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课堂上我喜欢在讲解之前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探究的快乐。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和疑问。小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天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通过答疑解惑,让学生在质疑中主动的去发现问题,从而寻求正确的解题方式,归纳和总结解题的方法和规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力性。
一、营造质疑环境,鼓励大胆想象
我在五(1)班教学“小数除以整数”时,我请同学围绕课题展开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质疑:
(1)小数除以整数时,什么时候给商点小数点?
(2)小数除以整数,怎么给商点小数点?
(3)小数除法跟整数除法一样吗?
(4)小数除法的竖式跟整数除法的竖式一样吗?
(5)小数除以整数,除不尽,怎么办?
应该说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而且有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就包含着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带着这些问题,我让学生尝试计算21.6÷4。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独立解决了前四个问题。但是,这远比教师讲解给学生要印象深刻,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由于学生前面提出的第五个问题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本课的学习范围,所以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留待后面的学习中去解决。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识地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表达给教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到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授人以“渔”,探寻“疑”点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教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比完成几道巩固作业更美妙的教学效果。
从生疑到质疑,最终到释疑,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有效教学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当我再担任五年级班主任时,学生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商一定是小数吗?
(2)被除数一定大于除数吗?
这两个问题没有涉及到当堂课的学习内容,但与第二天所学的内容有关。所以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学习过程中,第二个问题自然被解决了。在快下课时,提出第个问题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商不一定是小数,8.2÷4.1=2,上不是小数,而是整数。”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探究自己解决。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学习折线统计图后,学生质疑:医院监测病人心脏变化的心电仪显示的是折线统计图吗?可见,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现实生活的问题。在学习重量单位吨、千克时,有学生问:长度单位有“千米”,重量单位有“千吨”吗?当然有的问题不见得一定要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成长,培养学生总要去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这本身就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和疑问。小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天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通过答疑解惑,让学生在质疑中主动的去发现问题,从而寻求正确的解题方式,归纳和总结解题的方法和规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力性。
一、营造质疑环境,鼓励大胆想象
我在五(1)班教学“小数除以整数”时,我请同学围绕课题展开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质疑:
(1)小数除以整数时,什么时候给商点小数点?
(2)小数除以整数,怎么给商点小数点?
(3)小数除法跟整数除法一样吗?
(4)小数除法的竖式跟整数除法的竖式一样吗?
(5)小数除以整数,除不尽,怎么办?
应该说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而且有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就包含着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带着这些问题,我让学生尝试计算21.6÷4。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独立解决了前四个问题。但是,这远比教师讲解给学生要印象深刻,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由于学生前面提出的第五个问题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本课的学习范围,所以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留待后面的学习中去解决。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识地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表达给教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到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授人以“渔”,探寻“疑”点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教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比完成几道巩固作业更美妙的教学效果。
从生疑到质疑,最终到释疑,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有效教学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当我再担任五年级班主任时,学生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商一定是小数吗?
(2)被除数一定大于除数吗?
这两个问题没有涉及到当堂课的学习内容,但与第二天所学的内容有关。所以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学习过程中,第二个问题自然被解决了。在快下课时,提出第个问题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商不一定是小数,8.2÷4.1=2,上不是小数,而是整数。”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探究自己解决。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学习折线统计图后,学生质疑:医院监测病人心脏变化的心电仪显示的是折线统计图吗?可见,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现实生活的问题。在学习重量单位吨、千克时,有学生问:长度单位有“千米”,重量单位有“千吨”吗?当然有的问题不见得一定要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成长,培养学生总要去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这本身就有十分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