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缺失与培育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v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道德品格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学校道德教育需要从中汲取养分,才能枝繁叶茂。
  在物理环境因素千变万化的形势下,作为生物本身的人类要做出适当的价值判断,做出取舍,才能继续生存。正如美国进化生物学家利·范·瓦伦于1973年借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红皇后颇有禅意的回答:“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他提出了“红皇后假说”,这也是自然界中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不进则退,不进则亡。取舍之间,有必要讨论为何学生在面对多元价值选择时产生茫然和迷失。
  一 、学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低下的原因
  (一) 道德教育目标设定的机械性
  一直以来,使学生掌握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得到的知识被预设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并把其作为逻辑起点和检验成效的准绳。然而,如此得到的结果又如何呢?很多学生明明知道事情该怎么做,但就是故意不那么做。“老师教、学生学、学校考”成为程式化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但是固有的教育模式只是造就了相当多的“赵括”,单会纸上谈兵,滔滔不绝、连绵不断,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会在柔软而贫瘠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中沦丧,成为一代“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1]
  (二)道德教育内容运用的脱节性
  杜时忠教授指出,我国学校德育中存在德育政治化与德育生活化的矛盾。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德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它的政治价值,而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无疑被淡化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德育越来越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2]学校德育脱离现实之后好似水上的浮萍,无法落地生根。鲁洁先生曾在《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科学的逻辑”。[3]鲁洁先生深入而恳切地探讨了品德培养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品德教化要依照生活蓝本这一条铁律。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没有“生活实践”这片活水,“学校道德教育”只是一条毫无生命迹象的鱼,现今的学校道德教育恰恰是失去了生活这片阵地,一味追求高深的理论说教,脱离生活本来的面目和学生需要。只有以生活实际为根本出发点,以服务现实生活为目标,道德教育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学生道德品格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学校道德教育需要从中汲取养分,才能枝繁叶茂。将生活的灵动融入一板一眼的学校道德教育之中,杂糅成能够在多元价值观社会中立足的现代学校道德教育模式。
  (三)道德教育方法使用的单向度
  直接地问答、一味地灌输与榜样示范是目前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教育方法。“道德容器”是呆板的道德教育模式给学生的定义,此种教育只是在禁锢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将学生教育造就成为既定的社会人。另外,孩子在家庭之中没有发言权,当孩子的想法与家长旧有信仰相左时,家长非但没有循循善诱加以引导,反过来会利用自己的家长权威对孩子施以管制,强迫孩子接受世世代代传习而来的道德价值准则,无视孩子。诸如此类,单向度的道德教育方法利用制造机器的原理,统一设定成人世界的道德价值观,并强力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思考和辨析,只是被动接受和执行,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变成天方夜谭,无从谈起。
  二、影响学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
  关键因素
  作为影响道德教育效果关键因素的教育主体价值观,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指出:其认识论选择引导和规定着主体对道德教育整体性社会功能的定位;其价值论选择决定着主体对道德教育实践中方案与路径的设计;其方法论选择决定着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在道德的岔路口,教育主体要通过什么经验来决定走向何方?秦代的“书同文、行同伦”以及统一度量衡,为的是让国家有统一的标准,价值观的选择也需要遵循某些原则。道德需要和客观规律如何和谐统一?个人意志自由和社会尺度如何相互平衡?价值性和价值度如何在纷繁的价值冲突和挑战之中加以综合考量?玄而又玄的德育价值实践问题横亘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无法跨越只能面对,并寻求良策以解决之。
  (一)道德需要与客观规律的有机统一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违反客观规律的发展都是徒劳的,是不被世事所认可的,故而道德需要与客观规律有机统一,才能保证道德教育主体的价值选择经受得住时空变换的考验。符合主体自身需要是主体在做出选择时关注的主要问题,美国犹太裔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著作《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到了需要层次理论,并指出人类主体只有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会和尊重的需要之后,才会追求更高的道德需求。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之中,虽然道德主体的实际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人们遇到的环境也是纷繁错杂的,无法背离的却是客观规律。每一个主体都处在自然和自身的客观规律之中,都要遵从社会总体目标和客观规律,这样每一个主体才有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人生理想的空间和条件。
  (二)个人意志自由与社会尺度的和谐统一
  个人意志自由是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之时的内在因素,社会尺度则是道德价值判断的外在因素,内因总是起着主要作用而外因只是辅助。当价值主体做出道德价值判断之时,主体的意志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看似不可剥夺的主体意志并没有拥有相当的自由,外界的环境不仅仅是影响主体价值选择的个别因素,还承担着评价、衡量和考究的作用,社会尺度的各个环节不再扮演坐标系和参照物的作用,它离开旧有的价值判断系统为其准备的冷板凳,走上价值选择的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个人意志自由不再完全统摄全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在学校道德教育之中,学生的自由选择度一再被提及,在发挥学生自主自由的同时,不忘的应该是社会尺度的引入教育,就像康德在《论教育学》之中说到的,学生需要接受的教育是在法则之下的自由,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恣意妄为、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服从法则规律。社会之中最难实现的自由就是统治自由和教育自由,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依相存,这两种自由却是社会成员所最崇拜的和最渴望的,放开的权利如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往往会导致政策失灵,就像是火山喷发,灾难是毁灭性的、持久性的,故而要真切处理好个人意志自由和社会尺度之间的平衡,使其为道德价值判断发挥有益的影响。   (三)价值性与价值度的适度统一
  价值性的比重要多于价值度,实际生活之中我们要忍受匮乏、习惯承受。道德教育的价值判断,在取舍之间主体要衡量价值性与价值度的利弊,但是在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的年代,食不果腹的道德主体往往会抛开所谓的道德伦理,只为求一口粮食而逾越道德伦理的鸿沟,做出违反道德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道德与不道德,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条微妙的细丝,天堂和地狱一线之隔。价值性和价值度的考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操作层面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是前面两种心理的揣摩,关于价值判断的前期评估阶段若有偏差,在后期还有可能慢慢弥补,但价值性和价值度会直接导致主体做出直接的社会行为,在社会实践领域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三、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培养学生道德
  价值判断能力
  价值澄清理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由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思斯为首的学者联合提出。这些学者认为复杂多变的美国社会,向青年学生抛出了繁杂的“价值观橄榄枝”,如若不辨善恶美丑,美国的未来价值观将陷入混沌状态。价值澄清理论预见性地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价值判断能力,以此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上建立现实生活的沙盘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之中自主地探求解决道德困境的有效路径;在学校道德教育方法上搭建学生和学校、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平台,让学校、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诉求,按需设课。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对于开解我国如今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难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但在将美国澄清学派的价值澄清理论嫁接在我国实际学校道德教育时,需要批判地吸收。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我们应当因地制宜;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结合我国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来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使学生构建自身的道德价值判断体系,以备在面对实际道德价值选择困境时运用。
  (一)目标: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由路易斯·拉思斯等学者提出的价值澄清理论的灵魂就是在实际道德困境之中构建自身的道德价值判断体系,以所学所感做出理性价值判断,保有自身存在和不断发展的空间和机遇。然而某些课堂带给学生的只是单一的价值判断通路,学生学会的只是按部就班地跟随老师和家长,实际上,更多的选择要学生自己来做。从国际大环境来看,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不同的国家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的渗透不断加强,派生出利益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层出不穷的新型问题,这些现象给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为我国学生融入世界教育环境敞开了一扇大门,同时也布满荆棘。这要求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在秉承优良道德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立足世界发展现实情况,吸纳有益元素,并在目标建构、内容设计和方法选用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同时,要将学校道德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价值判断主体,即使离开学校和老师这根拐棍也能趟出属于自己的道德之路。
  (二)内容: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计
  人类教育活动是统筹在生活世界之中的,无本之木难以成林,无源之水难以成海,脱离实际生活的学校道德教育难以成就能够乘风破浪的学生。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曾在其著作《我的教育信条》中阐述了一个著名论断,即学校的教育是无法脱离生活和社会的。学校道德教育脱节于现实生活,只是教师在讲台上的一幕,就像一只飞鸟在学生的脑海掠过,留不下任何印迹。恰恰相反的是,学生的实际生活才是学校道德教育成效的试金石,会不会独立思考问题、会不会理性做出价值判断、会不会结合实际做出价值选择才是学生真正需要获得的有价值的学习。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不是强力外部推衍,也不是自然的瓜熟蒂落,它是需要学生在自身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和生活现实道德问题的动态作用和实际演练之后获得的经验能力。故而在今后学校道德教育之中,教师应专注学生主体,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辅之以有效引导,让学生在实际道德问题中学习解决之道,在实践之中不断积累道德理论和道德判断的经验,完善他们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
  (三)平台: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
  美国价值澄清理论所建构的师生平台,无疑为此岸的学生和彼岸的教师架起了一座桥梁,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规避师不知生所感、生不知师所云的尴尬之境。在对话中发现问题,在对话中解决问题,在对话中建构学校道德教育的平等对话平台。价值澄清法在价值澄清过程中,重视澄清的策略和方法的运用,教师基本上被置于中立地位,学生在选择认知、情绪评价和行动中处于一种体悟状态,在民主公正的氛围中接受和评判价值信息,逐渐构造自己的道德价值世界。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是教师教授几十年前前人的道德体验和道德理论,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是家长教授父辈的道德实践,学生学习的总是古董级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理念,结合实际生活的寥寥无几,学生的主体性选择被湮没在学校的道德教育教条之中,学生的思维被外力强行灌输着旧有的价值观念。而在价值澄清方法的新鲜视域之内,教师只是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辅助人员,在学生遇到道德困境时,在已储备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不足之时,教师才会出面,帮助学生分析价值十字路口不同方向的不同可能性,教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承担价值判断带来的或好或坏的后果。在主动寻求出路的过程中,学生建构起适应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念生态和价值判断体系,在离开教师的辅助之后能够积极地追求自我实现,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回归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J].当代教育科学,2005(2):3.
  [2]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2004(12):47.
  [3]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N].中国教育报,2002-09-10.
  【朱家安,广西教育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贾昂,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蜀红
其他文献
著名文学理论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在文学中的地位,是非
伟明又有新著问世,嘱我为之作序。我们既是同学又是文友,以文交流自在情理之中,便欣然答应了。伟明勤于写作,尤其长于写散文,是我省散文作家。前几年,曾拜读过他的散文集《绿
各铁路公司目前正着手改进其车辆的性能、提高利用率并降低费用(指维护保养、能源消耗、污染等)。这些目标只能从整体上通过各零部件制造厂商的通力合作来实现。德国BSI交通技
杭州市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为每周有6天要在放学后去补课,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丢下一句“不回来了,死在外面算了”,离家出走。幸运的是,在警方和热心市民的帮助下,出走两天的孩子最终被找到了。  近些年来,儿童离家出走的事件屡见不鲜。我们发现,年龄小的孩子出走,大多是因课业负担过重或学业挫折。产业化社会的升级、学历社会的膨胀、少子化时代的纠结……似乎都构成了教育发展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外部环境。无论是学校
英国学校的人才短缺危机加剧,大批新晋教师“蜂拥出国”,前往海外国家任教。英国学校总督察威尔肖爵士警告,在全国正在努力填补由于学生数量不断上升而造成的教师空缺时,英国正面临着教师人才流失问题。2014至2015年间,据估计有10万名的英国全职教师去国外学校工作,威尔肖爵士称“这使得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師人才输出国”。  (环球时报)
近来市面上流行着许多心理健康小测试,大家做得不亦乐乎。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理有没有什么问题。那么,到底什么心理才算是健康的呢?  在心理学理论中,有这样三种基本的人类心理活动形式分类,分别是:“知”——指认知、观念;“情”——指情绪、情感;“意”——指意志;通过它们可以判断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健康。人的认知和观念,有的是正确合理的,有的不是;人的情绪有正性的、有负性的
據悉,山东高考改革方案近期即将发布,明确未来高考志愿填报将由“学校 专业”改为“专业(类) 学校”形式,合并本科招生录取批次,不再区分“一本”“二本”。  山东高考改革后,对今后毕业的高中生填志愿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传统的“一本”和“二本”的区分没有了,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在同一个平台上供学生填报。业内人士指出,录取批次合并不会减少考生的录取机会,对考生而言,由于同一批次院校数量大幅增加,考生可选择的院
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持续走高,平均每天约有5 000对夫妻离婚,比例高达14.6%。科学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子女日后容易出现成绩下滑、爱打架、酗酒甚至吸毒等严重问题,尤其是对待感情和婚姻方面,有些孩子往往“有样学样”,动辄也闹离婚。  在笔者看来,离婚的父母要慎重地向孩子交待,维持亲情和提供安全感,在感叹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应密切配合,马上行动,以联盟
有这样一所初中,被戏称为“麻雀学校”,曾因位置偏僻、生源不佳、信心严重缺失等各种原因遭人诟病,甚至被人遗忘。
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话,其更深层次的真相则在于学生与伟大心灵之间的对话。因为在教材中,蕴藏着那些历史上曾经光耀世界的伟大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