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外海油气潜能整合测勘数值仿真

来源 :第三届海峡两岸石油地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il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自行开发之“整合测勘数值仿真系统”,对新竹外海研究区域内之油气潜能进行定量仿真。做了九个层面之时间及深度顶部构造图、主要井下埋藏史分析及比较、经古水深校正和侵蚀量恢复计算之各时期地层厚度,描绘了较佳生油岩和储集岩范围以及各时期之地层顶部古构造图,检视了产油高峰期之三个目标层:(1)晚期渐新世至早期中新世之古新统;(2)早期中新世至晚期中新世之始新统;(3)晚期中新世至晚期上新世之渐新统。由其古构造图配合生油岩和储集岩范围、盖层、油气生成和流失及可能移栖之路径等,推测出较佳之可能储油气探勘目标。经由数值仿真估算出研究区域内古新统之凝结油可移栖量为264×104公秉O,天然气为526×108m3,始新统凝结油可移栖量为101×104公秉,天然气为216×108m3。进而提出三个有利的探勘目标:(1)始新统中冲积扇复合体,圈合面积为30km2,(2)B断层东侧之断层封闭,圈合面积为85km2;(3)B断层西侧之反向倾斜构造,圈合面积为8km2。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对东海-南海东北部20余口钻遇中生界的钻井资料以及大量地震剖面的层序地层学进行分析,探讨了第三系油气勘探潜力。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中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四大演化阶段,形成多种原型盆地,并发生统一、分割、又统一的叠加复合过程,热体制多变。多旋回演化过程使得盆地
<正> 叠合盆地,是指经历了多期沟造变革、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我国内陆大型含油气盆地基本上都属于叠合盆地,其形成和发展演化受控
中国中西部广泛发育中、新生代类前陆盆地,其地质结构和石油地质条件等方面与典型前陆盆地既有类似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具有以下特
<正> 传统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方案存在一些局限性:(1)没有考虑断层的通道作用可沟通生、储、盖层,使不同时代、不同层位(互不相邻)的生、储、盖层组合在一起,成为有利于油气运
<正> 塔里木盆地震旦纪以来的区域构造演化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侏罗纪—第四纪三个构造旋回。其中震旦纪—中泥盆世构造旋回可进一步划分为震旦纪—
江苏下扬子区的海相中-古生界构造演化经历了前扬子板块、稳定地台和西太平洋活动陆缘等三大阶段。油气地质条件具有多套烃源岩、两类主要储层、四套区域盖层、多种成藏类型和
1993年和1997年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带孔古3井、7井先后从中奥陶统峰组获得工业性油流,标志华北地区古生界海相碳盐岩油气勘探的突破性进展。据该区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分析,中奥陶统峰峰组
<正> 黔桂地区泥盆系—石炭系白云岩分布广泛,层位稳定,厚度数十至数百米,呈层状,主要发育在连陆碳酸盐台地的外缘及邻近广海和深海槽的一些孤立碳酸盐台地上,是该区最有利的
认为碎屑岩储层的成因及其孔隙度保存与盆地性质和构造演化有密切关系,由此提出了成岩物质与盆地动力学特征相结合开展动力储层学研究的方法,其研究内容包括成岩物质、地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