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与“兴奋剂”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zyy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不胜酒力。有应酬时少量为之,多了则会导致心跳加快。醉酒的感觉倒是从来没有体验过。参加朋友聚会,偶尔也会故作“猛士”状,高举满杯:“我干了,你们随意!”哇,好厉害!大家难免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此人非酒汉子,咋就突然酒力猛增了?非也。虽说不胜酒力,但一杯两杯不倒,也还可以做到。在酒桌上总不能始终作萎缩状,否则一帮酒友吆五喝六就把你彻底边缘化了。因此一定要偶尔“雄壮”一回。
   愚以为,是否真正的酒中人,衡量的标准不是酒量的大小。喝二两与喝一斤,喝一盅与喝一坛子,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数量的递增。看某人是否真正的酒中人,一个重要标志是有无酒“瘾”, 有“瘾”才是酒中人,无“瘾”只算“票友”。就如唱京戏,真正的角儿与“票友”还是有根本的不同。无“瘾”,酒是情人,荷尔蒙分泌是阵发性的,分分合合不长久;有“瘾”,酒是伴侣,没有了激情还有亲情,相伴到地老天荒不离不弃。有的人,在聚会时,酒量惊人,似乎那不是酒,而是凉白开。但一离开酒桌,十天半个月没有酒,也不会主动找酒喝。这一类人,天生肌体有化解酒精的能力;但从心理感觉上,对酒并无特殊的依赖和痴迷。
   因此,不要跟我说你多么能喝;请告诉我,没酒喝时是不是想酒喝?对后者,我是要肃然起敬的!
   真正的酒中人,酒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一天闻不到酒气,就六神无主、没精打采。没有酒,毋宁死。
   我的已故十多年的老母,就是真正的酒中人。几乎每天离不开酒,而且只喝白酒,不喝啤酒、黄酒、红酒,她认为这些带色的酒不是酒,只能算饮料。母亲一直到辞世时,才停止饮酒;而停酒也则意味着,生命旅程已接近终点了。老家邻居,听说我老母不能饮酒了,就哀叹:老人活不过半个月了!
   因此,我常说,我的不胜酒力,也许是因为该我喝的酒,已经让老母提前“透支”了。
   母亲去世后,与父亲合葬在苏北老家老屋后面。每年清明前,我都会驾车回老家祭奠。而祭奠父母,供品中是绝对不能缺了酒的。老母一生嗜酒,在天堂里不能没有酒。
   今年因疫情的困扰,清明前无法回老家。就到附近寺庙,想通过隔空祭奠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缅怀之情。但寺庙一道铁门紧闭,因防疫禁止所有香客入内。隔着铁栅栏,里面的工作人员表示可以代办祭奠事宜。无奈,在特殊情境下不得已只能如此。我想,父母的在天之灵也是可以理解的。
   没有料到,清明后疫情缓解,上海至苏北的道路终于畅通了。于是决定还是要补上未能直接上坟的遗憾。有一份牵挂,就如车窗外故土的景观叠现:细雨似有还无地淅淅沥沥,金色的油菜花瓣尚未完全凋落,正嗖嗖拔节的麦苗散发出清新的气息,绿油油的桑叶上滚动着圆润的水滴……
   从离家不远处的一个门市部,买好了各种祭奠的物品。令我感到有些蹊跷的是,离坟前还差两步路,装在塑料拎袋里的一瓶白酒不知为何滑落下来,“啪嗒”碎在地上了。眼看着酒水流淌在坟前,一滴一滴渗透到泥土里去了。迷蒙细雨中,弥漫着丝丝酒气。
   我想返回那个门市部重新买一瓶。邻居老人说,不用,不影响你妈喝。
   说的也是,以往的酒,除了倒在杯子里,余下的部分,我都会洒在坟包上的。天堂里饮酒的方式,自然是与人世间不同。
   邻居老人又说,这次你回来晚了,你妈馋酒等不及了!
   我这才想起来,在上海委托寺庙代办祭奠事宜时,忘记了买一瓶酒交给他们。一年才祭奠这么一回,怎么能缺了酒呢?邻居老人说得有道理,老母是等不及了。
   老母从什么时候开始饮酒,说不清楚。似乎从我有记忆的时候就开始了。经常是吃中午饭前,母亲从口袋里摸出几角钱,让我去附近某个小杂货店打散装酒,或买一瓶苏北老牌子的粮食酒。喝的都是最低档的普通酒。但那时候的酒,应该都是地道的粮食酒,绝对不会有假酒。记忆中,早期母亲每天中午会喝一次酒,每次约二两,一瓶酒会分几次喝。不是酒量只有这么多,而是无钱喝得太多。那时候能够有酒喝,在乡村就已经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了。母亲的酒钱,主要来自于我父亲每月的工资。父亲在上海一家国营帆布厂做工,每月有几十元薪酬,退休后每月也还有四十多元的退休金。这是我们全家赖以活命的主要经济来源。
   母亲喝完酒后,絮絮叨叨的话特别多。父亲在外,我就成了她的唯一听众。如果我要表现出稍有不耐烦,母亲就会很生气。听母亲酒后说酒话,是我童年最痛苦的记忆。母亲每次说的话,几乎翻来覆去,没有太多的变化,后来我几乎都可以一字不漏地复述:
   她总是说,吃大食堂时,每天早晨喝玉米糁儿粥,那个粥薄得像镜子可以照见人头。每顿凭票限量只有三碗,母亲看我喝完一碗,肚子没饱,自己只喝一碗,让我喝两碗;
   母亲说,父亲寄回来的一点钱,全用来买黑市粮了。上个月买了多少,这个月买了多少。还要给我交学费,钱总不够;
   母亲说,她从家里带了几十个鸡蛋,去上海找亲戚换粮票回来买粮。有时候还会用粮票再与左邻右舍换鸡蛋。大队干部说母亲违法投机倒把,找她参加学习班;
   ……
   反正母亲酒后絮语,说的都是记忆中的痛苦往事。从来没有听到她说过一件开心的事。听她的酒后絮语,成为我童年生活中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后来我总是快速地把饭吃完,然后找个借口趁她酒还没有喝完就逃窜。有时候这伎俩被母亲拆穿,就一把揪住我,臭罵我一顿,让我一定要听她把话说完。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等到母亲的酒劲过去后,她对酒后说过些什么完全没有记忆。因此,我至今不明白,酒对于母亲在生命中的功效究竟是“麻醉剂”,还是“兴奋剂”?酒精麻醉,让母亲暂时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但酒精又激活了母亲记忆中的那些痛苦的往事。
   但由此我理解了,母亲为什么每天离不开酒。
   写到这里,我突然心里深感愧疚:不应该每次回老家祭奠时那么匆忙地离开,应该在坟前多坐一会儿,等老母慢慢把酒喝完,再听她说一些酒话。不知道在天堂里,母亲能否找到她酒后絮语的听众?
其他文献
是個问题
期刊
近日,家住郑州北区的市民发现,郑州市惠济区的英才街上,有约一公里的路段(花园北路至银通路)一个垃圾桶也没有,尤其是公交站牌处,也没见垃圾桶。有的市民随手将垃圾扔到旁边共享单车的车篓里。英才街其余路段(银通路至文化路)虽然有的地方有,但设置也不是很科学,人少的地方有,人多处以及公交站牌处很多都没有垃圾桶。   各种城市公共设施里面,街头垃圾桶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虽然街头垃圾桶随处可见,但存在感往往很
期刊
不要把它分开来读,也不要写成“羡慕、嫉妒、恨”或者“羡慕?嫉妒?恨”,那将会削弱它的表达效果,甚而使之韵味尽失。“羡慕嫉妒恨”是一种修辞。就像“神速麻利快”描摹一种“快”,就像“刁巧伶俐奸,敌不过忠厚老实憨”表达“老实常在,奸猾一时”之命意。把同义词或近义词反复叠加,说“快”就极言其快,说“奸”就极言其奸,通过紧凑、复沓的形式,表达鲜明、强烈的情感,追求一种奇特、夸张的效果。   而且,“羡慕嫉
期刊
2月初,教育部表示将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引发了一点争议。在我看来,舆论对这四个字的反弹过猛,而且还有些失焦。   对“阳刚之气”的强调,乍看上去是个审美问题。当然,它的确也是,但它又不仅仅是个审美问题。   “审美”的后面,常出现的一个词是“偏好”。这个词很明显地表明了审美的个人化、多样化。   “环肥燕瘦”“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各花入各眼”,一直如此。很多年前,在《论美》一书中,高
期刊
“躺赚”,是时下很时髦一个词,形容赚钱的容易程度。指以极其轻松愉快的方式就可以赚到钱,夸张一点说,躺着不用动钱就来了。近日,在一则视频里,某年轻女子称自己是在广州有400栋房产、10000多间房、每栋楼一月收入50万的包租婆,过着富婆生活。网友们纷纷惊叹“这才是真正的躺赚”,还将其称为“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不过,这个案例后来很快被澄清了。女子回应说:其拥有“400栋楼”“每栋楼月赚50万”
期刊
在现实工作中,“一刀切”式方法时有所见。   顾名思义,“一刀切”即工作要求同一方式、同一進度,“一二一、齐步走”。在一些人眼里,这样的“整齐划一”是干事的良方要诀,但却常常搅得群众有苦难言,基层干部焦头烂额。为何?还是太过简单,脱离实际之故。   为何“一刀切”?有无可奈何用之者,有急功近利用之者,有积陋成习用之者,剖析起来,病灶难除大抵有以下原因:   懒政。一个问题出来,诉求不一、原因
期刊
个人爱好这东西,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你爱钓鱼、他爱打牌、我爱看书……这都是个人爱好。爱好还有一大属性,就是它基本属于业余性质的,比如跳广场舞,每天晚上那么多人在广场上跳,基本上都是业余休闲娱乐,很少有把跳广场舞当做职业的。其他爱好也都一样:有的白天当领导,晚上爱到马路边儿下棋;有的白天跑业务,晚上爱好到体育馆去健身……   既然个人爱好属于业余性质,那么许多人也就拿它当个乐子耍,当做一种消遣时间
期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再现了100年前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这个运动,是中国文化的一场革命。正因为它,中国文字才从文言到白话、从竖排到横排、从句读不清到标点分明,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按说,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了100年,新型的文字表达方式,也早已约定俗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旧文化都会销声匿迹。相反,依然有人怀念旧文化、推崇和坚持旧文化。   比如,我认识一个
期刊
3月1日19时许,演员宋轶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三张电视剧角色海报。海报上展示了她在电视剧中所饰角色的服装搭配,并配有“好嫁风穿搭”的宣传语。不少网友质疑,前述海报将“好嫁风”作为宣传文案不尊重女性,存在不妥。“这个词看上去在物化女性,把女性当成了商品推销。”有网友评论称。   在网友的质疑之下,演员宋轶进行了道歉,并且把原来电视剧海报上的“好嫁风”字样改成了“优雅风”“温柔风”。所谓的“好嫁风”,
期刊
据媒体报道,河南周口一男子前不久向该市环保局扶沟县分局打电话匿名举报一家工厂排污,结果匿名举报被该工厂知道,将其打成颅脑损伤。该企业还威胁说,“谁再举报,举报一次打一次”。不少村民怀疑,是当地环保局泄露了匿名举报者的信息。   公众高度关注这一事件,侧面反映了大家对举报人信息被泄露的担忧。近年来,一些地方曾发生多起举报人信息遭泄露,甚至被打击报复的案例。比如,震惊全国的湖南新晃“操场埋尸案”被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