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化学项目学习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xu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寒假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北师大魏锐老师跟笔者商量是否可以一起参与项目学习实验教材“物质的组成与结构”部分的编写,这几乎是笔者第一次听到“项目学习”的说法。笔者参与的内容与物质结构有关,编写思路中融入了科学发展史的背景线索,这些都很有意思。为了能较快地进入状态,笔者利用寒假的时间先开始了自主学习。
  一、自我预热阶段
  笔者利用寒假先进行热身准备,于是去图书馆准备借几本与物质结构有关的书。在学校图书馆化学部分寻找翻阅了很多,却找不到适用的材料,冥思苦想一番后才突然意识到应该去图书馆物理学部分找找,因为化学是在16世纪到17世纪才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而笔者要找的关于分子原子等的科学史料也比较集中在那个时期,更多的是物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书顺利地找到了,真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整个寒假笔者就将自己浸泡在科学史、原子、分子的世界里,那是一个科学研究大展魅力的阶段。当科学家们提出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的假说后,他们在各自熟悉的实验领域进行了严谨的科学实验论证,无论是多种途径获得氯化银的相关测定,还是专门热衷于气体研究的实验,依据当时的认知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想取得突破真是困难重重,科学家们的严谨态度和聪明睿智总是成为突破真困难获得令人惊喜成果的利器,那些实验及推理成为重要的科学论据。作为读者,笔者经常会被科学研究获得的成果激励着,被那段科学发展的历史吸引着。当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并被大家都认可了以后,盖·吕萨克试图用他的气体实验结论给原子学说增加实践证明,但是他在用原子论与他的实验结果对接后却发现了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直到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模型假说,才较好地弥补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并解释了原子学说与盖· 吕萨克的实验结论之间的关系。阿伏伽德罗虽然提出了分子模型假说,但是他没有实践证据,同时也受到当时电化二元论等學说的影响,使得他的分子假说在过了半个世纪——在他去世后才被科学界公认。科学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发展着,丰富多彩的思维创新、睿智精彩的实验寻证、逻辑严谨的推理分析……读书的过程就是在享受一场思想创新的盛宴的过程。
  为了对项目学习有更多的认识,笔者利用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学习了有关项目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案例示范等内容。
  二、编写阶段
  尽管有了自己寒假期间的准备,但是当进入编写阶段时依然被大量的资料和信息砸得晕头转向,要想将科学发展史作为本项目的一条暗线,首先我们要梳理清楚这一段科学史中的时间逻辑、科学发展逻辑,然后从中找出适合初中学生理解和应用的线索,再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仅仅是梳理时间逻辑和发展过程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尤其是构建分子模型这部分,在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前后的那段时间里,对于物质组成的研究分别从元素和微粒两种角度提出了许多学说。基于定量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验结论,从而出现了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等物质定量研究的成果。这是以研究组成元素为基础提出的学说,也为科学界建立明确的微粒观提供了有效的实验结论。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后很快就被科学家们所接受,并纷纷用原子学说来解释自己科研领域中的问题。而道尔顿的原子概念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分子概念。最初我们的设计是将科学史中的这一段研究历程作为构建分子模型的背景,但是在我们提出这样的方案进行讨论时,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马上就发现了问题:这样的思路对于初中的学生太难。为使学习线索更清晰简洁,便于学生使用,决定将元素部分与微观粒子部分拆分开来,与元素相关的内容放在本项目的任务3中。有了这样框架性的指导思想,并通过讨论选择了以“认识水”作为构建分子模型部分的活动载体。活动设计中将水中元素组成的研究拆分出去,只保留了人类认识水的微观构成部分的内容,并依据科学史为背景设计了阅读、实验探究、模型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科学史料中获得感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科学结论,通过分析推理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再结合模型模拟达成对水的微观结构的认识及形成分子模型的认识。经过编写、修改、试用等过程,就有了现在项目三中构建分子模型部分的内容。
  后续的构思编写过程中我们继续沿用了以科学史为背景线索设计教学内容及活动,模拟再现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以活动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入和扩展等思路。从教材编写的思路到项目中各个任务的名称,再到每个任务中的活动及活动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活动素材的选择、活动的组织方式等,每一部分的定稿都是经过团队细致讨论、反复推敲、多次整合修改并试用等环节。
  三、试用过程
  在项目三的构建分子模型部分教材编写思路明确之后,我们就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进行了试用。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后访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信息,有些是证实了我们的预测,还有些信息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通过实践,最大的收获是证实了我们的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且能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深入思考的。有了这样的实践过程,我们的后续改写就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和想法。在山西的试点学校观摩也给了我们许多启发,试点校本校教师的试用和葛继宁老师的示范都让我们收获很多。在观摩过程中,我们能更真实地感受到教师对新教材的困惑,试用教师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最初曾经有过的困惑。葛继宁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让我们理解了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灵活应用是教材活化的重要环节,领略到优秀教师驾驭教材的高超技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同时亦深感钦佩。学生对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由活动引发的思考和交流也非常充实活跃。由此,更加有了自信,更加相信这样的教材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一定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除了项目三以外,在我们学校笔者还利用选修课的机会试用了教材中的开启项目之旅和项目一的全部内容及项目二的大部分内容。体会有如下几点:
  1.活动是亮点,所有的活动都很吸引学生,学生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之后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活动就像珠子一样被教材内容的线串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学科魅力。
  2.教师在理解和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培训,教师的认识和思路需要有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既需要内动力的驱动也需要外力的助推,能参与到其中的教师都具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学生是受益者,虽然观摩的课堂只是各个项目的某个课时,但是可以从中明确地感受到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维被激活,尤其是在分析讨论和课后访谈中能够感受到学生不同于平时的学习的思考和表达。
  四、收获感受
  这套项目学习实验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理念完全不同。这套教材中,如果将认知线索和知识体系比喻为网,而其中的活动就是网上结点处的珠子,利用任务驱动,学生顺着一定的思路线索去学习探索,在认知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活动辅助学生生成符合其思维发展特点的知识生长。这样的编写思路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完成,以思维活动推动知识认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长远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所有的过程中,被团队里各位专家的敬业精神感染着,每次的讨论交流都是大家毫无保留地为每个项目提出建议,从整体框架结构到书写格式,再到编写细节,有时为了一个标题或者一处用词大家都会反复交流以求更加精准清晰。在观摩课后,大家针对学生的反应展开讨论,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知识积累等信息分析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这个过程也是我们自我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讨论、观摩活动多数是利用大家的业余时间进行的,大家的积极和热情令人感动。
  在教材编写团队里,笔者是最需要学习的那个成员,在传统的教学一线工作二十多年,接触项目学习首先需要笔者将自己多年固化了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进行更新。利用教材讨论和实践过程,从大家的发言及实践获得的信息中,笔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逐步地转变自己的认识,学习新的理念,学习优秀教师的教材应用技能。在教材的编写告一段落之后,后期的试用中必然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期待可以与教材编写组、教材试用学校的教师及学生共同学习提高。
其他文献
金克木,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1912年8月14日生于江西。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历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第三届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第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  “好奇”贯穿其一生  金克木自诩是一个“杂家”,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国语言,还学会了拉丁文,日语也不错
中学阶段,化学制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化学产品制作,即利用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化学反应,以及实验操作的基本技术(如加热、溶解、过滤、蒸发、蒸馏、分离、结晶等)进行一些典型产品的制作。另一类是化学仪器和设备制作,包括简单化学模型的制作、实验演示装置、仪器制作以及化学工艺制作等。  在“制作简易制氧机”项目中,学生需要完成的最终项目产品非常明确——一台简易制氧机。无论是从制氧剂还是制氧装置的角度,它都毫
为了让迈入校园的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爱上校园,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學实施融合课程,打破原有学科界限,重组、融合多学科知识,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让课堂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校园中幸福成长。  摄影报道/ 刘浩轩
张寅平,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主任,北京市室内空气质量评价和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哪些装修材料容易造成空气污染?  张寅平:目前大部分装修使用的辅助材料,例如黏结剂等,会产生空气污染。虽然现在很多板材都能做到绿色环保,但大部分胶类材料现状令人担忧。市面上几乎所有胶类都含有甲醛,装修时要尽量减少使用量。但是,国家对人造板、家具的甲醛限量有明确标準,正规厂商应出具来自国家认可检测单位的检
近日,湖北省襄阳市樊东教工幼儿园举办了主题为“我运动,我健康,我成长”的冬季趣味运动会。以运动展示生活,以生活展示亲情,通过趣味比赛,不仅让小朋友和家長们感受到了运动的乐趣,深切地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还培养了小朋友自信、坚强、勇敢的良好品质。  摄影报道/通讯员 张壮蕾
理念解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长期积淀的思想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最为深远,“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易经》《诗经》《尚书》也广泛使用。“君子人格”在中国历史上陶冶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范文正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三闾大夫,上下求索,九死不悔;苏武牧羊,苦忍十九载,不忘汉社稷。“礼、乐、射、御、书、数”被称
从2000年正式起航,新教育实验已然走过了16个春秋。16年来,新教育实验由偏居一隅到遍地开花,由合抱之木到参天大树,由微弱星火到燎原之势,这一历史盛况的背后,无疑是诸多实验区、实验校和实验个人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汇入。正是由于许许多多遍布各地的实验区、实验校和实验个人的汇聚,才编织成了今天新教育实验壮丽的历史画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方实验区和实验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
一、项目学习源自生活  项目学习来源于生活,这是项目学习的重要特点,也是项目学习得以发展的基础。“项目”既可以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来源于社会生活,其首要目的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把学生组织到教学中来,创建丰富而真实的学习活动场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现实世界,进而学会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提升能力。  数学项目学习打通了数学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使数学课程真正地走入
古城西安的雁塔脚下、曲江池畔,是一片流淌着汉唐风韵的土地。2010年9月,西安市曲江新区管委会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兴办的一所公办性质完全中学——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凭借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学校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1月12日,《教育》记者采访了该校。  创建灵活的体制机制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的建设及办学经费由曲江新区财政全额承担;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
《中小学管理》2015年第3期刊登沙培宁的文章指出:就像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与一些“关键事件”相遇,并深受其影响一样,每个学校在发展中也都会自然产生或有意“创造”出一些“关键事件”。如何挖掘这些“关键事件”的独有价值,寻找其对学校发展的意义,考验着校长的领导智慧。一些高明的校长总会巧妙地从大家共同遭遇、鲜活可感的“关键事件”入手,一步步升华其管理价值与教育价值。他们总能找到更“上位”、更触及本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