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推动公共体育课程与拓展训练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有机融合,能够在维持公共体育课程本身优势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宜能力。本文就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践
最近几年,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化,高等教育也开始越发重视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强调在体育课程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过,在当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存在片面强调学生的身体素质,忽略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拓展训练来保证课程教学的效果。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考虑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涉及的教学项目众多,想要将全部的项目与拓展训练进行融合是非常困难的。对此,这里选择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包括足球、排球以及武术等,对其拓展性训练进行研究和分析。
1.2研究方法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验法[1]。
2拓展训练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实践过程
2.1必要性分析
在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传统教学的基础,不能盲目的进行。将拓展训练融入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在发挥公共体育课程教育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社会提供身心群协调发展的人才;二是可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2.2可行性分析
一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相关决定中明确指出,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将拓展训练融入到高校公体课中国,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充分体现出健康教育的内涵;二是高校本身良好的师资条件。高校体育教师的普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管理学和心理学也存在一定的了解,只需要接收简单的培训,想要胜任拓展训练教学是绰绰有余的;三是良好的硬件设施。在高校公体课中应用拓展训练,可以利用现有的场地和器材,不需要为硬件设施操心,不仅不会增加高校的教学开支,而且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学校场地不足的问题。
2.3实证研究
针对多个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师,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02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81.6%;向参与实验的学生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达到90%[2]。
对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在如何完善公体课育人功能,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强化的问题中,有54%的教师认为应该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力三个方面进行强化,22%的教师认为应该着重强化社会适应能力,10%的教师认为应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另外14%的教师认为应该同时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强化。可以看出,有9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公体课中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78%的教师强调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表明大部分体育教师都认识到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的重要性。
从当前高校公体课的实际需求出发,75%的教师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增加团队协作类、沟通类以及个人挑战类的课程。结合本文研究的三個体育项目,多数体育教师指出,排球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足球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以及个人挑战能力,武术则能够锻炼学生的个人挑战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5%的教师认为应该以同性能增进为主,加入适当的互补能力训练。
拓展训练融入高校公体课加血的方式有三种,包括直接移植、就地取材以及相互借鉴。这里将参与实验的180名学生分为六组,分别作为三个项目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就两者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引入拓展训练后,武术项目的学生心理健康指标提升最大,足球项目的学生心理健康指标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都有着明显的提高,排球项目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更加明显。对比分析,足球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表明就地取材的拓展训练模式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武术项目采用的是直接移植,同样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排球采用了直接移植和相互借鉴的方式,虽然有效,但是与前两种方式相比效果略有不如。不过,从总体分析,三种融合方式下的全新教学体系都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3]。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公共课程中融入拓展训练,可以显著提升教学的效果,使得体育教学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賢峰.试论我国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3):450.
[2]刘炳泽.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实践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6):114-115.
[3]叶蓁,倪铭.我国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25-26.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践
最近几年,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化,高等教育也开始越发重视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强调在体育课程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过,在当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存在片面强调学生的身体素质,忽略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拓展训练来保证课程教学的效果。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考虑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涉及的教学项目众多,想要将全部的项目与拓展训练进行融合是非常困难的。对此,这里选择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包括足球、排球以及武术等,对其拓展性训练进行研究和分析。
1.2研究方法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验法[1]。
2拓展训练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实践过程
2.1必要性分析
在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传统教学的基础,不能盲目的进行。将拓展训练融入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在发挥公共体育课程教育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社会提供身心群协调发展的人才;二是可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2.2可行性分析
一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相关决定中明确指出,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将拓展训练融入到高校公体课中国,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充分体现出健康教育的内涵;二是高校本身良好的师资条件。高校体育教师的普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管理学和心理学也存在一定的了解,只需要接收简单的培训,想要胜任拓展训练教学是绰绰有余的;三是良好的硬件设施。在高校公体课中应用拓展训练,可以利用现有的场地和器材,不需要为硬件设施操心,不仅不会增加高校的教学开支,而且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学校场地不足的问题。
2.3实证研究
针对多个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师,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02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81.6%;向参与实验的学生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达到90%[2]。
对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在如何完善公体课育人功能,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强化的问题中,有54%的教师认为应该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力三个方面进行强化,22%的教师认为应该着重强化社会适应能力,10%的教师认为应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另外14%的教师认为应该同时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强化。可以看出,有9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公体课中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78%的教师强调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表明大部分体育教师都认识到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的重要性。
从当前高校公体课的实际需求出发,75%的教师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增加团队协作类、沟通类以及个人挑战类的课程。结合本文研究的三個体育项目,多数体育教师指出,排球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足球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以及个人挑战能力,武术则能够锻炼学生的个人挑战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5%的教师认为应该以同性能增进为主,加入适当的互补能力训练。
拓展训练融入高校公体课加血的方式有三种,包括直接移植、就地取材以及相互借鉴。这里将参与实验的180名学生分为六组,分别作为三个项目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就两者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引入拓展训练后,武术项目的学生心理健康指标提升最大,足球项目的学生心理健康指标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都有着明显的提高,排球项目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更加明显。对比分析,足球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表明就地取材的拓展训练模式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武术项目采用的是直接移植,同样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排球采用了直接移植和相互借鉴的方式,虽然有效,但是与前两种方式相比效果略有不如。不过,从总体分析,三种融合方式下的全新教学体系都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3]。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公共课程中融入拓展训练,可以显著提升教学的效果,使得体育教学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賢峰.试论我国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3):450.
[2]刘炳泽.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实践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6):114-115.
[3]叶蓁,倪铭.我国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