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平台的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

来源 :国际公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vb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从互动状态看,政府在许多网络问政平台上主动发言少,被动回应多,回应率不高,与政府行政职能相关的民生议题占据多数——理想化的官民互动渠道沦为政府行政渠道的补充,但这种补充目前正面临着形式化危机。
  2008年被称为“网络问政元年”,胡锦涛主席在强国论坛上回答网民的提问,首次实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网民的在线聊天。随后领导人相继上网,带动了中国各级政府的“上网热潮”。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方式从线下走到了线上,从较传统的政府电子网站、电子邮箱或留言板到QQ群、网络发言人平台、政务微博等——越来越便民化,越来越注重双向互动。
  2009年,广东省“政府网络发言人”开始现身网络,首批15个政府职能部门纷纷设立网络发言人,推出政府信息的网络发布,与网民直接对话,在网络问政平台上回应网络舆情。而今,网络问政平台已在中国的很多省份落地生根,作为一种信息公开的尝试和官民互动的新兴路径,它承载着网民的诸多热情和期待,而其发展路径、取得的效果、面临的问题同样备受关注。
  网络问政平台的互动主体
  目前在实践中,“网络问政平台”的存在形态有以下四种:一是附属功能模式,这是在政府的网站上开辟缺区域,如市长邮箱或热线,属于传统的问政方式延伸到线上最简便的方法,其互动过程并未公开;二是留言板模式,许多媒体在其网站开辟相关栏目以供问政,如人民网留言板模式、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互动模式是传播主体即网民留言提问或者建言献策,相关部门和领导按周期阶段性回复;三是专有平台模式,政府统一建立平台,这里的平台包括网站和微博,网络发言人和网民同台互动,发言人既发布政府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回复网民提问,互动方式最为丰富;四是官员触网模式,是部分党政领导人借助论坛、博客或在线访谈等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如网上在线接访会、交办会等,其互动是即时性的。
  从以上的四种类型我们可以看到,互动性是网络问政平台的核心。无论是政府人员还是民众,都从以前单一的“传者”或者“接收者”,转化为现在的“既是传者又是接收者”的双重身份。而网络问政平台的良好运转,关键在于这两类互动主体的给力。
  从政府人员的角度看,网络发言人在自我身份认定上仍仔在着疑惑:一是固有体制对于网络发言人授权不足,造成发言人“桥梁”作用难以凸显;二是网络发言人的“兼职”身份不利于发言人投入相关工作;三是网络发言人的回应驱动力模糊,缺乏制度化考评、激励机制;四是网络发言人及其背后的政府部门尚未完全做好应对民意的准备,管制意识惯性阻碍“双向沟通”意识发展。
  而从民众的角度看,网民对网络问政平台既有期待又有怀疑:方面,政府设立网络发言人立意在于主动回应民意,网民对这种沟通渠道期待值很高,要求发言人不仅及时回应,更要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但同时,不少网民对政府的主动姿态前设了一种不信任感,从网民对回应话语的质疑和追问可以看出民众对政府能否真正解民之困仍持保留态度;另外,民众自身的素质和对存在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也是值得存疑的。而这些,都会影响到网络问政平台的搭建和发展。
  网络问政平台遭遇“形式化危机”
  网络问政平台的出发点在于解民之困,这也是为什么几乎在所有的网络问政平台上,高居首位的议题永远都是民生话题,或投诉,或求解,或提议。而热衷于参与到该平台上来的民众们从一开始就在关心自己“拍砖”的价值。“网络问政是不是问了白问?网上拍砖是不是拍了白拍?”他们希望自己提出的建议有人听,投诉的事情有人办,甚至有人督办。
  作为新传播格局下政府的一种创新举措,网络问政平台能否避免形式化,最主要是看制度的执行者能否对其意义、操作、规范有清晰的认知以及制度执行各方良性互动环境的建构。从目前情况看,网络问政平台还未形成完善、统一、规范的体制,“形式化危机”时刻存在,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帖子回复率不高。通过对全国各城市不同的网络问政平台的长期观察,可以发现除了广东佛山网络发言人平台、南京网络发言人论坛等较为成熟的网络问政平台外,其他许多网络问政平台的回复数量和占比都难以满足网民提问需求,如广东网络问政平台,在2010年7-8月间,面对1031个提问,仅回答47个。
  二是帖子回复周期长。对于各网络问政平台规定的回帖时间,广东网络问政平台规定定期回复,并没有明确点出,贵阳市则“无相关规定”,可见在制度安排上,各网络问政平台各有差异。值得指出的是,排在全国网络问政平台前列的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规定里是30分钟做出初步回应,可现实是大多数省份的相关领导并没有及时回应,甚至至今回复率仍为零,只有安徽、四川等几个省份回复率超过一半。
  三是跟风现象严重,地域和领域间落差大。网络问政平台在近几年发展势头不可挡,许多地区或者部门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未准备就绪时就盲目跟风加入,最后平台管理出现很多问题,就像前面提到的在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许多省份的帖子回复数为零,可见该平台对于互动双方来说如同虚设。
  另外要注意的是,民众积极的地区或部门,并不往往和领导活跃的地区或部门相一致。比如在奥一网“问省直机关”板块里,民众问政广东省教育厅的帖子数远高于其他部门,但反观省教育厅,却是属于众多部门中经常沉默的一份子。可见,这样互动双方的“代沟”也是“形式化危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问政平台的发展路径
  网络问政,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理想化的官民互动渠道,而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它是传统政府行政渠道的有效补充。基于此,网络问政平台的发展路径也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重点。如何改变“体制性迟钝”的路径依赖,避免“形式化危机”,使得网络问政平台能真正为民所用,成为实现官民双向沟通的渠道,而不是沦为新传播格局下的一个“创口贴政策”,网络问政平台的良性发展仍需要在以下两大块做出努力:
  一是急需获取体制内的认可来迎接体制外的挑战,形成有效发言。自2010年1月,“网络问政”首次被写进安徽省、湖南省及广东省等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网络问政平台从之前的零散状态逐渐往系统化方向发展,可见体制的支持是渠道有效化的基础。
  具体来说,制度性的安排包含定位和规范两个方面。网络问政平台的定位需要明确,强化信息公开和解决民生问题是其两大主要职能,结合民众关注的议题主动发布相关政策信息;而清晰的定位少不了制度规范,各网络问政平台要制定相关规定,对部门分管的归属、回帖时间、回复口径等进行具体安排。加快回应速率,定期做好数据收集,更好地把握民情民意。另外,建立相关的绩效评估体系,能有效地起到监督和激励作用。
  二是需要个人网络素养方面的提高,形成理性空间。这里的个人既指部门发言人,也包括在网络上众声喧哗的受众群。这里强调的是,在网络空间实现公共领域的民主理想需要传受双方均做出理性的努力。
  一方面,相关部门在问政时要做到“三个积极”:即积极发言、积极回复、积极行动,既加强发一布信息的主动性,也及时回应民众提出的问题,而回应不仅仅是在口头上,更是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通过参加培训和实操,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掌握一些语言表达和舆论引导技巧。
  另一方面,民众要扩大意见表达渠道,丰富发帖内容。有些民众仍倾向于传统的意见表达方式,如打电话投诉、亲自到某部门投诉等,浪费了网络平台带来的便利性;另外,目前大部分的帖子部属于投诉咨询类,建言献策类偏少,由此可以看见网民间政仍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建设性方面贡献不多。
  除了这两大块,要进一步思考的是问政平台体系的构建问题,例如中国的政治民主环境是否为政府主动发言、主动回应提供了酝酿的土壤?而原有的传统问政平台如何与新出现的网络问政平台结合,政府如何构建完善的问政平台体系?这一系列的追问都将是今后网络问政平台研究的一些趋势。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中外公关公司人员频繁流动所带来的经验交流,尤其是国际公司一些高级人才向本土公司“迁移”,本土公司与国际公司的距离在缩小,并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管理和运行模式  中国公关市场上,外资国际公关公司与中资本土公关公司之比较,似乎是个老话题,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此进行探讨,其意义和价值也许会有较大的不同。  公共关系作为职业和产业,属舶来品,进入中国是近30年来的事。1984年,美国伟达公关公
期刊
社交媒体的能量之大在于,每个人都拥有成为企业致命杀手的潜质,因为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是个没有影响力的人。即便是一个粉丝不过百的人对企业的投诉也要谨慎对待,要知道一个人的破坏力远远大于他的创造力,而且我们并不能彻底搞清楚他在社交网络上的人际关系有多复杂,也许他只有几十个粉丝,但里面很可能就有诸如姚晨、任志强、作业本等等这些影响力巨大的微博红人。  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
期刊
两年前,刚刚在公关公司实习第二天的我,对工作和行业都处于完全懵懂的状态。那天我被分配接待中国公关网的编辑,空闲里跟编辑聊了几句天。他说,“别着急,两年时间,你就能真正入行了。”所以,我一直在等着这个“两年”的到来,不经意间,发现它已经来了。我想分享这两年里印象最深的3句话。  “无论什么情况,永远不要跑”  第一次参加公关活动,清晰地记得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周五,活动是关于客户的新品发布会。我一早就
期刊
现代人都喜欢扒星座,职场人也是。尤其是深入职场6年,发现身边的同事性格行为特征跟其星座性格很相像,就越发觉得有意思起来。  有两年广告行业经验的小珍,一直被领导及同事称赞“为人和蔼可亲、待人笑容真诚”的优秀职场丽人,可令小珍自己纳闷的是,在公司的前一秒自己还是笑容满面,下一刻回到家面对打扫、洗衣、煮饭之类的事情就头大,想大发雷霆,看什么都不顺眼。  小珍男友不止一次地问她:“我没欠你钱吧,你对我怎
期刊
其实我一直否认自己是励志姐,但是围绕在我身边的朋友亲人们说我是绝对的励志姐。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也禁不住想,也许我有励志姐的影子。  回想6年前,我还是一个刚离开校园的拎包族,怀揣着不太成熟的梦想,独自来到北京找寻属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6年后,我又选择成为一名拎包族,离开安逸的生活和温暖的小家,带着梦想来到上海,独自闯荡上海滩。  该怎样形容此刻的心情?我想到了“崭新”二字。是的,我确实梦想
期刊
编者按:与中国优秀企业满怀豪情走出国门一样,国外一些急需叩开中国市场大门的新锐公司在亮相中国之前也同样怀着激动与期待的心情。作为中国本土专业的公关公司,不仅要首先面对纯外语的工作环境,而且在沟通、接待、执行的每个环节都将遇到更专业性的挑战。如何帮助国外客户来一个华丽亮相,本文将做详细阐述。  高效沟通是关键  每一个公关人都应当是深谙“沟通之道”的行家里手。对于服务“驻扎”中国多年的那些知名国外客
期刊
20多年前,克里斯来到中国山东大学,成为中国当时为数不多的外教,回国后便顺势成立对外学术交流机构,担任起“配对”的角色;进入公关公司后,又较早嗅出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商机;如今他又发起了公关市场中独一无二的培训学院……他总是擅长发现“新大陆”,并不断带来惊喜和提升。  近日,《国际公关》记者在博雅办公室见到了忙碌的克里斯,德里(Chris Deri)。作为博雅公共关系有限公司中国区首席执行官,他主要
期刊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公关优越性: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颠覆了传统公关营销规则,更开创了公关营销的新局面。在新媒体驱动下,公关营销规则发生了一些方向性甚至本质化的改变。  规则一:公关营销感官化  新媒体使公关从静态公关演进为动态公关,公关生动化时代悄然揭幕。公关生动化强调感官综合体验,通过立体化、多维化、全景式信息沟通,来建立和谐的公众关系。  
期刊
由于用户对产品体验程度的不同,可将产品分为高体验度产品和低体验度产品。高体验度产品拥有高传播点,低体验度产品则需要找到合适的传播钥匙从而得到高关注度传播。本文主要以具体案例来分析学习,如何为低体验度产品找到高关注度传播的钥匙。  一、体验的定义:  体验包括两层定义,一层是名词形式,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是一种亲身的经历、对生活的体验。另一层是动词形式,是指体察、考察的动作,去认知的过程。体验的结
期刊
很难想象十几年前手机这个当时略显奢侈但功能简单的通讯工具,经过信息革命的洗礼,如今,正发展成一个最大的信息用户终端群体。  IDC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9亿部,远超3.9亿台的PC出货量。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随之而来,公共关系传播策略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  新媒体崛起改变传播环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