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心理考验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yea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高考迫近,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都会承受一定的心理考验。那么,怎么从容应对呢?
  
  1 焦虑
  
  现象解析
  这是考前最为明显和普遍的一种心理困扰。虽然家长和考生都很清楚,考试焦虑不可避免,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但是仍然难以做到说服自己、并且心情平和地去接受它。其根本原因在于,每当高考临近,很多人为的因素制造了紧张。比如,学校的倒计时牌营造了临考前异常的氛围,家庭成员小心翼翼、过度关注,同学之间心神不宁情绪的相互感染,等等。
  
  家长要做哪些事
  首先,如果考前出现心神不宁、听不进父母劝告、思维变缓等现象,家长可以跟考生一起理性分析—下:①心神不宁、焦虑烦躁,这是一种考前情绪反应,是人调动生理与心理功能来应对重大事件的准备,是为了将自我调整到一个合适状态,避免懈怠。就如同面对危险情境时,人会处于高度戒备和自我保护状态,这很有必要。②考前适度的压力是有益的,能使人处于适当兴奋和情绪最佳状态,精力集中,信心满怀。③思维变慢,知识回忆迟缓,这是考前大脑处于满负荷状态时,身体本能的一种反应,并非真正的生疏或遗忘。在考场中,做题时应用到知识,由易到难,会自然出现记忆恢复现象,触类旁通。因此,不必过虑。
  其次,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正如生活中很多人带着病症生活一样,拥有某些心理症状并不可怕,试着与症状并存。只要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或工作,就在心理承受范围之内,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对心态方面的要求过于绝对或是完美,反而会受其累。
  
  不妨转告孩子成功者的经验——
  很多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进入名校的学生,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考前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尽量把高考和平时模拟考试想得差不多,找到一种熟悉和安全的感觉,这样焦虑就减少了。他们大多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一个合适的目标定位,以自己为主,轻松备考,有条不紊。
  
  2 退缩、放弃、自责、茫然
  
  现象解析
  有些考生因自我要求和期望太高、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是拼尽了全力成绩却一直提高不了。于是,考前发现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做题的状态日渐下滑,信心急剧下降,出现严重的焦虑、厌学情绪。这种无望的感觉摧毁了努力的信心,他们打算放弃高考,来年重新再来。这是典型的高考压力下的退缩放弃心理,回避现实。事实上,此时考生紧张复习,身心疲惫,心理承受能力也到了极限。眼看高考就要来了,好像自己快“撑不住”了。这是考前复习“高原反应心理状态”,越临近考试症状越明显。这就如同一个爬山的人,在快爬到山顶时会特别难受,很容易出现“放弃”的心理感觉。还有很多考生面临高考,自责以前没有好好学习,导致缺漏的知识太多。还有的产生茫然心理,不知应该怎么复习。
  
  家长要做哪些事
  告诉孩子平静下来,既然知识和能力水平大局已定,不妨接受这一现实,并争取在目前的水平下考出最好成绩。如果以从容、淡定的心态面对高考,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复习上不要乱了方寸,应从容而有序,比如可找出自己不熟悉的重点知识加以复习等。
  
  不妨转告孩子成功者的经验——
  身边通过高考进入名校的学生如此说:如果真是考试成绩差,且平时一贯如此,即使第二年重新再来,成绩大幅提高的可能性也不大。不妨摆平心态试一试,早入学早就业。
  
  3 迷信
  
  现象解析
  每当高考前,总有一些家长盲目相信一些迷信活动,比如到寺庙烧香,祈求“金榜题名”。还有的人要求出门坐车时,车牌不能带谐音不好的数字。也有的女生为图“吉利”,考前服用避孕药品,暗示“必赢”。另外,还有人考前不穿深蓝色衣服,以免暗示题目“深难”;不能洗头,否则会“洗掉”大脑里的记忆,等等。这类迷信行为实际上为了寻求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寄托,反映了家长内心的不安全感。这些做法会让家长不再关注孩子的自我努力,而将成功与否的决定权交付给看不见、靠不住的事物,反而会扰乱考生学习的心情。
  
  家长要做哪些事
  家长应该相信,决定考试结果的,最主要的是考生平时的学习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自己不能迷信,那样可能对孩子学习有一定干扰。应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前环境上,让考生处于良好的状态,在考前复习好,在考试中发挥好。
  
  高考前10天:家长应告诉孩子的5点
  
  别惦记着失误 根据研究,大多数考生成绩与平时学习状况几近持平,出现的浮动一般在5%~10%,只有极少数学生出现超常或失常发挥。这说明,考试失误属于小概率事件,绝大部分同学学习水平基本已成定局,期望出现大的奇迹不现实,想着自己发生重大失误也不太可能。
  找出不变的因素 帮助考生分析一下,高考考点知识与平常复习相比没有变化,考试的仍是自己,这些影响考试的最核心因素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形式,比如考场,监考老师。因此,要相信自己考试的结果也不会有太大起伏。
  学会沟通交流 告诉孩子,如果考前有不良情绪,应及时表达出来,获得支持和理解,不让情绪累积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处于困扰中的人能将自己问题清楚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治疗。倾诉的过程就是梳理问题的过程,也是宣泄情绪的理想方式。另外,可多增加外向型活动,比如慢跑、打球、爬山,唱歌等。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压力释放。
  避免复习极端化 在高考前10天,复习需要调整方式,不能一头扎进书本不分东南西北。但是,复习也不应该完全停止,以防“急刹车效应”带来的心理不适。此时适宜梳理知识,根据高考科目顺序合理安排,巩固强化平时易错题目,浏览重要公式概念。不宜强攻艰深怪题,因为久攻不下容易导致沮丧、灰心。
  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每个人都会碰到问题,面对问题不回避为上策。很多考生出现情绪纠结,自己无法解决,而大多家长也不拥有丰富的高考经验与心理常识。因此,高考前夕面对孩子的问题,积极寻求专业心理援助是一项科学而明智的选择。
其他文献
近年来,关于牛奶的流言蜚语很多,诸如“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牛奶过量”“牛奶有害”等说法,使很多人产生了怀疑和困扰。那么。被人类饮用了几千年的古老食品牛奶到底怎么了,饮用牛奶究竟会不会导致营养失衡并因此导致疾病,牛奶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中国居民饮用牛奶是否过量,究竟该不该饮用牛奶等问题均亟待澄清。在此,就以下几个基本问题提出我们的观点。  1、每天一袋牛奶,导致蛋白质摄入超标  有人说,牛奶
现如今民众十分热衷于养生调理,对滋补的需求剧增,其实很大一部分人属于盲目进补。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人体摄取的各种食物,只有经过脾胃的运化才能被全身各组织、脏器吸收和利用。脾胃虚弱者贸然进补,很容易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如一个脾胃功能不佳、消化能力差的人,即便进食了高营养的食物也会发生消化不良、伤食乃至腹泻,更不用说服用营养“密度”极高的补药了。  辨证施补,并接受相应的养生指导,才能使进
绝经后阴道流血怎么回事  我母亲今年56岁,已经绝经5年,最近突然出现阴道流血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浙江 李楣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华克勤:绝经以后发生的阴道流血,一定要警惕。首先,要检查出血的原因。最常见的是子宫内膜病变,以及子宫颈、子宫体的恶性肿瘤。此外,绝经后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低落、生殖器官萎缩,容易受到一些感染因素的影响,发生炎症反应,从而出现阴道血性分泌物。其它一些少见的情
更年期混不过去  人们对待更年期的态度通常都是顺其自然,很少觉得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当出现潮热、出汗、失眠、头痛、血压不稳、心悸、骨关节疼痛等更年期症状,很多女性的态度是“过了这一阵儿就好了”。殊不知,女性在默默忍受痛苦的时候,健康状况也在悄悄改变。随着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骨量呈陡坡式快速丢失,血脂改变进而引发心脏病等。所以,当出现更年期症状后,绝对不能“混过去”。我国女性的平均寿命是74岁,以
听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听力障碍“看不出来”,不像肢体残疾人、盲人或其他残疾那样显现,却会带来学习生活、工作、社交上的种种不便。人们应对听觉器官有所了解,并加以保护,才能终身拥有良好的听力。  备孕时,筛查耳聋基因  据统计,50%的耳聋是遗传的,有基因基础。如果夫妻双方都携带耳聋基因,孩子极易发生先天性耳聋。即便有些孩子出生时能听见,后来也会逐渐失去听力。医学研究发现,导致先天性耳聋的基因有上千种
专家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厦门医院执行院长、青浦分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家器官移植学重点建设临床专科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兼肾移植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肾移植学组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从
系统性红斑狼疮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大家都希望在医疗技术发达的今天,能将其治愈。而各种媒体上也经常能看到诸如“本疗法能治愈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样的宣传。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智能生物植入疗法攻克了红斑狼疮?  上海读者魏女士:  最近,我上网搜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知识。结果,我发现很多网站都在介绍“智能生物植入疗法”或“智能生物免疫平衡植入疗法”,说这是一项突破性进展,利用了智能定位、纳米
近年来,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体检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了定期去医院体检的好习惯。然而,有些老年人却对体检持无所谓的态度,即使单位提供免费体检机会或子女已经为他们购买了体检卡、预约了体检时间,也不愿意去。理由是,如果没查出什么病,等于白白浪费钱;万一真查出什么病来,大都活不了多久,还不如不查,糊里糊涂活着也蛮好。下面,我想通过几个真实的小故事,来阐述一下老年人体检的重
郑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皮肤科专病门诊(免疫与风湿);周四下午,特约专家门诊。      读者咨询一:   我是一名银屑病患者。最近看到报纸上介绍一种“中药秘方”,能彻底治愈银屑病。我是否应该服用这种中药呢?      读者咨询二:   最近看到网上介绍一种能治好银屑病的药物,说效果
自从上班以后,小妍从来没有过这么长的春节假期。平时因为生活习惯而嫌弃她的父母,如今嫌弃加倍,而这一切,都跟防疫有关。  起初爸妈怪她小题大做:“你有看肺炎新闻的精神头早就考上清华北大了。”再后来反而是他们如惊弓之鸟,每隔半小时就在群里发一条疫情信息,哪怕小妍下楼去快递柜取个件,回来就跟中了核辐射似的被爸妈歧视。  早晨,小妍还在被窝里,老妈就进来掀被子:“别整天在床上躺着了,起来活动活动!”晚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