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不分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的活力。
途径一,要将课堂教学生活化。
首先,要将教学情境生活化,引入新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他们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如在学习“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从他们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孩子们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其次,要将教学过程生活化,学习新知。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孩子们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学习中,我力求创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同学们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孩子们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男生占全班的24/40,女生占全班的16/40,第一小组占全班的1/4或10/4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再次,要将课后复习生活化,巩固新知。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同学们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学习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可以开展一个“逛超市”的活动,这样不但起到了复习的效果,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途径二,要将作业编拟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时至今日,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依然是有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而且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由“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组成,过于程序化。因此,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述方式,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即命题背景材料的生活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可采撷一些如乘车、购票、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还可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因为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也并不唯一。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生活化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再如布置学生绘制“房间平面示意图”,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途径三,要将实践活动的生活化。
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一是收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二是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三是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四是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途径四,要将数学应用生活化。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生活。因此,在学完新课后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突出练习的实用性。如在教学“搭配方案”时,将这个知识跟生活实际及学生的切身感受相结合进行教学。第一步,先做一个调查,请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四种荤菜和四种素菜,然后请学生进行搭配。可以有多少种搭配方案?第二步,在上述四种菜的基础上再加上两种爱吃的水果,又有几种搭配方案?第三步,出示这么一个练习:我和我的12位同学说好星期日去我家玩,结果我临时有事,要通知他们改天去玩,请你帮助我想一想,可以怎样打电话通知?反思: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是成功的,提供的内容具生活性。学生有兴趣,练习设计可谓层层递进。在日常的生活以及众多的事物中,经常会存在一些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只是有的容易被发现,有的不易被发现,有的便于探索,有的不便于探索。练习的设计,尤其是第三步的设计,开启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智慧之门,又顺利突破了搭配这个抽象概念理解的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改变了过去课堂上学生茫然、教师一筹莫展的教学氛围。这些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投入、主动参与的亲切感,而且又能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材及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使学生倍感亲切,给学生们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而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创设情景、设计练习,则把学生带到生活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当今数学教学正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方向发展。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辨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数学生活化一定要防止将生活虚假化和虚幻化,应当追求数学教学的返璞归真和务本求实,让数学与生活相得益彰,真正把数学教学生活化落到实处,正如郑毓信讲授所说:“我们追求的不应当是由文本数学向社会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途径一,要将课堂教学生活化。
首先,要将教学情境生活化,引入新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他们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如在学习“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从他们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孩子们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其次,要将教学过程生活化,学习新知。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孩子们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学习中,我力求创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同学们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孩子们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男生占全班的24/40,女生占全班的16/40,第一小组占全班的1/4或10/4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再次,要将课后复习生活化,巩固新知。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同学们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学习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可以开展一个“逛超市”的活动,这样不但起到了复习的效果,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途径二,要将作业编拟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时至今日,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依然是有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而且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由“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组成,过于程序化。因此,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述方式,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即命题背景材料的生活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可采撷一些如乘车、购票、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还可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因为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也并不唯一。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生活化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再如布置学生绘制“房间平面示意图”,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途径三,要将实践活动的生活化。
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一是收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二是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三是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四是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途径四,要将数学应用生活化。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生活。因此,在学完新课后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突出练习的实用性。如在教学“搭配方案”时,将这个知识跟生活实际及学生的切身感受相结合进行教学。第一步,先做一个调查,请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四种荤菜和四种素菜,然后请学生进行搭配。可以有多少种搭配方案?第二步,在上述四种菜的基础上再加上两种爱吃的水果,又有几种搭配方案?第三步,出示这么一个练习:我和我的12位同学说好星期日去我家玩,结果我临时有事,要通知他们改天去玩,请你帮助我想一想,可以怎样打电话通知?反思: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是成功的,提供的内容具生活性。学生有兴趣,练习设计可谓层层递进。在日常的生活以及众多的事物中,经常会存在一些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只是有的容易被发现,有的不易被发现,有的便于探索,有的不便于探索。练习的设计,尤其是第三步的设计,开启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智慧之门,又顺利突破了搭配这个抽象概念理解的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改变了过去课堂上学生茫然、教师一筹莫展的教学氛围。这些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投入、主动参与的亲切感,而且又能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材及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使学生倍感亲切,给学生们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而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创设情景、设计练习,则把学生带到生活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当今数学教学正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方向发展。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辨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数学生活化一定要防止将生活虚假化和虚幻化,应当追求数学教学的返璞归真和务本求实,让数学与生活相得益彰,真正把数学教学生活化落到实处,正如郑毓信讲授所说:“我们追求的不应当是由文本数学向社会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