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教学策略。如何利用学生兴趣的培养来激发他们的内在创造力,也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探究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培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在学习上则体现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鉴于小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充分利用起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创立一种让学生产生好奇感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教《江雪》这首诗时,可以先运用幻灯片或图片出示一组画面,画面所显示的情境要与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大致相同,如天寒地冻、人迹罕至的背景,只有一个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独自一人乘坐一叶孤舟,在寒江边垂钓。然后教师要用语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这幅画面所展示的主题:“在寒冷的风雪中,诗人真的是在钓鱼吗?”、“大家能不能发觉这幅画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呢?”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并结合画面就容易联想到:诗人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不惧困境、不畏严寒的坚强精神。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更加急于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
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古人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而生趣,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往往基于对某件事物产生的疑问,有了疑问,才能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探索其中答案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伊始,可以巧妙的设置几个问题,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三、利用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仍比较趋向于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具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天性,因此,我们可以将人物演示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的演示或者学生自己的演示,使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活跃起来,增强其认知印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直观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根据人类的思维特点,有形的事物往往比无形的抽象事物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教学素材,拿到课堂上给学生展示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授《燕子》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幅色彩鲜艳的阳春三月的图画,然后再将自己剪好的小燕子贴在图片上,让学生感受小燕子为春天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学生从感官上产生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产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并快速投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指出:课程的设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贴进现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合理运用知识,让学生懂得知识本身是一种把人变得更加崇高的力量,这才是兴趣产生的来源;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它内在的力量。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任何一门学科都来源于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外面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是最具吸引力的大课堂,只有将语文教学置身于现实生活这一背景下,才能真正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愿望,让他们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因此,贴近学生生活展开语文教学已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语文教师要注意的是,生活化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日常生活搬进教室,而是从生活中提炼有用的语文价值。再就是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完全保证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所学的内容,这就需要将语文学习引向课堂之外,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领域进行拓展和延伸,将语文教学发展成具有整体性的网络。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用的资源和信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并从中有所发现的主动学习行为。
六、加强学科渗透激发兴趣
在小学语文的课文中,有很多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内容,例如《赵州桥》一文中,就涉及到一定的物理学知识,通过让学生做实验的方式,来研究拱形物体承受的最大压力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于拱形桥的认识,也较为深刻的体会到这一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种教学方式,在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科学知识含量。
综上所述,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学生为主体的出发点,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特性,尽量将课堂学习内容向实际生活靠拢,让学生们更容易融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M]
[2] 游铭钧.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M]
[3] 董蓓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4] 潘勇.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
[5] 吴碧群,曾伏云,全丰浪.试论建设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J]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培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在学习上则体现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鉴于小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充分利用起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创立一种让学生产生好奇感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教《江雪》这首诗时,可以先运用幻灯片或图片出示一组画面,画面所显示的情境要与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大致相同,如天寒地冻、人迹罕至的背景,只有一个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独自一人乘坐一叶孤舟,在寒江边垂钓。然后教师要用语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这幅画面所展示的主题:“在寒冷的风雪中,诗人真的是在钓鱼吗?”、“大家能不能发觉这幅画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呢?”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并结合画面就容易联想到:诗人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不惧困境、不畏严寒的坚强精神。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更加急于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
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古人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而生趣,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往往基于对某件事物产生的疑问,有了疑问,才能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探索其中答案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伊始,可以巧妙的设置几个问题,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三、利用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仍比较趋向于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具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天性,因此,我们可以将人物演示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的演示或者学生自己的演示,使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活跃起来,增强其认知印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直观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根据人类的思维特点,有形的事物往往比无形的抽象事物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教学素材,拿到课堂上给学生展示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授《燕子》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幅色彩鲜艳的阳春三月的图画,然后再将自己剪好的小燕子贴在图片上,让学生感受小燕子为春天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学生从感官上产生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产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并快速投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指出:课程的设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贴进现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合理运用知识,让学生懂得知识本身是一种把人变得更加崇高的力量,这才是兴趣产生的来源;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它内在的力量。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任何一门学科都来源于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外面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是最具吸引力的大课堂,只有将语文教学置身于现实生活这一背景下,才能真正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愿望,让他们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因此,贴近学生生活展开语文教学已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语文教师要注意的是,生活化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日常生活搬进教室,而是从生活中提炼有用的语文价值。再就是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完全保证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所学的内容,这就需要将语文学习引向课堂之外,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领域进行拓展和延伸,将语文教学发展成具有整体性的网络。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用的资源和信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并从中有所发现的主动学习行为。
六、加强学科渗透激发兴趣
在小学语文的课文中,有很多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内容,例如《赵州桥》一文中,就涉及到一定的物理学知识,通过让学生做实验的方式,来研究拱形物体承受的最大压力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于拱形桥的认识,也较为深刻的体会到这一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种教学方式,在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科学知识含量。
综上所述,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学生为主体的出发点,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特性,尽量将课堂学习内容向实际生活靠拢,让学生们更容易融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M]
[2] 游铭钧.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M]
[3] 董蓓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4] 潘勇.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
[5] 吴碧群,曾伏云,全丰浪.试论建设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