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翻译进行交叉研究。目的是尝试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语篇功能理论這一新的视角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语篇功能例析,论证语篇功能理论中的替代、连接、词汇接应等的衔接手段在翻译理论的实践操作中发挥的作用,以期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翻译途径。
【关键词】系统功能;翻译;语言学;语篇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 purpose is to try to use this new perspective of textual function theory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analyze the cases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Hemingway’s work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demonstrating the effect roles of cohesive devices in the textual function theory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uch as substitution, conjunction and lexical cohesion etc., in order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translate.
Key words: systemic function, translation, linguistics, discourse
引言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了解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的文学名著。此书创作于一九五二年。自小说问世以来,国内学者就竞相尝试将它译成中文。《老人与海》的中文翻译,最早始于张爱玲的译本,张爱玲在此书发表的同一年一九五二年就将它译出,也是《老人与海》在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但张爱玲的译本始终没有引起读者和翻译界的广泛关注。这对这部翻译著作的研究以及对初译者张爱玲的翻译研究来说,可谓是一种遗憾。台湾的《大华晚报》于1952年12月开始连载余光中的中译,并于1957年由重光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该译本是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版译本。继两位译者之后,国内不断有新译本出现。目前,较有影响的中文译本包括:包括余光中(1957)、海观(1957)、黄源深(2009)、吴劳(1999)等。其中上海译文出版社吴劳的译本和商务印书馆海观的译本是学者们关注最高的。学者们对这两个译本的评价有褒有贬,由此引发了对原文翻译的直译与意译之争(详见本文下一章节)。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译本总数已将近3O种。而译本研究也成为国内近几年《老人与海》中译研究的一个焦点话题。
一、关于《老人与海》中文译本的研究状况
从我们收集到的相关近30篇期刊论文和7篇硕博士学位论文来看,译界主要集中研究张爱玲(1952)、余光中(1957)、海观(1957)、吴劳(1999)等人的译本。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比较分析单一译本的原文与译文评价译文的特点与优劣;二是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或多个译本评价各个译本的特色或不足;而研究视角主要从翻译风格、译者主体、文化语境、接受理论、阐释学理论、认知语义学和互文性等七个方面人手;其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张敏 (2010)、卢曦 (2013)、刘雯婧(2013)、刘爱庆 (2014)、王义荣(2016)。从目前统计的资料看,鲜有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探讨《老人与海》译本。笔者欲从此角度做一尝试。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说在当今语言学理论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学派在研究方法上, 坚持以意义为主的语言分析方针。因此,与翻译理论的研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韩礼德反复强调, 该理论对翻译有指导意义。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萌芽阶段开始, 就一直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近十年,涉及该理论的翻译论著更如雨后春笋。可以说,仅就从系统功能角度研究翻译而言, 该学派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也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
但从文献上看,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文学作品《老人与海》翻译研究的论著目前还不多见。苏岚的硕士毕业论文《从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看<老人与海>十种译本的隐喻再现》(贵州大学,2008) 一文首开《老人与海》研究之先河。作者通过对《老人与海》十种译本的比较研究,尝试用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来探讨《老人与海》翻译中隐喻再现问题,最终解决译本中隐喻的翻译问题。但作者的探讨已经超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所讨论的范围。张敏的硕士毕业论文《从互文性视角研究文学翻译——以<老人与海>汉译本为例》(浙江财经学院,2010) )以互文性为理论基础,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如何将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相结合,也不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所讨论的范围之内。而刘爱庆(2014)刊登在《英语广场》第3期上的《译者惯习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老人与海>的李文俊与张爱玲译本为例》一文,则是从译者惯习视角入手对译者惯习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探讨。
总的来说。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老人与海》翻译研究的论著至今尚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框架中探讨《老人与海》的中译问题,这也是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用于英译汉翻译研究的一种尝试。
三、《老人与海》三个中文译本研究的可操作性探讨
之所以要从“功能”角度来研究,我们可以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入门》( 1985 )一书的前言中找到线索,韩礼德指出, 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主要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张美芳 黄国文,2002:4)。在韩礼德将成年人的话语分为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种纯理功能(刘润清,2002:243)。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第三种功能,即语篇功能。语篇功能是指语言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如何相互关联,与语言内部结构有关,即:使一个语篇有其内在结构,使活得语言区别于词典或语法书上的例句(刘润清,2002:244)。这种功能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语片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如用代词指代避免重复,前后呼应,强调某个部分等。语篇功能非常使语重视言片段前后接应,形成篇章、突出语篇的某个部分,使语言有重点。韩礼德又区分了五种衔接手段:所指,替代,省略,连接,词汇接应(刘润清,2002:245)。本文以《老人与海》译本为个案,从系统功能语法入手,探讨语篇功能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 由此看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思想以及语篇功能理论为《老人与海》中译本研究提供了科學的可操作性依据,我们可以从衔接手段入手对原文与译文的功能效果对译文的影响给予比较客观的评价。
四、《老人与海》三种中文译本的语料分析与讨论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经典著作之一,此书共计两万六千余字,是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这本经典之作的写作技巧集中体现了海明威的独特语言风格——语言朴实无华,准确生动,简洁明了直击要害,给读者以无限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因此,将这部《老人与海》翻译成中文作品时,应侧重工整的句式、前后文遥相呼应、语言的衔接和语篇的连贯,即要译出其原著的深层内涵,又要保持句式的均衡和工整。
小说的开篇第一句: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这句话独具匠心,是《老人与海》的开篇第一句,简单明了地交待了主人公打鱼的地点、身份以及捕鱼的近况,也是很值得推敲的一句。该句简洁自然,结构平衡,定语从句里含有两个并列分句。两个小分句长短均衡,节奏清晰流畅且朴素自然,奠定了全篇的基调。句中用“and”衔接连接两个并列,用了“who”和“he”替代“old man”,来避免重复相同单位,使两个并列句前后呼应,形成连贯的语篇。试看下面译文: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他到那儿接连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海观译)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吴劳译)
“他是个老头子,一个人划着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湾大海流打鱼,而他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张爱玲译)
这三句翻译的概念功能和交际功能完全一样,但语篇功能不尽相同。海关和吴劳中衔接词“and”没有译出,笔者认为从语篇衔接上来说比起张爱玲译文稍逊色。我们来看看张爱玲译文。张爱玲将“and”译成“而”很成功地完成了衔接。另外,海观译文和吴劳译文中均用来修饰“old man”的前置定语较长这样行文显得头重脚轻,破坏了原文形式上的均等。汉语和英文在使用定于的用法上大相径庭。英文中的定语短的话可置于被修饰词之前。英语的行文习惯是避免头重脚轻,如果定语太长,就要置于被修饰语之后,而汉语表达规则里没有这方面的语言限制,定语无论长短一般都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被修饰词前的定语越长就越显句子之复杂。假如生搬硬套的翻译就会走失原文迷人的音韵与丰富的节奏。与海观和吴劳相比,这一点张爱玲处理的较贴切。她很巧妙地将原句中的一个长分句拆分成两个小分句。这一处理,即贴近了原文舒缓轻快的节奏,又保持了原文形式上的均衡,行文精炼自然使,可谓一举两得。彰显了张爱玲的译者智慧。此外,两个小分局中用了“他”、 “老头子”、“一个人”和后面分句中的“他”代替老人,很好地避免重复相同单位。形成了很好的前后呼应与语篇连贯。尤其“一个人”替代的使用彰显了其它两个译文所不具备的译者素养,折射出令人赞叹的翻译艺术。
五、结论
综上所述,系统功能理论博大精深, 对于翻译理论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文借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理论简要例析了《老人与海》三种中文译文,揭示了语篇功能在译者采取翻译方法和技巧上的所起的作用。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接应得当,以使译文语篇流畅,前后呼应,必要时做出增减代词、连接词及句式上的调整。研究无止境。我们还可以从概念功能、交际功能、语气系统和语境理论入手进行更深入的翻译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Ernest Hemingway.The Old Man and the Sea [M] .Nanjing: Yilin Press,1995.
[2] 海观译.老人与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 屠克.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观———以幽默语篇为例[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31 卷第2 期: 263~268
[5] 吴劳译.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6]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M].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9
[7] 张美芳、黄国文.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年,第2 3 卷第3 期: 3~7
[8] 朱小美、张军《送元二使安西》的汉英语篇纯理功能对比. [J].国外外语教学,2006(3):54~60
作者简介:闫常英,女,汉族,籍贯:吉林省图们市 生于:1975-5-6,现供职于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系统功能;翻译;语言学;语篇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 purpose is to try to use this new perspective of textual function theory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analyze the cases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Hemingway’s work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demonstrating the effect roles of cohesive devices in the textual function theory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uch as substitution, conjunction and lexical cohesion etc., in order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translate.
Key words: systemic function, translation, linguistics, discourse
引言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了解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的文学名著。此书创作于一九五二年。自小说问世以来,国内学者就竞相尝试将它译成中文。《老人与海》的中文翻译,最早始于张爱玲的译本,张爱玲在此书发表的同一年一九五二年就将它译出,也是《老人与海》在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但张爱玲的译本始终没有引起读者和翻译界的广泛关注。这对这部翻译著作的研究以及对初译者张爱玲的翻译研究来说,可谓是一种遗憾。台湾的《大华晚报》于1952年12月开始连载余光中的中译,并于1957年由重光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该译本是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版译本。继两位译者之后,国内不断有新译本出现。目前,较有影响的中文译本包括:包括余光中(1957)、海观(1957)、黄源深(2009)、吴劳(1999)等。其中上海译文出版社吴劳的译本和商务印书馆海观的译本是学者们关注最高的。学者们对这两个译本的评价有褒有贬,由此引发了对原文翻译的直译与意译之争(详见本文下一章节)。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译本总数已将近3O种。而译本研究也成为国内近几年《老人与海》中译研究的一个焦点话题。
一、关于《老人与海》中文译本的研究状况
从我们收集到的相关近30篇期刊论文和7篇硕博士学位论文来看,译界主要集中研究张爱玲(1952)、余光中(1957)、海观(1957)、吴劳(1999)等人的译本。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比较分析单一译本的原文与译文评价译文的特点与优劣;二是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或多个译本评价各个译本的特色或不足;而研究视角主要从翻译风格、译者主体、文化语境、接受理论、阐释学理论、认知语义学和互文性等七个方面人手;其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张敏 (2010)、卢曦 (2013)、刘雯婧(2013)、刘爱庆 (2014)、王义荣(2016)。从目前统计的资料看,鲜有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探讨《老人与海》译本。笔者欲从此角度做一尝试。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说在当今语言学理论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学派在研究方法上, 坚持以意义为主的语言分析方针。因此,与翻译理论的研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韩礼德反复强调, 该理论对翻译有指导意义。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萌芽阶段开始, 就一直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近十年,涉及该理论的翻译论著更如雨后春笋。可以说,仅就从系统功能角度研究翻译而言, 该学派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也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
但从文献上看,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文学作品《老人与海》翻译研究的论著目前还不多见。苏岚的硕士毕业论文《从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看<老人与海>十种译本的隐喻再现》(贵州大学,2008) 一文首开《老人与海》研究之先河。作者通过对《老人与海》十种译本的比较研究,尝试用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来探讨《老人与海》翻译中隐喻再现问题,最终解决译本中隐喻的翻译问题。但作者的探讨已经超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所讨论的范围。张敏的硕士毕业论文《从互文性视角研究文学翻译——以<老人与海>汉译本为例》(浙江财经学院,2010) )以互文性为理论基础,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如何将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相结合,也不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所讨论的范围之内。而刘爱庆(2014)刊登在《英语广场》第3期上的《译者惯习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老人与海>的李文俊与张爱玲译本为例》一文,则是从译者惯习视角入手对译者惯习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探讨。
总的来说。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老人与海》翻译研究的论著至今尚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框架中探讨《老人与海》的中译问题,这也是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用于英译汉翻译研究的一种尝试。
三、《老人与海》三个中文译本研究的可操作性探讨
之所以要从“功能”角度来研究,我们可以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入门》( 1985 )一书的前言中找到线索,韩礼德指出, 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主要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张美芳 黄国文,2002:4)。在韩礼德将成年人的话语分为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种纯理功能(刘润清,2002:243)。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第三种功能,即语篇功能。语篇功能是指语言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如何相互关联,与语言内部结构有关,即:使一个语篇有其内在结构,使活得语言区别于词典或语法书上的例句(刘润清,2002:244)。这种功能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语片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如用代词指代避免重复,前后呼应,强调某个部分等。语篇功能非常使语重视言片段前后接应,形成篇章、突出语篇的某个部分,使语言有重点。韩礼德又区分了五种衔接手段:所指,替代,省略,连接,词汇接应(刘润清,2002:245)。本文以《老人与海》译本为个案,从系统功能语法入手,探讨语篇功能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 由此看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思想以及语篇功能理论为《老人与海》中译本研究提供了科學的可操作性依据,我们可以从衔接手段入手对原文与译文的功能效果对译文的影响给予比较客观的评价。
四、《老人与海》三种中文译本的语料分析与讨论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经典著作之一,此书共计两万六千余字,是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这本经典之作的写作技巧集中体现了海明威的独特语言风格——语言朴实无华,准确生动,简洁明了直击要害,给读者以无限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因此,将这部《老人与海》翻译成中文作品时,应侧重工整的句式、前后文遥相呼应、语言的衔接和语篇的连贯,即要译出其原著的深层内涵,又要保持句式的均衡和工整。
小说的开篇第一句: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这句话独具匠心,是《老人与海》的开篇第一句,简单明了地交待了主人公打鱼的地点、身份以及捕鱼的近况,也是很值得推敲的一句。该句简洁自然,结构平衡,定语从句里含有两个并列分句。两个小分句长短均衡,节奏清晰流畅且朴素自然,奠定了全篇的基调。句中用“and”衔接连接两个并列,用了“who”和“he”替代“old man”,来避免重复相同单位,使两个并列句前后呼应,形成连贯的语篇。试看下面译文: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他到那儿接连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海观译)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吴劳译)
“他是个老头子,一个人划着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湾大海流打鱼,而他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张爱玲译)
这三句翻译的概念功能和交际功能完全一样,但语篇功能不尽相同。海关和吴劳中衔接词“and”没有译出,笔者认为从语篇衔接上来说比起张爱玲译文稍逊色。我们来看看张爱玲译文。张爱玲将“and”译成“而”很成功地完成了衔接。另外,海观译文和吴劳译文中均用来修饰“old man”的前置定语较长这样行文显得头重脚轻,破坏了原文形式上的均等。汉语和英文在使用定于的用法上大相径庭。英文中的定语短的话可置于被修饰词之前。英语的行文习惯是避免头重脚轻,如果定语太长,就要置于被修饰语之后,而汉语表达规则里没有这方面的语言限制,定语无论长短一般都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被修饰词前的定语越长就越显句子之复杂。假如生搬硬套的翻译就会走失原文迷人的音韵与丰富的节奏。与海观和吴劳相比,这一点张爱玲处理的较贴切。她很巧妙地将原句中的一个长分句拆分成两个小分句。这一处理,即贴近了原文舒缓轻快的节奏,又保持了原文形式上的均衡,行文精炼自然使,可谓一举两得。彰显了张爱玲的译者智慧。此外,两个小分局中用了“他”、 “老头子”、“一个人”和后面分句中的“他”代替老人,很好地避免重复相同单位。形成了很好的前后呼应与语篇连贯。尤其“一个人”替代的使用彰显了其它两个译文所不具备的译者素养,折射出令人赞叹的翻译艺术。
五、结论
综上所述,系统功能理论博大精深, 对于翻译理论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文借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理论简要例析了《老人与海》三种中文译文,揭示了语篇功能在译者采取翻译方法和技巧上的所起的作用。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接应得当,以使译文语篇流畅,前后呼应,必要时做出增减代词、连接词及句式上的调整。研究无止境。我们还可以从概念功能、交际功能、语气系统和语境理论入手进行更深入的翻译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Ernest Hemingway.The Old Man and the Sea [M] .Nanjing: Yilin Press,1995.
[2] 海观译.老人与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 屠克.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观———以幽默语篇为例[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31 卷第2 期: 263~268
[5] 吴劳译.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6]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M].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9
[7] 张美芳、黄国文.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年,第2 3 卷第3 期: 3~7
[8] 朱小美、张军《送元二使安西》的汉英语篇纯理功能对比. [J].国外外语教学,2006(3):54~60
作者简介:闫常英,女,汉族,籍贯:吉林省图们市 生于:1975-5-6,现供职于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