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可回收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47例临床回顾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y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贲门失弛缓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问歇性吞咽困难、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以及食物反流等。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扩张、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外科手术治疗等,但上述方法存在复发率高、疗效差、创伤大等缺点,不易为患者及医务人员所接受,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以达到长期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手术复发率。本研究采用一种新型表面覆膜的金属可回收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消化道急症之一,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危及生命的严重合并症,出血早期病死率高达30%,再发出血率高达47%-74%。然而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也占相当比例。
患者女,45岁,因多关节肿痛20余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3个月入住我院风湿科。该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0年,不间断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雷公藤多甙、甲氨蝶呤等多种药物治疗。近1年有上腹痛伴反酸烧心感,胃镜检查提示胃溃疡,抑酸治疗好转,一直未停药。
目的 探讨经肛肠梗阻减压管在左半结肠癌伴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施行经结肠镜和导丝引导透视下置入肠梗阻减压管缓解肠梗阻治疗的35例完全性恶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治疗结果.结果 35例患者全部一次性插管成功.34例减压7~10 d后行左半结肠癌Ⅰ期手术;1例置管2 d后肠减压管脱落,重新置管成功后8 d行左半结肠癌Ⅰ期手术.所有患者置管后均未出现穿孔
患者男,49岁,因发热2个月疑似诊断"胃窦间质瘤?"入院.患者2个月前出现发热,初为间歇性,多为低热,近半月来加重呈持续性,伴畏寒、但无寒颤,发热时体温最高达39℃ 伴头晕、乏力、纳差、消瘦.无腹痛,无呕血、黑便.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诊断与治疗协作组主办、烟台毓璜顶医院承办的“2011全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疗标准研讨会暨第五届烟台国际消化内镜手术演示会”将于2011年7月8日至10日在山东烟台召开,该会将就大家关心的消化道曲张静脉诊断与治疗相关内容,进行大会专题报告和内镜操作演示,并举行经典个案讨论。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胃黏膜粗大皱襞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常规胃镜及病理检查未能确诊的66例胃黏膜粗大皱襞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超声内镜下影像学特征,并将超声内镜的诊断结果与最终确诊结果比较,统计超声内镜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结果超声内镜对弥漫浸润型胃癌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3%(24/26)、95.1%(39/41)、95.5%(63/66),对浸润型淋巴瘤的
患者男,32岁。因“间断黑便1个月,加重伴呕血1d”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柏油样黑便并伴上腹饱胀不适,餐后尤其明显;1d前无明鼎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样胃内容物。
一、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的起源NOTES是一种通过人体自然开口(口腔、肛门、阴道、尿道)将内镜送入人体天然管道,并穿越管壁到达胸、腹、盆腔内对器官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内镜外科学,其理念来自于外科领域对于微创向“无创”手术方向发展追求的结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新兴的内镜治疗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消化遭息肉、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等的治疗。现回顾分析我院一年多来采用ESD治疗的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病灶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规内镜结合病理活检大多能明确诊断十二指肠黏膜层隆起病变,但对于黏膜下隆起病变,因表面黏膜大多正常,病变位于黏膜下,普通活检难以取到病变组织,给诊断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