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50年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_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后一个“跑码头的歌女”
  “望着海一片,满怀倦,无泪也无言;望着天一片,只感到情怀乱……谁在命里主宰我,每天挣扎,人海里面,心中感叹,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是梅艳芳的代表作之一,很多场合她都会唱这首歌。其实作为一个女歌手,她的似水流年也恰好见证了香港流行文化的兴衰浮沉。
  “她是香港娱乐界的女成龙。”香港英皇集团旗下的导演张坚庭这样形容梅艳芳。
  梅艳芳的第一个舞台是香港荔园,当时她才只有4岁。因为父亲早逝,母亲覃美金在旺角创办“锦霞歌剧院”教唱歌跳舞。后来剧院大火,梅妈妈欠下巨债,于是梅艳芳和姐姐梅爱芳上午上学,晚上在荔园表演。
  荔园是在海边围海造田盖起来的一个游乐场,香港著名词人向雪怀饶有兴致地回忆,荔园里有养着大象、猴子等小小动物园,也有歌舞厅。花一二角钱就可以进去。同样在这个场子里演出的,还有日后香港影坛的另一位著名影星郑少秋。
  香港商业电台一台的总监、著名文化评论人梁文道将之形容为“庶民的游乐场所”,“大陆解放后,大上海市民娱乐的场所和习俗在香港荔园里得到沿袭。”后来到80年代,李嘉诚将这片土地买下,荔园从此成了老一辈香港人的记忆。从这个意义说,梅艳芳也是“最后一个传统的跑江湖、跑码头拼杀出来的华语女歌手”。
  当时,小小的梅艳芳每天在荔园唱完,再搭公车回家,脸上还挂着未及卸去的浓妆。成名后的梅艳芳回忆,车厢里的人那时看她的眼神她都还记得。
  “我不觉得我有过童年。”11岁时,梅妈妈开了歌厅,她除了上台唱歌、当主持人,偶尔还要客串乐队队员,下台后仍然没有休息,再做女服务员,端盘子、打扫、抹地板。
  “歌女”的身份让年少时的梅艳芳在学校饱受白眼和嘲笑,1977年,她14岁从中学二年级退学,全职在香港一些娱乐场所巡回表演,最高纪录一晚跑七场赚钱养家。她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都是令人压抑的灰色,但这也恰恰构成了她日后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一个又一个鲜活形象的精神宝库。
  “在舞台上,她的很多动作不是事先设计的,是发自内心的。”梅艳芳似乎是为舞台而生的。一到舞台,梅艳芳有如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在她已是一位晚期癌症患者,站在舞台上,“我一点也没感觉她是一位病人”,观看了梅艳芳最后演唱会的香港导演张坚庭说。
  有人把梅艳芳比作东方麦当娜。1982年,跟着姐姐参加歌唱比赛的梅艳芳,意外地凭一曲徐小凤的《风的季节》拿到冠军。
  1985年,梅艳芳推出名为《坏女孩》专辑时,亮出鲜明的叛逆和性感色彩。此后五年,她连续5年得到最受欢迎女歌星奖,直到现在都无人打破此纪录。
  那时正值出生于1970年的梁文道上初中一二年级时候,他清楚记得那时电台不鼓励甚至禁播梅艳芳的歌,指责其中有露骨的性暗示。“流行文化就是这样,你挣脱掉那种压力后,这就变成你的个人风格了。” 梅艳芳走红的时候,正是以粤语为标志的香港流行文化大举进入内地、台湾以及全球华人圈的黄金时代。
  “以前衡量歌手是不是成功有两个标志,一是看你在红馆能开多少场演唱会,二是唱片的发行量有多少,而不是今天靠颁奖来衡量。”向雪怀说。
  一个艺人和一个时代的似水流年
  从《心债》中的纯真造型到《妖女》中的埃及艳后以及《欲望野兽街》的007邦女郎造型,梅艳芳每张唱片和每次演出都能在视觉和听觉上面配合完美,而且每每能够带起一股流行的潮流时尚。
  成名以后,梅艳芳担任大姐的责任,照顾一帮“师弟师妹”。像草蜢、许志安、梁汉文、谭耀文、何韵诗等都是在她的提携下走红的。
  2003年11月16日,是梅艳芳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的八场演唱会的最后一场。在最后一首歌前,她这样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相信命运,也许到我60岁的时候才能等到生命的另一半。唉,还要再等20年。黄昏好靓,夕阳好靓,但眨眼都会过去。”
  穿婚纱的梅艳芳唱的却是颇感伤的“夕阳之歌”,她背对舞台,独自拖着长长的婚纱一步步走向楼梯,孤独的背影令人感觉不胜凄凉。她说十多年前就买下嫁妆:“这套嫁妆我一直放在保险箱,有空就拿出来看看,它和我一样从黄金期到现在都一直没人欣赏。”
  1984年梅艳芳与苗侨伟传出恋情。后与邹世龙相恋,1985年两人分手。此后,其男友相继是刘米高、保罗、林国斌。1995年,梅艳芳和比她小11岁的赵文卓相恋,但仅一年就分开了。
  梅艳芳多年来一直特别欣赏刘德华。梅艳芳曾说:“我跟他认识已经快20年了,我们是一起慢慢成长的,我们都能了解对方。我从来没有想过和他尝试开始,因为不想失去这样一段友情。”
  1987年,梅艳芳与张国荣主演电影《胭脂扣》,片中“如花”和“十二少”一起殉情,但50年后,如花的鬼魂发现十二少还苟活人间,于是愤而离去。“我在老地方等你,如花”,这是《胭脂扣》中张国荣对梅艳芳说的一句台词。
  张国荣2003年4月1日跳楼轻生,8个月后,梅艳芳辞世。《胭脂扣》导演关锦鹏曾表示,梅艳芳拥有这个时代所不具备的美,当初在决定启用梅艳芳时,不仅是他自己,原作者李碧华、电影公司都觉得她是最合适的人选。“她具有展示身体语言的能力,举手投足就把三四十年代的情调、韵味展示出来。她的确是天生做这一行的。”
  梅艳芳说过:“我好喜欢如花这个造型,如果以后死了,我希望用这张剧照作为遗照。”
  梅艳芳去世后,一直为其做造型设计的多年好友刘培基透露了阿梅临终前的三个心愿:搞音乐剧、开演唱会和拍张艺谋电影,可惜离去前只完成了其中一件。直到去世前一星期,梅艳芳才正式辞演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可见她多么在意这次合作。“我懂得她的心。”张坚庭说:“她是属于舞台的,就算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她也要死在舞台上。”
  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香港商业电台一台的总监、著名文化评论人梁文道出生于1970年,他成长时正是香港流行文化最鼎盛,向大陆和台湾地区输出的阶段。梁文道记得的一个细节是,在1997之前有股移民潮,不少同学跟着父母移民美国、加拿大或澳大利亚等。“那时流行录卡带,磁带上录的是张国荣、梅艳芳和谭咏麟的歌,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就是香港的辉煌和灿烂”。
  张坚庭介绍说,大陆解放后,一些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来港的文化人仍在发挥作用,所以直到20世纪60年代,国语片和国语歌在香港一直占主流地位,此时的粤剧“艺术成分比较低”,基本停留在插科打诨的地位。
  从70年代起,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人的意识也慢慢增加,开始逐渐建立起以粤语为标志的本土文化,代表粤语歌曲走上主流的歌手便是许冠杰。据向雪怀回忆,当香港人第一次听到许冠杰用粤语唱底层人的生活时,也很惊讶,同时也怀疑这种“俗文化”的表现方式。到了80年代,香港的流行文化向粤语靠拢,开始出现本土化倾向,梅艳芳与张国荣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
  文化的强势与经济繁荣离不开。梁文道说,香港人对他们的怀念实际上也是对那个黄金年代的怀念。那时候香港处于文化输出地位,从一个港口城市真正变成国际大都市,香港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找到了香港人的自信。
  梅艳芳与张国荣最红的时期,也是香港流行音乐最发达的年代。那时候梅艳芳最多在红馆连开了28场音乐会。在梁文道印象中,这也是今天的歌星不能比的。“这是什么概念呢?她的演唱会,四面舞台都开放,每天一场,连续28天,一场唱片能卖到几十万张。现在在香港最红的TWINS,最多开六七场演唱会,唱片能卖到六七万张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成龙的经历形成他今天的成就,梅艳芳的经历也是如此。这样的艺人不会再有了。以前说无人可替代是客套话,梅艳芳是实实在在的无可替代。她和张国荣的离开标志着广东歌的时代彻底结束了。”作为香港人,张坚庭的感情比较复杂。他相信以后的流行文化必将以国语为标志。
  张国荣与梅艳芳在香港红了近20年左右,“他们唱的歌、演的戏陪伴着许多年轻人度过黄金成长岁月,听到这些歌,看到这些戏,仿佛又看到了过去的香港。她和张国荣的故事与香港的成功经验有关,是香港黄金时期的神话。”梁文道说,“那时候觉得他们的歌无处不在,他们的每一首歌都跟自己的成长联系在一起。”梁文道又给了梅艳芳一个形容“娱乐圈的李嘉诚”,“在信奉个人主义、个人奋斗的香港,梅艳芳从下层社会盘旋了十几年,终于走上天皇巨星的宝座,她的成功正好活生生地见证了这个时期。”
其他文献
做完总第722期的封面故事《新围城时代》,心里就突然纠结起来。  几个月前,患有心脏病的父亲来济南养病。下班回家,总能看到步履蹒跚的父亲在小区里遛弯,像一个滞留在纺线上的梭子,形单影只,几乎要被暮霭吞没。看到我,父亲目光欣喜得仿佛看到当年上大学的我放假回家,推开家门的一刹那——在济南,他每天面对空荡荡的屋子,坐立不安;走出家,想和别的老人唠唠嗑,却又听不懂山东味很浓的方言。他并不明白,生活在这里的
期刊
女性写作与文化“厌女症”  记者:国内外很多评论家都把门罗定义为女权主义作家,门罗却否认这一定义。国内很多女性作家也有此态。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艾晓明: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女权主义流派很多,作家反对自己被标签化。二是女权主义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是不同的。笼统称之,难免误读。  记者:男性常常对女性的私写作、身体写作持鄙夷态度,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艾晓明:女性的私写作、身体写作有很多种,不
期刊
《京都一年》  林文月 著  定价:28.00元  出版社:三联书店出版社  这是一本书写京都的经典之作。林文月深谙日本的语言与文化,当年访学、居留京都期间,深入古都的各个层面,以细致的观察、娓娓的叙述,呈现了她个人对于京都的体会,于是京都近郊的亭台楼阁、古刹名园,京都的节令行事、民情风俗,有如一幅白描长卷,一一展现眼前。  《生命课:告别与前行》  【美】黛比·吉森妮 著  定价:29.00元 
期刊
德国思想家韦伯的一句语:“讨论人类的命运以及洞见人自身,仅有美学的观照远远不够。”因为我个人的幽黯意识,由己推人,我渐渐明白,表面光鲜的所有道德化宣传,都与真实的人性不相符合。  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以男人为敌  现代性的到来,是人权的被反复重申,而女权从来属于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类似女巫般的女人跳出三界外开始打量男人。  她们在主动审视中已逃脱被审视,从而拥有着话语权力。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以
期刊
外科诊室的微创时代  外科不动刀,就像农民耕地不动手,在前些年谁会相信呢?  在泌尿外科领域,开放性的手术治疗越来越少,而像激光、腔镜等微创治疗,反而成了治疗手段的主角。  “我们科室85%—90%的患者,都是通过腔镜微创手术治愈的,也包括不少恶性肿瘤患者,只有很少一部分需要开刀手术。”刘玉强主任告诉记者:“山大二院的泌尿外科是微创治疗的前沿科室,钬激光、腔镜等技术,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领先的。” 
期刊
为回馈超过320万消费者十年来的支持与信赖,2013年一汽丰田“感恩·畅行”服务活动于10月1日-4日在全国10个著名景区,通过专业贴心的服务为自驾出游的行人送上假日的关爱。  据悉,一汽丰田“感恩·畅行”服务活动已连续举办了3届,2013年“感恩·畅行”服务活动再次以真诚关爱为所有车主的愉悦旅途保驾护航。一汽丰田对以客户为中心的多元体验模式的积极探索,为消费者开启了更加美好的汽车生活时代。
期刊
未来自贸区的生活畅想  葛翠微在闺蜜圈里热烈的讨论着有关“自贸区”的话题,最集中的莫过于“面子工程”。  葛翠微一直使用英国化妆品牌Boots,Boots拥有超过150年的历史,是英国卖得最好的美容及护肤品。自从几年前无意间接触到,葛翠微就再也没有更换过。不过国内没有专柜,每次翠微都要劳动出国的朋友和在英国留学的表妹代购或邮寄。  “未来应该能够在自贸区买到吧?”翠微知道自贸区并不等于免税港,但根
期刊
“美奶奶”们的“重口味”:“国字脸”、“围巾范儿”、“公务员专业户”……  有男性沙文主义的“花花公子”,便有女权主义的“花花女郎”。  80后一定不会忘记本世纪初由F4掀起的“花美男”热潮,妈妈辈则不会忘记当年发哥饰演的许文强,以及“奶油小生”唐国强,而新世纪的美少女们看着柯震东、彭于晏、赵又廷……这满屏或俊美或壮硕的“小鲜肉”,大呼无“肉”不欢的年代已然到来。  好美男这一口,每个年代的女观众
期刊
女作家不承认“女权主义文学”的背后逻辑  长期以来,女权主义在中国一直是被妖魔化的。  我是绝对的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主张的是男女平等,所有认同这一核心思想的人都是女权主义者。  据传,我们的一个女作家代表团在国外讲演时,每个女作家都会事先撇清:我可不是女权主义者。这和门罗的否认不约而同。其中的含义是多重的:一重是说,我的小说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不是女权主义文学;另一重是说,我是贤妻良母、正常女人
期刊
近日,在软件、通讯、医疗等概念股的助力下,创业板指数盘中不断刷新历史高点,最终以2.03%的涨幅报收1415.83点,并首次将1400点整数关口踩在脚下。  今年以来,创业板可谓一枝独秀,最大涨幅已接近翻番。如果从去年12月4日的低点585.44点算起,创业板涨幅则高达143.23%,其强劲势头由此可见一斑。  创业板此轮牛市的K线走势堪称“完美”,标准的上升通道不断向上拓展空间,在市场的质疑与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