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生与崭新的陶渊明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aizj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历来是隐士的代表,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每当提及陶渊明我们总是轻易想到“五柳先生”“桃花源”“归园田居”等字眼,都知道他是一个个性自由洒脱、追求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恬淡诗人,对他几度入仕做官又回归田园的入仕辞官经历不甚了解。我们更为熟知陶渊明的田园诗和散文辞赋,如田园诗《归园田居》,散文辞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也是通过这些诗歌和散文辞赋来了解他的性情和思想,对他的咏怀诗和其他的散文辞赋了解却不是很多。但是他的这些诗和辞赋也很好地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人及亲情、友人及友情、农村田园生活、做官经历感受和个性志向。陶渊明的诗词和散文辞赋不仅给东晋的文学添上了自然清新的一笔,也为中国的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有幸读到了被读者评价为“新人文传记散文写法第一人”的高维生所著的《归去来兮陶渊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7版,以下简称《陶渊明》),让我能从新的角度去了解陶渊明。这部传记,作者从陶渊明所处的历史背景入手,历史资料详实,论述充分,着重研究了他入仕时期和回归田园时期的大量诗歌及散文辞赋,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陶渊明入仕做官的经历和他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陶渊明,作者收集和查阅了许多陶渊明的诗词资料及有关学者研究陶渊明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对陶渊明的官场、田园生活作了很好的补充,填补了关于陶渊明的历史部分的学术空白。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角度去理解陶渊明。
  认真细读《陶渊明》,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的梳理,不是像我们之前看过的大多数的人物传记的梳理那样,以时间为顺序、根据时间来写陶渊明的经历,而是收集了东晋时期的历史资料,将陶渊明的一生置于东晋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从而进行认识、梳理和把握,发掘他的做官和隐士身份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而且,作者注重结合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辞赋、古今中外学者对陶渊明的相关认识和研究,来揭示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精神世界,让人们从多种方面更进一步来了解其本人及其诗歌、散文。作者的想象和文字让我们认识了处在各派势力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东晋历史中的陶渊明。
  仔细阅读《陶渊明》,可以发现它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将陶渊明放在宏大的东晋历史背景里,用散文式的写法对与陶渊明入仕有关的人物及东晋的历史事件介绍的非常详细;二是用散文式的语言详细地介绍了陶渊明一生的诗歌、思想和生活的历程。我们还可以发现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作者在自己介绍人物及诗歌的同时也引入了其他学者的相关观点。作者在时间交错的维度上展开了对陶渊明的诗歌及散文发展、入仕及辞官历程、人格形成的描写,揭示了陶渊明的人格、命运和取得的成就与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间的关联和作用,挖掘他诗歌、散文辞赋的内涵,人格形成及入仕、辞官归隐田园的某些必然性要素和规律性特点,并且对他的人格特征和他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详细介绍。
  在文学方面,作者重点介绍了他的诗歌。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诗歌,作者用一些通俗易懂、富有散文气息的语句来解释诗歌,借着对诗句的解释自觉地向我们展示了陶渊明作诗时的所处环境、生存状态,并且加入了古今的一些学者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与见解,更好地表现出了陶渊明的思想和人格。在政治方面,作者对陶渊明入仕和辞官时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影响其入仕的出身和家世、做官时的体验及做官与他追求生命的本质间的深刻矛盾都做了详细地论述。这些论述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陶渊明的几次做官和辞官的原因、他对官场的体验及他的人生志向,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清晰的“归去来兮”的官者形象,他在官场与田园间的“归去来兮”让我们更深地明白与理解他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在隐士生活方面,作者通过对陶渊明的诗歌介绍,对古代和现代画家为陶渊明所作画的介绍与解释,为我们塑造了隐在田园的诗人形象,所以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作者表现诗人在辞官归隐后,携着晨露在田间辛苦劳作,努力耕作为解决家人的温饱问题;又与农民邻居、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饮酒,一起于重阳节赏菊,于是酒和菊花就成了陶渊明人生符号。而且作者对陶渊明在黑暗动乱的东晋时期,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桃花源式的人间仙境,给人以桃花源式生活的想象的充分肯定。在亲人与友情方面,作者通过诗歌介绍及相关解释,很好地让我们了解他与他的亲人、朋友间的情谊,知道了对亲情和友情他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生活在东晋动乱历史时期的陶渊明有他自身不能超越的局限性。曲折的做官经历,追求自然而闲适的精神世界,都烙上了他所处的动乱时代在他生命中留下的印迹,显示了在那个年代,他与其他争权夺利者的显著不同。他是一个有自己坚定人生信念、执着人生理想的大诗人,他希望能够像自己的祖先那样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实现抱负。为解决家里的温饱,他也几次入仕做官。但是受山水大自然的熏陶及自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的双重影响,他又几次辞官。在他“归去来兮”地几次经历中,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获得了精神超越,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和文学财富。《陶渊明》为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格作出了清晰的判断和客观的描述。
  “歸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人生就是动乱东晋历史河流中的一股清流,借助各方势力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历史局面,能更好地闪烁出他的人生、精神、人格的光辉。对后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他留下的诗歌财富的介绍和分析,为历史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未来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陶渊明》以陶渊明所处时代的历史资料、流传下来的诗歌材料及作者对诗歌的论述和其他学者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研究资料,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历史和田园中的陶渊明,为身处现代社会中丧失真情的人们提供了一剂很好的良药,也为我们把握现实世界、面向未来世界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启示。
  (作者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一路降妖一路捡宝  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在六百里钻头号山,被圣婴大王将唐僧和八戒捉进枯松涧火云洞。悟空请得观音菩萨来,将圣婴大王收去做善财童子。行者和沙僧,“举兵器齐打入洞里,剿净了群妖”,救下唐僧、八戒。悟空“教沙僧将洞内宝物收了,且寻米粮,安排斋饭。”然后,笃志投西。(《西游记》第四十三回)要知道,圣婴大王聚敛的宝物,数量相当可观。  圣婴大王所霸占的号山,地方广大,十里一山神,十里一土地,共
笔者喜藏小摆设,尤爱收藏名家字画挂历,闲时一阅,乐在其中。近翻1998年“赵朴初题笺”的《唐伯虎墨宝》挂历,说是“上海博物馆精品选”,封面和11、12月皆选印了唐寅《李端端图》,均被错说成《唐伯虎点秋香》!(见图)      唐朝扬州名妓李端端竟变成明代丫环秋香    笔者虽孤陋寡闻,却也知道点唐伯虎从未有“点秋香”之韵事、逸画,这是好事者、或别有用心者牵强附会编造出来的。  作为明代“吴门四家”
政法大学北门向东不远,有位老太太摆书摊。书大致有这么几类: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及文献资料、外国古典文学名著、前苏联小说。由于没有当下时尚的畅销书,所以卖况不好。但老太太有品位,就算不卖钱,也不趋时。而她这不趋时恰好迎合了复古的我,我几乎买走了她那里我没有的所有前苏联小说,如《海鸥》《勇敢》《青春》《我的儿子》《普通一兵》《金星英雄》《叶尔绍夫兄弟》《茹尔宾的一家》《驱魔记》《短剑》等。我告诉她我最想要
“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为圣贤”,长篇小说《蟠虺》由这句开篇语,开启了一个波云诡谲却又内蕴深厚的故事,导出了一群在当下现实中有着不同人生选择的人物。  《蟠虺》体现着刘醒龙在创作上的努力与突破。  如果说蟠虺之纹使厚重的青铜器获得了飞扬的艺术生命,那么,这部以蟠虺命名的小说作为一部艺术作品,也就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风韵。  《蟠虺》既呈现出文化小说的特质,也兼有世情小说的风韵,不仅如此,它还在一定
以“一带一路” 为契机,近年来有关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层出不穷,学术界对于文化交流这一问题的认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相形之下,普通读者对于中西交流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丝绸之路”的概念。如何及时地向一般读者介绍学术新动向并启发有益的思考,也成为学者在进行研究之余需要思考的问题。程方毅这本小书以为大众熟知的故事为切入点,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现了历史上东西文化频繁的交
今年4月,《纽约客》(The New Yorker)刊登了诗人特里林(Calvin Trillin)的一首小诗,不过两个段落,28行。诗歌发表后,不仅作者没有想到,就连《纽约客》杂志的编辑也不会想到,这首题为《他们的省份怎么没完没了?》(Have They Run Out of Provinces Yet?)的诗歌,会在美国掀起一场事关中国饮食、中国文化进而上升到种族歧视的大争论。美国的很多亚裔人
谈宜彦、孙柏瑜等著《机关统战工作规律研究》,最近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近日召开的“机关统战工作规律研讨会”上,该书作者代表、中央国家机关统战(群工)部长谈宜彦介绍了这本书的写作经历和体会。研讨会由光明日报、红旗出版社、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统战(群工)部联合召开,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委员、组织部长姚志平,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等出席会议。  中央国家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统
舒晋瑜新书《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令人心生敬意,让人有恍然回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军旅文学的黄金时代的喟叹,然而它出现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甚至高于出现在彼时。  翻开目录,这部访谈录以姓氏(笔名)拼音首字母排序,几代军旅文学大家赫然在列,其中既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十年期间军旅文学第一次浪潮中举足轻重的冯德英、峻青、马识途等,也有早年成名、“新时期”复出并再创高峰的魏巍、白桦、徐怀中、李瑛、彭荆风
2014年秋末和冬初我因外出学习,没能跟你一起去打工。学习回来后,我找不到能做的活儿,只好待在家里读书写作或者出门干几天零工,好给家中有些油盐酱醋的贴补。  到腊月,干旱了三个多月的渭北原野终于落雪。雪落过两日,还不是很厚,刚刚能没过脚踝,你打了电话知道我在家,从停工的省城工地回来,隔一天,你竟踩着雪从上河的河川走下,走过白汪汪的雪,和我一起来叙旧。你问我的外出可有收获。我说:别说学习,单是走过那
《博览群书》编辑部:  当前,“理论”与“问题意识”在史学研究领域屡被提及,备受关注,大有一股视“理论”“问题意识”为律之四海而皆准之风气。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来自域外的作品动辄受到国人热捧,其一个直观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往往能鲜明地体现出一种理论的色彩、问题的意识以及叙事的故事化。不可否认,史学研究需要有“理论”滋养,也要有“问题意识”。然而,一味地追求以“理论”“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史学研究无疑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