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应试教学”中的“素质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c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似乎已铁定成了一对“亲密敌人”。说它们是敌人,是因为许多人总认为,只要有“应试教育”就无法实现“素质教育”,而一提“素质教育”就得马上把“应试教育”踢开,永远别让它回来。说它们亲密,是因为人们一谈“应试教育”就必然提及“素质教育”,而一谈“素质教育”又绕不开“应试教育”,二者亲密得如同连体婴儿,相互都不愿连着,却暂时还分不开,可又必须得分开,分开了,又依然是同母手足,对立中有着统一。目前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似乎更像这种关系。
  其实,它们本来就应该是手足关系,独立的个体中有着相同的血脉,只是,人们已习惯性地认定了它们的对立,尖锐的对立。
  “应试教育”是个整体概念,体现在某一具体学科中的“应试教育”就应该叫“应试教学”吧。在这种教学里不仅仅只有“应试”,也还有“素质”,语文学科的“应试教学”中就有许多“素质培养”的契机。
  
  一、什么是高中语文“应试教学”
  
  “应试”就是应对考试,为了应对考试而进行的教学就是“应试教学”。语文有考试,因此,语文也有“应试教学”。高中语文“应试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某年某月某日某天才出现的那张“高考语文试卷”。高考真像武林大会,各路高手云集,考生就像比武者,要想突出重围,笑傲江湖,就得宝剑磨砺,梅花苦寒(顺便说一句,一个人要是有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不正是具备了一种优秀的素质吗?这正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素质”)。而高考语文试卷就像一位让人既恨又怕,想躲不能的武林裁判,端坐于斯,面无表情,高深莫测,武功盖世,无论你是王公贵胄还是寒门子弟,只要你有本事过了他的关,你就是英雄。而高中语文老师好似那“语文派”的掌门人,带领着本门派的徒儿,苦练三年,酸甜苦辣尝够,就是为了比武那天过关斩将,成为英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能在“高考”这场“大战”中“不殆”,高中三年,师生们要演练大大小小几十场小战。而作为“彼”的高考语文试卷,就是师生要好好研究的对象,平时的各种考试题型也基本是按高考的题型来出。
  每一年的高考语文题型不会绝对一致,但大体模式是一样的:I卷客观题,Ⅱ卷主观题。I卷第一大题一般是对语音、字词、成语、病句、标点符号等基本知识的考查,第二大题一般是对科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第三大题一般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考查。Ⅱ卷第一大题(即整张卷子的第四大题)一般是对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及名句默写、文学常识的考查,第二大题(即整张卷子的第五大题)一般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第三大题(即整张卷子的第六大题)一般是对语言表达技能的考查,第四大题(即整张卷子的第七大题)一般是对作文能力的考查。语文“应试教学”主要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针对这些题型来教,这种教学的标准往往不是“课程标准”而是“试卷题型”(其实,“应试”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学了的东西总应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检验才能最终巩固)。
  
  二、“应试教学”如何体现“素质培养”
  
  比如为了让学生做好I卷第一大题中的各个小题,教师会让学生加强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让他们改正错字、病句,运用正确的成语和恰当的熟语。这些看似纯粹的“应试教学”,实际上有着很好的“素质培养”契机,这个素质就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这是一种实在而必需的素质,一个连祖国语言文字都不热爱的学生即使考再多的分数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而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用好祖国语言文字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师能够也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这方面素质的责任,肩负这个责任其实不难,在“应试教学”中就有。这样的“素质培养”比整天空吼要搞“素质教育”实际得多,也容易实现。
  又比如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肯定也会为了“应试”而教,这没什么。但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把一篇篇文言文讲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即使最终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点拨和感染已“随风潜入夜”,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和领悟已“润物细无声”,古文修养(这应该是一种素质吧)就这样在应试教学的一点一滴中形成了。
  再比如作文教学,教师还得为了“应试”而教,可这样的“应试教学”还是有“素质培养”的可能,因为从理论上讲,没有哪个教师会疯狂到完全为了考试得高分而教学生不要写“真善美”而全部编造“假恶丑”(现实中,真有这样的语文教师为“分”疯狂,可这样的老师已不是真正的老师,不属于此文讨论范畴。况且,这只能说明教师没素质,而不能说明“应试教学”中没“素质”)。事实上,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都要求他们多感受发现“真善美”(即使是为了得分,那总比教学生编造“假恶丑”好,“应试”成为追求“真善美”的鞭策有什么不好?只是,不能走极端为了“应试”而编造“假恶丑”),那么,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素质教育。
  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不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文学素质等),而且这一块教学很难说是“应试教学”。因为多数教师都体会到一点: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太难把握,这样反而没有了应试的框框(在这道题上想找个框框都找不到,因为每一次考试出的现代文都不一样,问的问题也完全不一样,有些题就连作者本人都答不出来)。这是语文“应试教学”中最不具“应试”性质的一块,也是许多教师叫苦最难教的一块,因为没有明确的分数来量化,也不像理科或者语文其他知识(如写字默写名句等)那样可以现学现用。但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才应该在教学整体“应试”的环境下好好守住这块最好的“素质培养阵地”,不要怕有了“素质”就没了“分数”,要相信,一个有良好文学素质的学生去做一张语文卷子,是应该能够得到高分的。
  
  三、“应试教学”不能走极端
  
  上面的分析似乎太理想化,照这样做下去,似乎困扰语文教育多年的“应试”和“素质”的矛盾就该解决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马上就握手言欢、其乐融融了。其实,一切没有那么容易,但也没那么艰难,只是教师要把握好二者的度,平衡和谐最好。如果教师在“应试教学”中走了极端,那么非但“素质培养”体现不出来,恐怕连学生已有的一点素质都要被打掉。
  比如,如果教师只是为了学生考字、词、句时多挣点分,整天只让学生认错字、析错字、改错字,认病句、析病句、改病句,那么学生不仅不会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反而越考越烦,越烦越怕,越怕越躲,最后连能写对的字词都写错了,能说对的话全都有病了。
  又比如,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得到名句默写的那几分而天天逼着他们狂背“名句集锦”,而对真正的文学名篇、名家名著却不让他们去看,那么学生可能在心中已经萌芽的对文学的一点爱好就被掐掉了。
  其实,“应试”不可避免也并非一无是处,学生为了夺取高考的胜利,必须寒窗苦读,这需要耐力、意志力、定力。在学习和考试的磨炼中,他们逐渐懂得自信、自立、自强。在考试时,他们“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临难不退,临易不骄,这些因“应试”而培养出来的良好道德品质乃至心理素质,是他们终身受用的“素质”!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应试教学”中必然有“素质培养”,语文教师应该也能够协调二者的关系,统一二者的作用,在“应试教学”中培养出学生良好的“素质”。
其他文献
如果不只是看到语文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不只是看到个别与表面的对语文的热衷或执着,那么,我们不得不说,语文正受到现实社会环境因素的巨大冲击,其地位与功用正日趋下降和减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而使语文教育的效果无法得以真正提升,任务无法得以真正完成。社会上对语文教育的很多指责,诸如少慢差费、误尽苍生等言论,都不是空穴来风。下面对现代社会外部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作几点分析。    
普华永道日前发布的《中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2017年第二季度投资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清洁能源及技术行业投资增势明显,
目的 观察双黄连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应用双黄连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应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
中学教育不只是“传道授业”,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同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关系究竟如何呢?下面从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五种品质来作一些分析,看看阅读和写作同这些品质形成之间有什么联系。  创新性思维的五种品质是,独立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和综合性,任一种品质都与语言信息密切相关。  先看独立性。思维之所以富有创新性,就是由于它不重复前人、众人的陈说旧见。古今中外,一切在人类思想史上
诗意的语文课堂来自语文教师的诗意。语文教师的诗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状态,更是一种生活的境界。这种生活境界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那就是读书、思考、写作。这三个因素对教
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将风电场、升压站、设备机房等设备的实时视频数据通过网络集中到控制中心,可极大方便地为风电场的系统运行和设备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风电场数据采集与监视
期刊
8月24日,龙源电力集团公布2017年上半年成绩单。截至2017年6月30日,该公司控股装机容量为1954.2万千瓦,其中风电控股装机容量1741.7万千瓦,其他可再生能源控股装机容量25万千瓦。累
针对工程建设特别是招投标活动中的资格预审、评标、中标等环节可能引发的腐败问题,建设部要以修订《建筑法》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工程招投标制度。领导干部插手和干预国有投资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课程改革之下的语文教学,是开放型的,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甚高。要做一名新课程改革下的优秀语文教师是不容易的。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肤浅的“十二精”之说,供同行参考并恳请斧正。  一、知识要“精深”  精深的知识是语文教师开展好工作的最重要的资本。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应是学者型的,学者是知识的象征。知识从何而来,从学习而来。要做学习型教师,就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问渠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