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及时捕捉课堂中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促使教师变通性、创造性地实施教育,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活力点,巧妙营造动态生成的教学,那么一些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时常涌现在课堂之上,这便是“即兴”教学艺术。
一、正视“错误”,创设机智课堂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错误生成”,当课堂遇到突发事件或不利因素时,教师不得已放弃原定方案设计,镇定、理智地针对课堂情绪和学生的情绪,善于抓住突发事件潜含着的契机,在自身的教学经验积累之下,因势利导,作即兴的发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巧妙驾驭课堂教学,展现教学过程中的机智。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之一的《望洞庭》时,学生朗读、理解一二行,感受到了月夜洞庭水天一色,湖面风平浪静的意境。对于洞庭湖的“无风”之景已有感知,当我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两句时,我借助课文图片放入课件展示,让学生们在遥望洞庭湖时,“请找找这白银盘你看到了吗?”四年级的学生思维简单,随之而来的是安静沉默的不解,也有那么一些孩子不会经过深思熟虑,便脱口而出:“没有白银盘!”我一听,起初有些不满,觉得他没有仔细思考,就想当然地插嘴。但我转念又想,除了他,一定还有许多同学都看不到、也想不到这真正的“白银盘”。诗人的想象是丰富的,比喻又是那样奇特,与孩子们平时见到的明喻很不相同。于是我抓住这次契机,再次引发思考性地问:“请同学们仔细遥望这月光下的洞庭湖,只有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才能看到这‘白银盘’与‘青螺’。”此刻,课堂中的许多孩子似乎醒悟了过来,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甚至按捺不住自己的发现,小声地在底下说了出来。
从课堂的具体情境入手,即兴发挥,顺水推舟,寓教育教学因素于学趣之中,毫不费力地破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又巧妙而机智地扭转了课堂的沉闷尴尬的局面。这样即兴转变,巧妙机智地完成了对学生学习兴奋点的激发,直接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机动调控,碰撞精彩课堂
“即兴”教学艺术是智慧的岩石与情感的激流撞击出的一朵浪花。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个性迥异、聪明好奇的教育对象,因而教学中难免出现意外的变化,甚至会出现一些干扰教学的不协调因素。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场所的自然景观、设施,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相结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灵巧串联,即兴演绎,把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离散因素迅速转化为积极因素。
记得那是一个雨天,我的语文课上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学内容为课文第二部分:转写板书。我的预设是让学生圈划出文中刘老师转写板书的动作,通过讲解与朗读,让学生体会他那顽强的毅力。就在大家反复枯燥地朗读这一连串动作,觉得无力沉沉的时候,“啪”一声,大家的注意力都循着声源望去,一个男孩子尴尬地捡起掉在地上长柄伞。课堂的连贯性就这样被打断了,望着孩子挂回的长柄伞,于是我灵机一动,用它来充当刘老师的圆木拐杖,请一位同学来模仿刘老师转写板书的动作。此刻,同学们的注意力越发集中,都来了兴致,都想看看这位“刘老师”是如何撑起他的“圆木拐杖”的。当这位“刘老师”一手撑着“拐杖”,身体急速旋转时,不小心微微左右摇晃了,台下的几个同学笑了。
于是我伺机询问:“我们的周同学差点摔了。可笑过之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连身体健全的我们在旋转时都要不小心摔倒,更何况刘老师是一个没有左腿的残疾人。”
生:“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要旋转跳跃很多次,为学生上课,我觉得他很不容易,他很坚强。”
生:“刘老师很敬业,我很敬佩他!”
学生的情境体验、直观感受,让他们更贴近作者的描述之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面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现象,我们要学会处变不惊,机智巧妙地利用外物的刺激而產生的灵感,即兴发挥,机动调控,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演绎出奇特而又合理的教学艺术,碰撞出精彩的语文课堂。
三、即兴表演,演绎趣味课堂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会有许多意外和惊喜。语文教师在千姿百态的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课文,将自己的知识、情感施教于教学对象,使其发生符合教师把握教材确定目标后既定意图的变化。在这种创造性的交流中,教师全部的身心活动都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情不自禁地施之以某种态势语言,或者激情澎湃地即兴放歌,将课文的情思、形象、美的氛围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契合妙悟,实现认知过程和情感濡染的自然融合。
秋天的季节,正好教学到《秋天》的课文,它是四年级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诗歌,它的特点是语言生动优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理解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解与朗读,要感受到秋天的特点。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哪些事物都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呢?
生:落叶飘零。
生:枫树叶子红了。
生:地里的庄稼成熟了。
……
生:连空气都变冷了。
师:是啊,连空气都变了!
就在学生觉得没什么可说的时候,我一边走到他们身边,一边开始深深地吸气,夸张地用力吐气,还做出享受的样子,反复做几次。孩子们看着奇怪的谢老师,大声呼吸的谢老师,瞬间被我感染,似乎也开始与我一起呼吸秋天的空气。
我突然说:好香啊,好甜啊,你闻到了吗?(孩子们先是一愣,接着纷纷点头)
我:你闻到什么了?
生:我闻到了苹果成熟的甜味。
我:你闻到什么了?
生:我闻到葡萄和橘子的香味了。
我:你又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桂花和野菊花的香味!
……
只有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忘情地进入角色时,情感的波涛在激荡,汩汩滔滔,激迸发出奇异迷人的浪花来,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这些即兴的表演,创设浓浓的情感氛围,渲染不同的感情基调,传达丰富的情感信息,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原本被动接受的禁锢的心灵得到解放,他们就会自觉地接受这些信息并受其感染,感情得到提升,灵感得到激发,从而达到一个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情感层面,使教与学变得既轻松活泼又趣味盎然。
【作者单位: 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江苏】
一、正视“错误”,创设机智课堂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错误生成”,当课堂遇到突发事件或不利因素时,教师不得已放弃原定方案设计,镇定、理智地针对课堂情绪和学生的情绪,善于抓住突发事件潜含着的契机,在自身的教学经验积累之下,因势利导,作即兴的发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巧妙驾驭课堂教学,展现教学过程中的机智。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之一的《望洞庭》时,学生朗读、理解一二行,感受到了月夜洞庭水天一色,湖面风平浪静的意境。对于洞庭湖的“无风”之景已有感知,当我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两句时,我借助课文图片放入课件展示,让学生们在遥望洞庭湖时,“请找找这白银盘你看到了吗?”四年级的学生思维简单,随之而来的是安静沉默的不解,也有那么一些孩子不会经过深思熟虑,便脱口而出:“没有白银盘!”我一听,起初有些不满,觉得他没有仔细思考,就想当然地插嘴。但我转念又想,除了他,一定还有许多同学都看不到、也想不到这真正的“白银盘”。诗人的想象是丰富的,比喻又是那样奇特,与孩子们平时见到的明喻很不相同。于是我抓住这次契机,再次引发思考性地问:“请同学们仔细遥望这月光下的洞庭湖,只有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才能看到这‘白银盘’与‘青螺’。”此刻,课堂中的许多孩子似乎醒悟了过来,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甚至按捺不住自己的发现,小声地在底下说了出来。
从课堂的具体情境入手,即兴发挥,顺水推舟,寓教育教学因素于学趣之中,毫不费力地破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又巧妙而机智地扭转了课堂的沉闷尴尬的局面。这样即兴转变,巧妙机智地完成了对学生学习兴奋点的激发,直接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机动调控,碰撞精彩课堂
“即兴”教学艺术是智慧的岩石与情感的激流撞击出的一朵浪花。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个性迥异、聪明好奇的教育对象,因而教学中难免出现意外的变化,甚至会出现一些干扰教学的不协调因素。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场所的自然景观、设施,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相结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灵巧串联,即兴演绎,把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离散因素迅速转化为积极因素。
记得那是一个雨天,我的语文课上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学内容为课文第二部分:转写板书。我的预设是让学生圈划出文中刘老师转写板书的动作,通过讲解与朗读,让学生体会他那顽强的毅力。就在大家反复枯燥地朗读这一连串动作,觉得无力沉沉的时候,“啪”一声,大家的注意力都循着声源望去,一个男孩子尴尬地捡起掉在地上长柄伞。课堂的连贯性就这样被打断了,望着孩子挂回的长柄伞,于是我灵机一动,用它来充当刘老师的圆木拐杖,请一位同学来模仿刘老师转写板书的动作。此刻,同学们的注意力越发集中,都来了兴致,都想看看这位“刘老师”是如何撑起他的“圆木拐杖”的。当这位“刘老师”一手撑着“拐杖”,身体急速旋转时,不小心微微左右摇晃了,台下的几个同学笑了。
于是我伺机询问:“我们的周同学差点摔了。可笑过之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连身体健全的我们在旋转时都要不小心摔倒,更何况刘老师是一个没有左腿的残疾人。”
生:“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要旋转跳跃很多次,为学生上课,我觉得他很不容易,他很坚强。”
生:“刘老师很敬业,我很敬佩他!”
学生的情境体验、直观感受,让他们更贴近作者的描述之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面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现象,我们要学会处变不惊,机智巧妙地利用外物的刺激而產生的灵感,即兴发挥,机动调控,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演绎出奇特而又合理的教学艺术,碰撞出精彩的语文课堂。
三、即兴表演,演绎趣味课堂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会有许多意外和惊喜。语文教师在千姿百态的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课文,将自己的知识、情感施教于教学对象,使其发生符合教师把握教材确定目标后既定意图的变化。在这种创造性的交流中,教师全部的身心活动都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情不自禁地施之以某种态势语言,或者激情澎湃地即兴放歌,将课文的情思、形象、美的氛围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契合妙悟,实现认知过程和情感濡染的自然融合。
秋天的季节,正好教学到《秋天》的课文,它是四年级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诗歌,它的特点是语言生动优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理解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解与朗读,要感受到秋天的特点。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哪些事物都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呢?
生:落叶飘零。
生:枫树叶子红了。
生:地里的庄稼成熟了。
……
生:连空气都变冷了。
师:是啊,连空气都变了!
就在学生觉得没什么可说的时候,我一边走到他们身边,一边开始深深地吸气,夸张地用力吐气,还做出享受的样子,反复做几次。孩子们看着奇怪的谢老师,大声呼吸的谢老师,瞬间被我感染,似乎也开始与我一起呼吸秋天的空气。
我突然说:好香啊,好甜啊,你闻到了吗?(孩子们先是一愣,接着纷纷点头)
我:你闻到什么了?
生:我闻到了苹果成熟的甜味。
我:你闻到什么了?
生:我闻到葡萄和橘子的香味了。
我:你又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桂花和野菊花的香味!
……
只有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忘情地进入角色时,情感的波涛在激荡,汩汩滔滔,激迸发出奇异迷人的浪花来,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这些即兴的表演,创设浓浓的情感氛围,渲染不同的感情基调,传达丰富的情感信息,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原本被动接受的禁锢的心灵得到解放,他们就会自觉地接受这些信息并受其感染,感情得到提升,灵感得到激发,从而达到一个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情感层面,使教与学变得既轻松活泼又趣味盎然。
【作者单位: 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