天第三节是我的课,眼保健操前我走进了教室,发现小丽坐在座位上发呆,眼保健操也没做,我走过去悄悄提醒她做眼保健操,她木然地抬起手把第三节做成了第二节,我看她眼睛有点红肿,一幅精疲力竭的样子,就轻轻问了句:“没事吧?”小丽摇摇头没说话。上课的时候我就特意关注了她,发现上课问问题她也没反应了,要知道以前提问她是最活跃的那个,今天这姑娘究竟怎么了呢?我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下课之后我就把小丽叫到了办公室,给她倒了一杯水,表达了我的关心和我在课堂上观察的情况之后,问她要不要上厕所,她摇摇头,我告诉她我先上个厕所让她先休息一会,利用这个时间我打电话给她班主任大概了解了小丽的情况:原来两周前小丽的外婆去世了,小丽从小就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长大的,与外婆的关系特别好。外婆去世那天小麗在学校上课,接到妈妈的电话匆匆赶回去只看到了外婆的遗体,在家休息了三天就回来上课了,回来后情绪比较低落,精神状态不好……
  我回到办公室,小丽手里还捧着那杯水,眼睛红红的,眼神呆呆的。
  三、辅导过程
  (一)第一次辅导
  辅导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深入了解小丽的内心世界,协助其充分表达哀伤。
  辅导方法:无条件积极关注;积极聆听。
  具体操作:初次咨询,我提醒自己一定要放慢脚步,以朋友或陪伴者的角色帮助她。在咨询中我认真聆听小丽的痛苦和悲伤,无条件地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并给予理解和同理,让她能打开心扉,宣泄压抑的情绪。
  以下是咨询片段。
  我拍拍小丽的肩膀说:“我看你情绪有点低落,能跟老师讲讲发生什么事了吗?说出来可能心情会好点呢!”
  小丽摇摇头:“这段时间感觉自己像做梦一样,我一直不相信外婆会离开我,返校那天早上外婆还跟我说话,让我好好读书……”小丽泣不成声……
  我抱抱她想给她一些支持:“看来你跟外婆的感情很深,外婆的突然离开让你一时难以接受。”
  小丽抬头看了看我,眼神中透着讶异:“老师,你跟别人不一样,我一跟其他人提起外婆的事,他们就是安慰我,让我不要伤心,说什么人死不能复生,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就是很难过,我居然没有见到外婆最后一面,听妈妈说外婆离开的时候嘴里还念叨着我的名字……”说着说着,小丽又哭了起来。
  我轻轻地搂着她,默默地递上纸巾,就这样让她在我肩头哭了好久,终于她停了下来,轻轻地说:“老师,我感觉好多了,感觉心口的那块大石头变轻了。”
  家庭作业:给外婆写一封信。
  结果反馈:通过这次辅导,小丽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情绪得到了宣泄,心里也轻松了很多。
  (二)第二次辅导
  辅导目标:协助小丽回忆与外婆一起生活的幸福时刻,帮助她在认知和情感层面承认外婆已经离世的现实。
  辅导方法:使用第一次辅导后布置的家庭作业作为引子,通过让小丽叙述故事,回忆那些与外婆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接受外婆已经离世的事实。
  具体操作:小丽回忆了与外婆一起度过的很多印象深刻事情,小丽告诉我,在她的记忆里,外婆为人处世永远都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也是家里唯一一位全身心倾听并陪伴她的人。外婆心灵手巧,会做很多点心,喜欢养花,她亲手种的绿植至今仍生机盎然地活着。外婆的离开是小丽成长道路上碰到的一个应激事件,现在的她晚上经常会做噩梦,会想念外婆。看着无助的她,我教了她一个方法,建议她把和外婆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用本子记录下来,如果不想让别人看到,可以把本子藏好。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哭泣的丧亲者,总会急于安慰,或是鼓励他们要坚强起来,不要总怀念过去,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情绪就像小河里的流水,要让河道保持畅通,只有让河水源源不断地缓缓流淌,才不会出现拥堵淤积。
  小丽跟我描述了好多外婆的事情,整个人的情绪状态明显好转。
  家庭作业:帮助外婆照料她的绿植。
  结果反馈:小丽在描述中慢慢地在语言上接受了外婆离开的事实,这为她在情感上慢慢承认外婆的离开奠定了基础。
  (三)第三次辅导
  辅导目标:协助小丽合理表达对外婆的愧疚、思念和不舍,完成与外婆的告别。
  辅导方法:使用空椅子技术,帮助小丽表达对没有见到外婆最后一面的愧疚,完成对外婆的告别。
  具体操作:我知道小丽对于没有见到外婆最后一面心有愧疚,外婆的离开除了带给小丽无尽的悲伤和思念,还有更多的就是内疚和愤怒,这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过程,务必要进行持续关注和对话,了解孩子的感受和行为。治愈并不意味着忘记所爱的人,而是用爱来记住这个人,让爱的记忆在我们继续享受生活的过程中激起支持我们的美好感受。   第三次辅导小丽如约来了,相比上次状态好了很多,但眉宇间还是有着深深的哀伤。在这次面谈中,我让小丽给去世的外婆写了一封信,把自己想对外婆说而没来得及说的话都写在里面,小丽一边写一边流泪,写完之后我带着她将这封信烧给了外婆,让风儿把小丽的话带给天堂里的外婆。
  回到办公室,我采用了空椅子技术,让小丽对着外婆的照片说出自己最想对外婆说的话,宣泄小丽内心压抑已久的情感。刚开始小丽还不习惯,我给她做了示范并让她按照我说的话重复,慢慢地小丽进入了状态,最后她对着外婆的照片大声说:“外婆,我很舍不得你走,我都没见到你最后一面,我很想拉住你,很想你一直陪着我,可是我知道你在天上看着我,我只有不断努力,让你看到我好好的,你才会走得安心……”我给了小丽一个用力的拥抱,鼓励她继续努力,加油拼搏,告慰天堂里的外婆。
  家庭作业:与妈妈进行一次外婆去世以来的第一次正式对话。
  结果反馈:小丽状态比上次来时好了很多,神情和情绪状态丰富了很多,不再是单一的失落或悲伤了,小丽自己描述在照料绿植时好像能感受到外婆就在边上微笑地看着她。
  (四)第四次辅导
  辅导目标:协助小丽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不需要忘却旧的,将生活关注重新投入其他事物,尽快走出生活的阴霾。
  辅导方法:采用焦点解决对话,帮助小丽回到现实生活,寻找生活中可以做到的一小步。
  具体操作:我大概询问了她与妈妈的交流,她告诉我妈妈在电话那头的声音很疲惫,但能感覺到对她主动联系的行为感到惊喜。
  我顺势问道:“你为了不让妈妈太担心而坚持来上学,这个时候你还想着安慰妈妈,真的很了不起!除了坚持上学,你认为这个非常时期对妈妈最好的安慰和照顾是什么?”我想让小丽知道,对于外婆的离开除了她难过,妈妈也非常难过。一方面肯定了她的坚强和懂事,另一方面也让她想想她还能做些什么,而不是一直陷在情绪的漩涡中。
  小丽想了想说:“这段时间我情绪很低落,虽然妈妈没有说什么,但我知道她很担心我,我想我把自己照顾好也是对妈妈的安慰和照顾吧。”
  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妈妈一定很欣慰看到你从阴影里很快走出来,我想这也是你外婆愿意看到的。如果真的有天堂,你觉得天堂里的外婆现在希望看到的你是怎样的?”小丽沉默了好一会,抬头看了看我,又低下了头,我没有打破这可贵的沉默,我知道她在思考,她的心灵有了触动。
  我说:“那这周放学回去,你猜猜妈妈会希望你讲些什么让妈妈知道你在一点点恢复,那样妈妈也就会慢慢恢复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小丽说:“以前回家我经常会讲一些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如果这周回去我也能讲讲我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可能妈妈会感觉我在慢慢恢复了。”
  我说:“我知道,经历过重大的家庭事件后要继续生活并不容易,我们只需要朝着那个方向一小步一小步地恢复。如果你觉得我们的谈话对你有些帮助,你也可以跟妈妈分享一下,我想她一定会开心听到的。下次过来跟我分享一下新的情况,可以吗?”
  结果反馈:现在的小丽还是会经常思念外婆,回忆与外婆生前相处的点点滴滴,但在生活中我发现她正在慢慢恢复,班主任也反馈小丽慢慢从外婆去世的阴影里走出来了。
  四、辅导反思
  在辅导中心理教师除了要同理学生,还要保持一种冷静的专业视角和有边界感,在整个案例中我能够理解小丽的感受和心路历程是因为我曾经也经历过这种丧失,但正因为这样也容易让自己的情感卷入其中,所以每次咨询结束后我会再次查询哀伤辅导的相关资料。在咨询中我主要是从下列内容着手:帮助小丽在认知和情感层面承认外婆已经离世的现实;帮助小丽合理表达哀伤,让她充分体验悲伤和痛苦;帮助小丽回忆和外婆一起生活的经历和关系,表达对外婆的思念和不舍;帮助小丽进行调整,带着过去的回忆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没有外婆的环境;帮助小丽将生活关注重新投入其他事物。帮助小丽尽快走出生活的阴霾。
  哀伤辅导的过程中,要相信学生自己是有力量走出来的,咨询师作为倾听者、陪伴者的角色去充分地理解学生的情绪和感受。同时,作为学校的心理教师,我们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积极主动地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小丽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的一个案例,事实上在我们课堂教学中能发现很多这样的“小丽”……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技师学院,湖州,313100)
  编辑/张 旗 终校/卫 虹
其他文献
主题阐释  本期的主题是关于生命中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美好时光,哪怕是小小的、转瞬即逝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它们会在某个时刻再次点燃我们的心灵。如果生活是一条由不同质地的材质铺成的路,那么,这些曾经闪耀的时刻就是闪闪发光的石子,在我们生命中弥足珍贵。  《为什么爱一朵花如此重要》这个故事,把我们带入到了生活中那些愉悦、放松的时刻。当花儿绽放,当雨点飞舞,当树叶摇动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你还保留着某个朋友
摘要:在处理中学语文教材时,应遵循“照顾整体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灵活处理原则、触类旁通原则”。提倡“钻研大纲、熟悉教材、博览群书、精心设计”等处理中学语文教材的方法。  关键词:创造;灵活;情感;设计;成效    教学的创造性是教学艺术最本质的特点,它决定着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关系着教学的成败。教学艺术的创造性一般表现在:如何准确、灵活地把握制约教学的种种主客观因素,包括如何能动地选择教学内容
〔关键词〕好奇心;积极心理品质;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8-0051-03  【活动理念】  好奇心是兴趣,探索和对新经验的开放,是人类的天性,更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好奇心是创造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它能解放人们的思想,激发注意力。  相关研究表明,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有逐步减弱的趋向。近几年由于网络
〔编者按〕2007年5月,本刊发表《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2010年11月,本刊再次发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再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之后本刊开设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专栏,系统介绍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讲座结尾指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就是迈向幸福。日前,孟万金教授申请的“新时代幸福教育理论与实证
《读书》第四期刊登了黄梅女士写的《尤利西斯自远方来》一文,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比较了《尤利西斯》两种译本的短长,其中指出拙译不足处甚多,我十分欢迎这样实事求是的批评讨论。我出国多年,开始译《尤》书虽是在十六年前的天津,较多的选译也是十年前在北京和天津发表,但是主体的翻译几乎全部是在国外完成的,这期间与国内的文化界几乎脱节,现在听到这样细致深入阅读之后作出的反应,感到十分亲切。  黄文虽不长,却已涉及译
中国TA协会·人际沟通分析学双证书班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继续教育项目  颁发国际沟通分析协会(ITAA)证书  颁发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学分证书  【导师介绍】  托马斯·欧嘉瑞博士(Thomas Ohlsson),国际沟通分析大师。  托马斯博士是瑞典资深心理学家,具ITAA认证的国际沟通分析治疗师(CTA), 国际沟通分析督导教师(TSTA)资格,瑞典伦德大学应用心理博士;具有心理治疗师执
时下,大家都注重了阅读教学中的读。确实,在语文课堂训练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而且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说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当之不为过。特别是在一些展示课上,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多样化:朗读、默读、自由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一时间,语文课上书声琅琅、写写说说、演演笑笑,如花团锦簇,好不热闹。那么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又该怎样训练学生的读呢?下面仅以个人认识来
〔关键词〕情绪;团体辅导;高中;活动设计  【活动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创立的,它着眼于建立积极情绪、积极个人优势和积极关系。个体运用这三类主要的心理发展资源去应对发展挑战。本课程的环节设计和教师引导语都倾向于积极情绪和积极关系,引导学生释放焦虑,获得愉悦和放松。  正念源于佛教禅修,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觉察当下的一切而不作任何评判,只是单纯地
主题阐释  本期的故事主题是与情绪共处,似乎每个人都感觉在某些时刻想逃离,想躲避,躲避我们的焦虑、不安、担心、不确定。  如何与自己内心的情绪相处,接纳而不是赶走它们?给它们一个位置而不是全部否定?如何让它们存在在那里,然后我们可以继续前行?相信这个话题不仅对学生而言很重要,对成人一样是一个时常出现的问题。  这个故事隐喻着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内心不同的声音。喧嚣看似是外界的,但其实是自己的,自己的情
〔关键词〕阻抗;心理课堂;应对策略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心理活动课更是在各地区、各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心理教师,有幸成为这股热潮中的一员。通过课堂教学的亲身实践以及同行间的经验交流,笔者发现,看似“和谐、欢乐”的心理课堂中,来自学生的心理阻抗无处不在,假如应对不当或疏于处理细节,心理课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误导学生,更严重的甚至可能对学生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