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与整个教学内容密不可分。一个好的导语可以使教材中看似独立的篇章有机地联结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教师创设的课堂情景中诱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为每堂课设计精练、新颖、奇特的导语,那么在导语的设计过程中就要遵循精练性、启发性、趣味性、严密性的原则。
[关键词]导语 教学 作用 设计
[作者简介]苏佩军,男,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潘丽霞,女,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硕士。(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43-01
导语,又叫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指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设计的用来导入新课,起到启发诱导作用的话。它虽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重要教学步骤。精练、新颖、奇特的导语,可以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课堂情景,主动充当学习角色。探究起来,一堂好课,不能不说是由妙语生花的导语引出来的。
一、导语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把整个教学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的话,那么导语就是连接每个阶段、每堂课的中间环节,它起着衔接、过渡或转换新旧知识的作用。它“承上”就是把每堂课纳入整个教学内容的系列和教学行为系统,把这堂课看做已知学过的内容的自然延伸和已经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自然发展,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导入新课;“启下”就是把学生导入新的内容、新的行为训练中,给学生的认识过程增加新的刺激、新的兴奋点。“承上启下”很自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突出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这就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2.诱发兴趣的作用。导语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导语要打破学生对教材的陌生感,采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见闻,缩小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和信心;其次,导语要为学生的思维导航,有目的地设计疑问、悬念,提供暗示和思考的方向,使之思维处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
3.创设课堂情景的作用。课堂情景主要指课堂教学的气氛、基调,是由老师、学生双方情绪、心理状态决定的。导语往往是以饱含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为课堂定下基调,创设气氛,而这种基调的确定又是与教材的具体内容相一致的。一堂课的导语究竟采取哪种基调、哪种感情色彩,从而创造什么样的课堂气氛,因文而异。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文章,像《一定要争气》;在悲痛、沉郁的气氛中,学习缅怀烈士、继承遗志的文章,像《一月的哀思》;在高昂、向上的气氛中学习富于战斗精神的文章,像《董存瑞》等。
导语为课堂创设了与具体篇章情调相一致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学生的情感高涨起来,表现为精神饱满、思维活跃,一堂课便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所创设的良好气氛中开始了。
4.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教学中各种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教师的讲授,更应激发学生的思考,才能使学生有所得。那么怎样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呢?应该说,思因疑而起,有疑才有思,所以设疑导语就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有个教师在讲《第一场雪》时设计了这样一则导语:“说它是花无人栽,六朵花瓣空中开,北风送它下地来,漫山遍野一片白。”同学们停顿片刻,便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齐声说出谜底“雪花”。显然,这则导语是以谜语的形式设计的。它根据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以及遇事爱刨根问底的特点,巧妙地设计思考点,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提示谜底的过程除教师的指导外,更多的是依赖学生自己的思考。
上海市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同志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努力寻找导入新课的方法,并在导语的设计中,在“精”“新”“奇”上下功夫,为课堂教学准确地定音、定调,在和谐的氛围中,拉开教学的帷幕,将知识的绚丽多姿展示给学生。
二、导语的设计
既然导语在教学中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导语呢?设计好一节课的导语,教师必须做好几个准备工作:一是多看书、报、影视作品,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这样设计导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语要切合学生实际。因为每节课的内容、重点不同,导语的设计也就不一样,所以导语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只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一定会有所收获。
1.要精练,直接切入教学主题。尽管导语非常重要,但它只是引导语,并非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切中要点,语言要精练概括,不能繁琐冗长,那些复习旧知识时间过长、联系实际随意发挥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例如,有个教师在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段开头语:中国是东方之珠,它地大物博,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世界闻名、波涛汹涌的黄河引人注目,而在我们南方广西,却有一个山水甲天下的地方,它就是我们广西的桂林。这段导语采用直接导入的形式,不但激起了学生的情感,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
2.设疑布障,体现导语的启发性。不管是设疑布障,还是设置情境,导语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要根据教学目的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要留有思考余地,能引起深思,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深浅适中,既不能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不能不言自明、索然无味。例如,教师在讲《石钟山记》时可以这样导入:“一座山,却以石钟来命名,其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奥妙呢?对这个问题,不仅我们,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苏轼也产生过同样的疑问,下面我们学习他的《石钟山记》,看看他是怎样帮我们解开这个谜的!”寥寥数语,引起悬念,产生问题,为学习文章设置了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带到课文中来。
3.注意准确,体现导语的严密性。导语设计贵在短小精悍,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导语从语言到形式都应力求做到恰当、准确,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往往会偏离主题。有个老师在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这个标题较长,它包含了几个词?(由学生边想边答)印刷所总是建在地面上的,这个印刷所为什么是在地下的?‘地下’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段费时二三分钟的导语,虽然粗疏,却不失为利落明快,掷地有声,准确抓住了课文的精髓,一下子就使学生进入了门槛。
4.讲究巧妙,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导语在内容上要求精炼概括,但并不妨碍它形式的多样性,所以即使是几句话的导语,教师都可以从形式的变化中寻找巧妙有趣的方法,例如设置悬念,增加一个小实验,讲述日常小知识、物理典故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但“巧”应恰到好处,不能为巧而巧,故弄玄虚,否则会冲淡课堂气氛,影响效果,弄巧成拙。
例如,有个老师教授《养花》,在导入新课时,他让学生谈谈自己养花的经历。学生们都很积极主动,表达自己养花的见解,有的同学说我养花是为了美化环境;有的同学说我养的花有药用价值,比如说芦荟可以消炎,可以解除便溺;有的说我养的花能净化空气;还有的说在养花过程中我经历了酸甜苦辣,正如老舍先生说的养花可以得到很多知识,有喜有忧,有笑有累,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位老师很巧妙地把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日常的生活积累知识连接起来,就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一堂好课,能给学生美的熏陶,是艺术的展现、情感的交流,而好的导语是美妙音乐的前奏,是教学中艺术创造的一个原动力,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纽带,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忽略导语的设计与运用。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上、中、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导语 教学 作用 设计
[作者简介]苏佩军,男,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潘丽霞,女,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硕士。(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43-01
导语,又叫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指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设计的用来导入新课,起到启发诱导作用的话。它虽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重要教学步骤。精练、新颖、奇特的导语,可以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课堂情景,主动充当学习角色。探究起来,一堂好课,不能不说是由妙语生花的导语引出来的。
一、导语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把整个教学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的话,那么导语就是连接每个阶段、每堂课的中间环节,它起着衔接、过渡或转换新旧知识的作用。它“承上”就是把每堂课纳入整个教学内容的系列和教学行为系统,把这堂课看做已知学过的内容的自然延伸和已经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自然发展,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导入新课;“启下”就是把学生导入新的内容、新的行为训练中,给学生的认识过程增加新的刺激、新的兴奋点。“承上启下”很自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突出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这就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2.诱发兴趣的作用。导语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导语要打破学生对教材的陌生感,采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见闻,缩小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和信心;其次,导语要为学生的思维导航,有目的地设计疑问、悬念,提供暗示和思考的方向,使之思维处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
3.创设课堂情景的作用。课堂情景主要指课堂教学的气氛、基调,是由老师、学生双方情绪、心理状态决定的。导语往往是以饱含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为课堂定下基调,创设气氛,而这种基调的确定又是与教材的具体内容相一致的。一堂课的导语究竟采取哪种基调、哪种感情色彩,从而创造什么样的课堂气氛,因文而异。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文章,像《一定要争气》;在悲痛、沉郁的气氛中,学习缅怀烈士、继承遗志的文章,像《一月的哀思》;在高昂、向上的气氛中学习富于战斗精神的文章,像《董存瑞》等。
导语为课堂创设了与具体篇章情调相一致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学生的情感高涨起来,表现为精神饱满、思维活跃,一堂课便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所创设的良好气氛中开始了。
4.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教学中各种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教师的讲授,更应激发学生的思考,才能使学生有所得。那么怎样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呢?应该说,思因疑而起,有疑才有思,所以设疑导语就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有个教师在讲《第一场雪》时设计了这样一则导语:“说它是花无人栽,六朵花瓣空中开,北风送它下地来,漫山遍野一片白。”同学们停顿片刻,便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齐声说出谜底“雪花”。显然,这则导语是以谜语的形式设计的。它根据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以及遇事爱刨根问底的特点,巧妙地设计思考点,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提示谜底的过程除教师的指导外,更多的是依赖学生自己的思考。
上海市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同志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努力寻找导入新课的方法,并在导语的设计中,在“精”“新”“奇”上下功夫,为课堂教学准确地定音、定调,在和谐的氛围中,拉开教学的帷幕,将知识的绚丽多姿展示给学生。
二、导语的设计
既然导语在教学中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导语呢?设计好一节课的导语,教师必须做好几个准备工作:一是多看书、报、影视作品,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这样设计导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语要切合学生实际。因为每节课的内容、重点不同,导语的设计也就不一样,所以导语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只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一定会有所收获。
1.要精练,直接切入教学主题。尽管导语非常重要,但它只是引导语,并非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切中要点,语言要精练概括,不能繁琐冗长,那些复习旧知识时间过长、联系实际随意发挥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例如,有个教师在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段开头语:中国是东方之珠,它地大物博,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世界闻名、波涛汹涌的黄河引人注目,而在我们南方广西,却有一个山水甲天下的地方,它就是我们广西的桂林。这段导语采用直接导入的形式,不但激起了学生的情感,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
2.设疑布障,体现导语的启发性。不管是设疑布障,还是设置情境,导语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要根据教学目的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要留有思考余地,能引起深思,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深浅适中,既不能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不能不言自明、索然无味。例如,教师在讲《石钟山记》时可以这样导入:“一座山,却以石钟来命名,其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奥妙呢?对这个问题,不仅我们,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苏轼也产生过同样的疑问,下面我们学习他的《石钟山记》,看看他是怎样帮我们解开这个谜的!”寥寥数语,引起悬念,产生问题,为学习文章设置了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带到课文中来。
3.注意准确,体现导语的严密性。导语设计贵在短小精悍,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导语从语言到形式都应力求做到恰当、准确,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往往会偏离主题。有个老师在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这个标题较长,它包含了几个词?(由学生边想边答)印刷所总是建在地面上的,这个印刷所为什么是在地下的?‘地下’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段费时二三分钟的导语,虽然粗疏,却不失为利落明快,掷地有声,准确抓住了课文的精髓,一下子就使学生进入了门槛。
4.讲究巧妙,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导语在内容上要求精炼概括,但并不妨碍它形式的多样性,所以即使是几句话的导语,教师都可以从形式的变化中寻找巧妙有趣的方法,例如设置悬念,增加一个小实验,讲述日常小知识、物理典故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但“巧”应恰到好处,不能为巧而巧,故弄玄虚,否则会冲淡课堂气氛,影响效果,弄巧成拙。
例如,有个老师教授《养花》,在导入新课时,他让学生谈谈自己养花的经历。学生们都很积极主动,表达自己养花的见解,有的同学说我养花是为了美化环境;有的同学说我养的花有药用价值,比如说芦荟可以消炎,可以解除便溺;有的说我养的花能净化空气;还有的说在养花过程中我经历了酸甜苦辣,正如老舍先生说的养花可以得到很多知识,有喜有忧,有笑有累,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位老师很巧妙地把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日常的生活积累知识连接起来,就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一堂好课,能给学生美的熏陶,是艺术的展现、情感的交流,而好的导语是美妙音乐的前奏,是教学中艺术创造的一个原动力,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纽带,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忽略导语的设计与运用。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上、中、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