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银屑病的角朊细胞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导致鳞屑形成,是非特异的,而多形核白细胞(PMN)移入表皮现象对其发病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作者用UVB和局部PUVA照射健康的志愿受试者,之后用弹性酶作酶标,以观察其对以外伤和白三烯B4(LTB4)作为趋化性刺激诱发的表皮内PMN聚集的影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屑病的角朊细胞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导致鳞屑形成,是非特异的,而多形核白细胞(PMN)移入表皮现象对其发病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作者用UVB和局部PUVA照射健康的志愿受试者,之后用弹性酶作酶标,以观察其对以外伤和白三烯B4(LTB4)作为趋化性刺激诱发的表皮内PMN聚集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用前列腺素E2(PGE2)局部治疗9例下肢溃疡的结果。9例(男4,女5),年龄56~86岁。其中2侧同时有动、静脉性溃疡,2例为静脉性溃疡,4例为闭塞性动脉疾病,1例为血管炎,均无糖尿病。治疗前曾以水胶体敷料复盖创面,溃疡无改善或有恶化。方法:用乙醇溶解晶状PGE2后以灭菌等渗盐水稀释到1~30μg/ml,再弥散到明胶、果胶、羧甲基纤维素等组成的水胶体颗粒中。将此颗粒填入溃疡,敷以不渗透的
目前研究证实,肿瘤细胞中聚胺合成的速度和在组织、器官中积聚增多与肿瘤的进展直接相关,腐胺水平可反映肿瘤细胞增殖强度,尿中精胺和精脒的含量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肿瘤细胞崩解的强度.作者以聚胺作为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和Kaposi肉瘤的标志进行研究.选择39例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和Kaposi肉瘤患者,年龄15~76岁,病程4月~3年,其中蕈样肉芽肿(MF)24例,皮肤网状细胞增多症(现称皮肤B细胞淋巴瘤CB
作者对29例疱疹样皮炎(DH)病人血清中的循环IgA类抗肌内膜抗体(EmA)和抗麦胶蛋白抗体(AGA)进行了研究.以猴食管切片为底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mA,用ELISA检测AGA.
1965年Dupont以“类似急性痘疮状苔藓样糠疹的淋巴瘤”为名描述了一种临床经过良性,但病理相符合恶性淋巴瘤的病例。1968年Macaulay对此种病例进行了系统描述,并命名为“淋巴瘤样丘疹病”(LP)。至1985年,国外已报告LP达120例以上。近年来,国外对LP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综述如下。
皮肤基底细胞癌(BCC)是人类最常见的癌,全世界每年约有40万新病例报告。本文报告了在BCC生物学和癌发生方面的新进展,特别是肿瘤的起源、超微结构和生长特征,也讨论了胶原酶和基底膜糖蛋白、纤粘连蛋白在BCC局部侵袭方面的可能作用,以及一些至今还不太被认识的BCC的病因。文章还探索了肿瘤与基质、肿瘤与宿主免疫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肿瘤局部破坏性和转移潜在的可能影响。
成人线状IgA病(LAD)和儿童慢性大疱性皮病(CBDC)是在真皮表皮连接处均有线状IgA沉积的临床上不同的疾病,其抗原是否相同?尚不明。在人和动物组织中,这些抗原的表达亦未被研究。为此,作者以人的皮肤:结膜、口腔粘膜、直肠和阴道粘膜、胎盘组织等及猪、大鼠、家兔和蟾蜍等动物的皮肤、粘膜组织作底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5例成人LAD、13例CBDC病人的阳性血清进行了研究,与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BP
本文目的在于展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方面的研究情况。1.回顾皮肤相关淋巴样组织(SALT)的概念。2.概述与淋巴细胞-角朊细胞体外反应有关的实验研究。3.为皮肤科医师简述干扰素的治疗用途。过去几年中,已发表过数篇有关皮肤免疫生物学的文献综述。
各年龄组均可发生淋球菌性眼炎,新生儿眼部感染发生于子宫内,分娩时或通过污染的护理用品,往往为双侧。成年人则通过污染的手自身接种,表现为单眼损害。临床表现为畏光、充血、水肿、眼睑肿胀,难以睁开,结膜囊有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不光滑,治疗不及时可以发展成部分或全部的角膜溃疡。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眼的分泌物中找到淋球菌可以确诊。
患者男,34岁,1986年10月2日因咯血、呼吸困难呈昏睡状急诊入院。入院第2天体检时发现颜面、两颊部有数个散在的小豆至胡桃大的境界清楚的淡红色斑块,其边缘有轻度浸润。有的皮疹中心略萎缩而凹陷。在四肢、躯干部有数十个拳头大小的境界清楚的暗红色萎缩性皮损,且覆有干燥性鳞屑。
角化棘皮瘤(KA)在临床上和组织学上与鳞状细胞癌(SCC)很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KA能自行消退。作者用兔抗S100蛋白抗体测定炎症和非炎症性的KA及SCC标本中郎格罕细胞(LC)的数目,探讨了KA发生自然消退的可能机理。本文研究了炎症性KA15例,非炎症性KA8例;炎症性SCC5例,非生症性SCC7例。采用PAP法,用兔抗S100蛋白抗体染色表皮内树枝状细胞,并用FontanaMasson染色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