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各项语文学习能力,让他们的能力均衡发展。所以,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还设置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在上选修课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呢?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
一、利用故事导入新课,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古诗词大都是名家所作,背后往往都有引人人胜、趣味性极强的故事。对此,在上选修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用故事寓教于乐,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解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新课:据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三夜未合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当时,赵明诚在外地做官,李清照将写好的词寄给了丈夫赵明诚,赵明诚收到信后对词作赞赏不已,自愧自己写词的水平不及妻子,心中萌发出想要超越妻子的念头。于是,他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词作,并将妻子的这首词夹在其中,请他的朋友陆德夫观看并评论。陆德夫细加品味后点评道:“只三句绝佳。”这三句正是李清照写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对作品更加感兴趣了。有的学生还细细点评了这三句好在哪里。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可以说,“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将“人”与“黄花”作比,别出心裁。“帘卷西风”一句渲染了凄清、萧瑟的环境气氛,使人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瑟瑟西风把帘子掀了起来,使人感到一阵寒意……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
文学作品往往来自于生活,是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外化的结果。所以,在上选修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将诗词和生活联系起来,走进作品,走进生活,进而引导他们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在讲解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時,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家乡的田里有绿油油的稻秧,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小溪潺潺,清波荡漾。如今,青青的田野消失了,高楼林立,再也听不见鸟儿啼鸣,看不到清溪流淌。这样的对比真是令人心痛!”姜夔是南宋时期的词人,他在词作中描绘的是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金兵南侵后残败荒凉的现实。我们无法再现当时的繁华扬州和残败楼宇,只能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在今昔对比中体会词人的悲伤之情。昔日的扬州城那么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必定也会为今日扬州城的衰败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当时写出了有名的“豆蔻”词,可是,如果让他看到如今扬州凋残破败的景象,他必不能表达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静无声。可是,谁又会有闲情去欣赏它们的美呢?词人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愁情难遣”和“深情难赋”。对今昔变化的感叹,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教师适时地联系生活实际,就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剖析教材,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让选修课受到学生的喜爱。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
一、利用故事导入新课,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古诗词大都是名家所作,背后往往都有引人人胜、趣味性极强的故事。对此,在上选修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用故事寓教于乐,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解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新课:据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三夜未合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当时,赵明诚在外地做官,李清照将写好的词寄给了丈夫赵明诚,赵明诚收到信后对词作赞赏不已,自愧自己写词的水平不及妻子,心中萌发出想要超越妻子的念头。于是,他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词作,并将妻子的这首词夹在其中,请他的朋友陆德夫观看并评论。陆德夫细加品味后点评道:“只三句绝佳。”这三句正是李清照写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对作品更加感兴趣了。有的学生还细细点评了这三句好在哪里。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可以说,“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将“人”与“黄花”作比,别出心裁。“帘卷西风”一句渲染了凄清、萧瑟的环境气氛,使人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瑟瑟西风把帘子掀了起来,使人感到一阵寒意……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
文学作品往往来自于生活,是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外化的结果。所以,在上选修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将诗词和生活联系起来,走进作品,走进生活,进而引导他们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在讲解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時,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家乡的田里有绿油油的稻秧,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小溪潺潺,清波荡漾。如今,青青的田野消失了,高楼林立,再也听不见鸟儿啼鸣,看不到清溪流淌。这样的对比真是令人心痛!”姜夔是南宋时期的词人,他在词作中描绘的是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金兵南侵后残败荒凉的现实。我们无法再现当时的繁华扬州和残败楼宇,只能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在今昔对比中体会词人的悲伤之情。昔日的扬州城那么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必定也会为今日扬州城的衰败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当时写出了有名的“豆蔻”词,可是,如果让他看到如今扬州凋残破败的景象,他必不能表达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静无声。可是,谁又会有闲情去欣赏它们的美呢?词人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愁情难遣”和“深情难赋”。对今昔变化的感叹,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教师适时地联系生活实际,就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剖析教材,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让选修课受到学生的喜爱。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