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每一滴文人的心血”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qi200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文章的正题引用六十年前的《文章》创刊号封三上端《编后》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最后一段为:“此外,还须一提的是本刊园地绝对公开,我们是文人,我们也曾体味到文人的一切苦难和压迫,我们将珍视每一滴文人的心血。”
  《文章》创刊号编者所说的“珍视”,在卷尾由51则小讯息组成的《文人与文章》中。这51则小讯息,在现在弄中国现代文化尤其是弄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看来,几乎全是第一手珍贵史料。抄录一些如下。
  ▲巴金已乘机回重庆多日,夫人即将分娩。闻本人现有小病。
  ▲曹禺的精心巨著《桥》写了两三年,到现在还没有完工,曾经一再易
  稿,据说因为抗战胜利,将对原有计划有所调整。
  ▲陈白尘最近被窃,损失很大,所以他对沪上友人写信,叫他们为他置
  办冬日用的东西。他的新作《升官图》已寄沪。又《岁寒图》一剧将由重庆“中
  术剧团”演出,陈鲤庭导演。
  ▲洗星海逝世,文人深为哀悼。
  ▲平心近日写作甚少,闻患脑病。
  更能体现《文章》创刊号编者所说的“珍视”的,是列在《文化服务》栏目内,占了第106页大半篇幅的一篇文字:《慰问张天翼先生》。不妨全录。
  不论谁,只要他曾读过国人的创作小说,都不会不知道张天翼先生,这么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是当时最有活力最为青年爱读的东西,他的文笔,那么爽利,熟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抗战初期他曾以《华威先生》为大众所推崇。
  自从他到内地之后,也曾产生了不少作品,可是因为生活的动荡,工作的繁重,不幸他患了肺病,如今他已经到了不能写信的地步!这是多可惊骇的消息!
  他现在正住在成都一家小医院里度着他寂寞的、困苦的病中生活!
  为了救治我们优秀的作家,除了他的友人举行募捐外,本刊特发起慰问的举动,凡是敬仰、尊重或是爱护张天翼先生的读者,都请写点信去慰问他。我们相信,他看到这许多人的信一定会增加了他生命的力量,战胜病菌。如果有谁要寄款,也请直接寄到他那儿。张先生的通讯处是:成都平安桥圣修医院第三号病室张一之。
  上录文字的来源,是根据陈白尘的两封来信的内容写的。两封来信作为附件紧接着摘要发表。也全录。第一封:
  手示拜悉,张天翼书亦已转致,但我不能不先告诉您,他目前不仅不能写小说,连一封书信,也在医生的禁止之列,他的肺病……我们都在尽可能医治他!
  他现在住成都平安桥圣修医院第三号病室(张一之),您有信可以寄到那儿,但他自己不能复信,他要我致歉……第二封:
  十一月二十九日手示拜悉。天翼病颇有起色,堪慰,目前其生活及医药均系成都分会、总会及友人等所筹集,沪上如能有资助,自极欢迎,两年前此间某报发起捐助运动,彼曾表示不可,但今日情势不同,当不致拒绝,唯目前似以友辈中为限,不必太公开也,兄意以为如何……
  忘了在哪儿读过的,大概就是张天翼这回病情好转出院后住在乡下时,萧军和另外一个作家,凑钱从农民家里买了一头母山羊,每天派人挤了羊奶给张天翼补身体。
  联系到现实,真让人惭愧:我们今天的生活比六十年前好了不知多少倍,但是这类感人的事,在文人圈中似乎不多见。
其他文献
萧乾先生不仅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记者、作家,还是一位思想十分活跃的学者。他的一生,都在为追求人类的真理而寻觅、思考。他不断地拷问社会、拷问历史,也拷问自己。直至他生命终结的前夜,这种思考仍然没有停止。  作为晚辈,我有幸在他的晚年经常有机会聆听他的教诲,也常向他请教关于写作、关于思想、关于文化、关于哲学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和观念。记得在1996—97年之际,当时国内的文化界和学术界正在热烈地展望新世纪,
《“铁牛”的故事》,王公法、王志良写,余云鹏、蔡康非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第一版,彩色,0.12元。基本上采用无边界的构图 方式,文字量较同等篇幅的标准的上图下文的连环画要多,类似今天的图文书。  上海一家拖拉机厂的工人陈洪,下夜班的时候碰见农民给城市拉菜的拖拉机抛了锚,车厢里堆着满满的蔬菜停在路上,因为缺少零件而一筹莫展。他主动帮助修理,最后把自己崭新的自行车上的零件拆下来给拖拉机换上
1957年1月22日~26日,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了“中国哲学史座谈会”,有一百多位来自国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哲学家(主要是哲学史家)参加。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刚刚出台,学术界在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后,思想上的紧张得到了缓解。所以,这次会议的绝大多数参加者都能各抒己见,进行热烈的讨论,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会后,《哲学研究》编辑部将发言稿和相关文章汇编为《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北京,科学出
(美)德雷克·博克著 侯定凯译 2008年5月 34.00元  作者担任哈佛大学校长达20年,是美国高等教育界颇具影响力的领导人。这本书试图反思大学教育,思考大学现状的不足,认为大学没有达到社会赋予的使命,甚至没有达到全球化背景下的个人发展要求。既突出了本科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也集中分析了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  (美)西德尼·M
我第一次看到康熙皇帝敬惜文字的庭训,是在法国作家让·马里·古勒,莫的《图书馆之恋》一书的扉页上。康熙说:  字乃天地间之至宝,大而传古圣欲传之心法,小而记人心难记之琐事;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观而共语,能使天下士隔千万里携手谈心;成人功名,佐人事业,开入凭据,不思而得,不言而喻,岂非天地间之至宝?与以天地间之至宝而不惜之,糊窗粘壁,裹物衬衣,甚至委弃沟渠,不知禁戒,岂不可叹!故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
(一)    在中国社会经历了近三十年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关系和城乡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在经济昂首前行的同时,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结构需要调整,关系需要理顺,而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这一现实需求的集中反映,既是执政党意志,更是包括各阶层广大民众的普遍心愿,显然,这也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保障。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篇大文章,一项大工程。无庸置疑,政府的立法是主体,需要将它
吕全鹏,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2018年,在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经验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标志我国第8次课程改革进入了“后新课改”时代。包括教育领域的所有改革无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课程标准一旦修改,则教材编写、教学实践、测量与评价等环节都无法作壁上观。如,继新课标版后的统编语文教材是一标多本后教育部直接
逄飞,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2000年主持创办了致立于学习、体认和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非赢利性民间公益组织——一耽学堂,并担任学堂总干事。10年来,他与一批有志义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晨读运动,以及公益小组、现代义塾等项目。为传统文化重新在民间扎根,做了十分踏实而又极其有益的工作。    传统文化的弘扬不能再仅仅  停留在观念层面的宣传上    博览群书:进入21世纪以来,国学便具有了日渐复兴的态
姜德明先生1999年岁末出版了一本《书衣百影》(三联书店),以我之陋见与感觉,那是新时期第一本民国书影的刊出。其中收了俞平伯早年的两本诗集《冬夜》和《西还》。前者1922年出版、后者1924年4月由上海亚东书局印行。以个人的审美与阅读经验,论内容及装帧设计,《西还》尤佳。  《西还》的装帧、版式,是独一无二的。书为袖珍型三十二开横本、竖排,封面上有彩绘的苏堤小景。而最具特色的,是右边用很考究的紫色
这儿一颗星,那儿一颗星  杳不知前路;  这儿一团雾,那儿一团雾  晨光终难阻!  这是美国19世纪女诗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诗句。复校《西方哲学史》样书,工作到凌晨,键盘敲累了,脑子转不动了,就随手翻开这诗集。说起来,大学的美国文学课上我就听过狄金森的威名——为什么是威名呢?因为我那时从课堂上得到的印象是,这狄金森似乎与世隔绝、性格孤僻、专门写叫人看不懂的诗,若将其划进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