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光地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官员。他的晋升之路体现了官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卓越的才干和领导的赏识;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封建官场那些或明或暗的规则:认真、谨慎、察言观色、以退为进和对同僚关系的处理。李光地作为清初的高官,展现了封建官场的为官之道
李光地,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均在康熙帝执政时期。其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康熙帝与李光地“情虽君臣,义同朋友”。但同时,李光地也是我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一名官员。
实干谨慎迎来步步高升
李光地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向康熙帝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管理才华,得以步步高升。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白巾军进犯安溪,回乡守制的李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险要,力保安溪;六月,郑经军队围困泉州,李光地大破郑军,赢得地方大员荐举,被从优授为学士,服满赴京遇缺即补。这个时候,若是一般人,肯定会欣喜若狂,但李光地却上疏说泉州围解“乃将帅仰奉威灵,拯百万垂危之命延及臣家,微臣其何功之有哉!”他又以极为谦恭的态度说,所有这些都是别人故意给他让功,他接受官职的话会于心不安,因而恳请辞去所授学士之官。这些当然是李光地以退为进的伎俩,但却给康熙帝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占据台湾的郑经一死,李光地便立即上奏收取台湾,并建议任用熟悉海上情形的内大臣施琅领兵攻打。康熙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收复台湾。李光地因此为清朝立下了一大功劳,他也因此而出任内阁学士,倍受康熙帝宠信,从此李光地步步高升。康熙三十七年(1688年)十二月,李光地被擢升直隶巡抚,这可是权势赫赫的肥缺。
李光地任直隶巡抚时,奉命修治漳河和子牙河。他认为治河不仅是防害,更重要的是变水害为水利。为了主持治河工程,他多次亲临工地调查。由于因时因人制宜,李光地的治河实践大获成功。于是又被擢升为吏部尚书,仍管巡抚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康熙帝以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春风得意之余,李光地采取了更加谨慎的为官之道。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纷纭的官场中寡言慎行,惟恐招祸,“其有献纳罕见于奏章,独与公共事内廷者时能道之。”在私下,他对重大事情也多说些委婉和模棱两可的言辞。康熙四十五年六月,江宁知府陈鹏年因为两江总督阿山的事情被论斩。康熙帝问李光地阿山如何,李光地说:“当官勤敏无害,其犯清议者,独劾陈鹏年一事耳。”康熙帝遂宽免陈鹏年,并将其内召。
政治上深得康熙帝信任
李光地善于揣摩康熙帝的心理,在立储等大事上专门说康熙帝想听的,政治上得到了康熙帝的极大信任。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康熙帝有意将已废太子允礽复立为太子,召满汉文武大臣令其“详议,于诸阿哥中举奏一人”。结果众臣多附和内大臣阿灵阿,共同保奏皇八子允禩。对此康熙帝极为不满,下令再思具奏。同时传谕李光地说:“前召尔入,曾有陈奏,今日何无一言?”李光地回奏说:“前皇上问臣废皇太子病如何医治方可痊好,臣曾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以此告诸臣。”这是在关键时刻准确体会康熙帝意图的极为得体的回奏。四个月后,康熙帝复立允礽为皇太子,李光地被任命为二正使之一,奉命持节授皇太子宝册。
李光地不仅在政治上深得康熙帝的信任,思想文化及学术上更深得康熙帝的赏识与倚重。李光地的理学体系是多弥缝而少发挥,尽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他用这种取巧的办法,把本来矛盾的事物可以说得头头是道。这种思想方法和理论有利于康熙帝的思想统治政策,所以深受康熙帝欢迎。他经常被康熙帝召入便殿研讨义理。康熙帝所御定的书籍多指派他来参定,如《御纂朱子全书》、《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等均为李光地所校理。李光地积极供职,认真阐发理学,康熙帝对他的信任与日俱增,密切了上下级关系。
晚年的李光地,年老体衰,疾病不断,康熙帝对他关怀备至,这使李光地感激无状。他多次以病乞休,但康熙帝不愿他离去,一再温旨慰留。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月,李光地再次上疏乞休得以回乡。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三月开始,康熙帝便一再传旨敦促其办完事迅速归朝。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四月,李光地回京,趋热河(今河北承德)朝见。于是又立即供职,奉命审阅大学士王掞等所纂《春秋传说》及翰林院检讨张照等所辑《篆字经文》等书,时年七十六岁。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病逝,享年七十七岁。正在热河行宫的康熙帝得到李光地病逝的消息后,深为“悯悼”,谕部臣等说:“知朕亦无过于光地者。”于是予祭葬,谥曰文贞。
并非完人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李光地被塑造成为民请命的英雄,用跪上“万言书”的方式换来康熙皇帝的赏识。事实并非如此,他的晋升之路有自己的能力因素,但也充满了背叛和欺骗。李光地1642年生于福建安溪的书香门第,28岁时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充会试同考官。
康熙十四年(1675年),李光地回家省亲,同时收到了靖南王耿精忠和占据台湾的郑经的逼降、诱降信。在经过家人打探消息后,李光地准备投靠耿精忠。这时与李光地同榜进士的陈梦雷,也因回乡省亲之故被耿部逼授官职。当他得知李光地来福州投靠耿精忠时,异常愤慨,先是不愿见他,后极力劝阻李光地千万勿自蹈凶,并将“耿逆之狂悖,逆党之庸暗,兵势之强弱,间谍之机宜”向李光地作了详尽的分析介绍。李光地听后“始为恍然”,于是两人商定,陈梦雷继续留在福州“从中溃其心腹,睽其党与”,做内应;李光地借口父病速归,把奏疏写在一张薄薄的纸上,折成小纸团,再用白蜡做成一个小丸,中间挖空,放入小纸团,再用腊封好,派家仆冒险将《蜡丸疏》送往京城,献给康熙皇帝。
疏中对敌我双方情形之分析及出兵布阵的建议很有见地,但疏中却只字未提与陈梦雷共谋之事,更未联名,只具他个人名字。康熙帝见疏之后赞许备至,并命令兵部看了他的奏折,让领兵的大臣知道怎么做,一举平定了“三藩”叛乱,李光地也被授予了京官职位。不久,李光地北上进京赴任,到了福州,再次与陈梦雷相会,他对陈梦雷说:“尔报国之事非一,吾当一一入告”。但是李光地到北京后,却将献蜡丸疏之事完全据为己功,闭口不谈陈梦雷之功,而他又是陈梦雷忠于朝廷的唯一证人,使得陈梦雷落下个“从贼”之名而“负谤难明”。这不仅是陈梦雷的不幸,也是李光地的不幸。从此陈李公案一直未息,这是李光地一生中很不光彩的一页。
总之,李光地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官员。他的晋升之路体现了官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卓越的才干和领导的赏识;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封建官场那些或明或暗的规则:认真、谨慎、察言观色、以退为进和对同僚关系的处理。重温及辩证认识李光地为官的历史,对于当今身处职场、尤其是身处官场的人们来说,有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吸取。(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