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为窗外的世界是五彩斑斓,变化万千的。查阅字典里的词语,大千世界、灯红酒绿、斑驳陆离、滚滚红尘等等,仿佛世界就应该也一定是这个样子。可是当我第一次来到也门才发现,原来世界也可以单调到只容得下两种颜色的地步。走在首都萨那古老的街道上,看着白袍佩尖刀的男子从身边逍遥而过,看远处雕花的窗户后隐隐闪现的黑衣女子的背影,我仿佛回到了一千零一夜的梦境里,一个黑与白的世界,一个只属于驼铃、大漠、骑士的世界。
男人的裙子
再也找不到像阿拉伯这样一个酷爱白色的民族了。墙壁、街道、清真寺、宣礼塔,一切东西只要沾染上白色都是可爱的。尤其要提到的是男子的长袍,在也门,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男穿裙女穿裤。而男式的裙子多以白色为主。北方人喜欢穿一种带有小立领的长袍,衣服一直拖到脚边,这种长袍叫做“扫伯”;而南方人则偏爱一种称为“麻啊瓦兹”的短裙,实际上就是一块白布,从腰间一裹,再披上一条围巾。不管是“扫伯”还是“麻啊瓦兹”,也门的男人们都要在腰间围上一条宽腰带,再配上一把银质或金质的腰刀。如今,这种装束已经成为也门的象征,电视录像、屏幕广告等等,只要是介绍也门的节目,一定会出现一个着传统服饰的男子。
当然,在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正式场合,也门男子是不着裙装的,他们同样要穿西装,打领带,只是在工作之余,仍然会准备那么一条白裙,脱下西装,换上白裙,休闲放松一下。但在婚庆、晚会,尤其是每周的主麻日聚礼还有平日家居时,长袍是必不可少的装束。尤其是主麻日,男子们都要到清真寺做礼拜,你会看到街上到处是三三俩俩的男子,身着干净的白袍,手牵手有说有笑的向清真寺走去。
女人的黑袍
提起阿拉伯世界,总能让我们想起神秘这个字眼。因为它的一切都是半隐半现,未曾让我们真正的了解过。它的土地是在大漠和海洋的包围中沉睡的,它的文化在先知和启示录(古兰经)的笼罩下行走,甚至连女人的美丽都要掩藏在一袭黑纱中。要说阿拉伯女人面纱的来历,不得不提到被阿拉伯人奉为天书的古兰经。书里讲到,女子的头发是禁戒,是不能轻易露出来的。因此,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黑色“沙丽”(头巾)遮住头发。但在也门,由于是最为保守的国家之一,这里的女子出门,不仅要戴上遮掩头发的“沙丽”,还要戴上一种叫做“布尔格”的面纱,从前额一直垂到胸口,两条细带系在脑后,只露出双眼。在萨那老城区,我甚至见过全部蒙面的女子,连双眼都用黑纱遮住,像幽灵一样从我身边一闪而过。
除了头上的“沙丽”和“布尔格”,阿拉伯女人身上的服饰就是黑袍了。在也门,这种黑袍叫做“芭丽桃”,把人从领口到脚踝都遮得严严实实的。因为在阿拉伯人(尤其是也门、沙特等保守国家)看来,女子是弱者,她需要保护。同时她又是属于丈夫的私有产物,身体是不能让外人看到的。因此,便出现了“芭丽桃”这种类似雨罩的东西。在机关、学校、甚至娱乐场所,也门的女子就是穿着这种黑袍和男子共事的。
初来乍到时,我对这身黑纱很是反感,尤其是看到留学生上课时也要身着“芭丽桃”的规定,更是愤愤不平。曾经有几次我试着脱下它走出萨那大学的校门,可是却发现四周的行人对我纷纷侧目而视,运气不好的话还会遇到街头少年的围观。从他们仰着脸盯着我看的好奇的目光中,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外星人。在几次尝试受挫后,我的锐气也大大减半,只好入乡随俗,穿起了黑色的“芭丽桃”。
黑白颠倒
我从五彩缤纷的北京一下子来到这个只有黑与白的世界,视力所及未免过于单调。同时,由于男子的白袍过于臃肿和张扬,女子的黑纱和黑袍过于严实和神秘,身为女性,我又禁不住为这个世界对女子的不公而感叹。
然而,当我穿上“芭丽桃”逐渐走进这个黑与白的世界后,却发现这里又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
都说阿拉伯的黑纱和黑袍遮住了女子的所有魅力,可是在黑纱和黑袍下面,掩藏的却是另一种艳丽风情。刚到萨那大学不久,我应邀参加了一次医学院组织的晚会。去之前,我特意在宿舍里换上了一件从国内带来的长可及脚的连衣裙,外面又照例罩上了被我称之为校服的“芭丽桃”。然而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一踏进晚会大厅,迎面而来的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所有的阿拉伯女生都穿着一件袒胸露肩的晚礼服,红、蓝、黄、绿,珠光宝气,几乎看不见黑色的影子。她们的脸上还都化着浓妆,蓝色的眼线把本就很深邃的眼睛勾勒得分外迷人,充满了浓郁的海湾风情。当我走近她们时,发现有些女孩子的手臂上还画上了一种类似文身的黑色腾文,从小手指一直延伸到大臂和肩头。跟我同宿舍的女生伊曼走过来,一边帮我脱下“芭丽桃”,一边告诉我,这种文身是也门当地特有的装扮,叫做“那咯什”,是心灵手巧的女孩子,自己拿染料和画笔一笔一划的画上去的,一个手臂至少也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呢!
同国内的商场一样,在也门最繁华的街道上,最大的店铺往往是专卖女子用品的地方。与国内不一样地方的是,这里的女子店铺主要卖化妆品和内衣。化妆品几乎集中了世界各地的品牌,从中国的玉兰油到日本的雅诗兰黛粉饼,从法国的碧欧泉到韩国的DODO彩妆,真可以说应有尽有。最让人眩目的地方是内衣专柜,所展示的各种款式琳琅满目,样式之新颖大胆,做工之精细考究,颜色之鲜艳靓丽,连我这个留学生都瞠目结舌。
白天的街市上行人少得可怜,可到了晚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喧嚣繁华的夜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挂满了所有的楼房,每一扇窗棂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把白日的单调和沉寂一扫而光。前往集市的路上,需要乘坐拥挤的小巴,可是女子绝不会担心没有座位,因为上车时人们都自觉地闪开一条通道,遵循着“女士优先”的规则。我有几次乘车时,车里站满了人,但我一上车,立刻就有陌生的男子主动起身为我让座。如果车里比较拥挤,男子则下车改乘另一辆。一开始我以为是也门人对我这个“老外”的尊重和友好,后来才发现所有的女子都享有这种待遇。这一点真让我大惑不解,因为阿拉伯国家是许多外国人公认的“男尊女卑”的社会,至今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一夫多妻制,在偏远的山村有的男子甚至可以娶到四个老婆。在北京二外读书时,老师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对我们调侃,“到了阿拉伯国家才知道做一个男人是多么骄傲!”并且说,阿拉伯男子的白裙是幸福的象征,阿拉伯女子的黑袍是不幸的标志。可是眼前的情景又让我如何解释呢?看来幸福与不幸,实在不是一件外衣所能够决定的。
男人的裙子
再也找不到像阿拉伯这样一个酷爱白色的民族了。墙壁、街道、清真寺、宣礼塔,一切东西只要沾染上白色都是可爱的。尤其要提到的是男子的长袍,在也门,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男穿裙女穿裤。而男式的裙子多以白色为主。北方人喜欢穿一种带有小立领的长袍,衣服一直拖到脚边,这种长袍叫做“扫伯”;而南方人则偏爱一种称为“麻啊瓦兹”的短裙,实际上就是一块白布,从腰间一裹,再披上一条围巾。不管是“扫伯”还是“麻啊瓦兹”,也门的男人们都要在腰间围上一条宽腰带,再配上一把银质或金质的腰刀。如今,这种装束已经成为也门的象征,电视录像、屏幕广告等等,只要是介绍也门的节目,一定会出现一个着传统服饰的男子。
当然,在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正式场合,也门男子是不着裙装的,他们同样要穿西装,打领带,只是在工作之余,仍然会准备那么一条白裙,脱下西装,换上白裙,休闲放松一下。但在婚庆、晚会,尤其是每周的主麻日聚礼还有平日家居时,长袍是必不可少的装束。尤其是主麻日,男子们都要到清真寺做礼拜,你会看到街上到处是三三俩俩的男子,身着干净的白袍,手牵手有说有笑的向清真寺走去。
女人的黑袍
提起阿拉伯世界,总能让我们想起神秘这个字眼。因为它的一切都是半隐半现,未曾让我们真正的了解过。它的土地是在大漠和海洋的包围中沉睡的,它的文化在先知和启示录(古兰经)的笼罩下行走,甚至连女人的美丽都要掩藏在一袭黑纱中。要说阿拉伯女人面纱的来历,不得不提到被阿拉伯人奉为天书的古兰经。书里讲到,女子的头发是禁戒,是不能轻易露出来的。因此,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黑色“沙丽”(头巾)遮住头发。但在也门,由于是最为保守的国家之一,这里的女子出门,不仅要戴上遮掩头发的“沙丽”,还要戴上一种叫做“布尔格”的面纱,从前额一直垂到胸口,两条细带系在脑后,只露出双眼。在萨那老城区,我甚至见过全部蒙面的女子,连双眼都用黑纱遮住,像幽灵一样从我身边一闪而过。
除了头上的“沙丽”和“布尔格”,阿拉伯女人身上的服饰就是黑袍了。在也门,这种黑袍叫做“芭丽桃”,把人从领口到脚踝都遮得严严实实的。因为在阿拉伯人(尤其是也门、沙特等保守国家)看来,女子是弱者,她需要保护。同时她又是属于丈夫的私有产物,身体是不能让外人看到的。因此,便出现了“芭丽桃”这种类似雨罩的东西。在机关、学校、甚至娱乐场所,也门的女子就是穿着这种黑袍和男子共事的。
初来乍到时,我对这身黑纱很是反感,尤其是看到留学生上课时也要身着“芭丽桃”的规定,更是愤愤不平。曾经有几次我试着脱下它走出萨那大学的校门,可是却发现四周的行人对我纷纷侧目而视,运气不好的话还会遇到街头少年的围观。从他们仰着脸盯着我看的好奇的目光中,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外星人。在几次尝试受挫后,我的锐气也大大减半,只好入乡随俗,穿起了黑色的“芭丽桃”。
黑白颠倒
我从五彩缤纷的北京一下子来到这个只有黑与白的世界,视力所及未免过于单调。同时,由于男子的白袍过于臃肿和张扬,女子的黑纱和黑袍过于严实和神秘,身为女性,我又禁不住为这个世界对女子的不公而感叹。
然而,当我穿上“芭丽桃”逐渐走进这个黑与白的世界后,却发现这里又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
都说阿拉伯的黑纱和黑袍遮住了女子的所有魅力,可是在黑纱和黑袍下面,掩藏的却是另一种艳丽风情。刚到萨那大学不久,我应邀参加了一次医学院组织的晚会。去之前,我特意在宿舍里换上了一件从国内带来的长可及脚的连衣裙,外面又照例罩上了被我称之为校服的“芭丽桃”。然而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一踏进晚会大厅,迎面而来的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所有的阿拉伯女生都穿着一件袒胸露肩的晚礼服,红、蓝、黄、绿,珠光宝气,几乎看不见黑色的影子。她们的脸上还都化着浓妆,蓝色的眼线把本就很深邃的眼睛勾勒得分外迷人,充满了浓郁的海湾风情。当我走近她们时,发现有些女孩子的手臂上还画上了一种类似文身的黑色腾文,从小手指一直延伸到大臂和肩头。跟我同宿舍的女生伊曼走过来,一边帮我脱下“芭丽桃”,一边告诉我,这种文身是也门当地特有的装扮,叫做“那咯什”,是心灵手巧的女孩子,自己拿染料和画笔一笔一划的画上去的,一个手臂至少也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呢!
同国内的商场一样,在也门最繁华的街道上,最大的店铺往往是专卖女子用品的地方。与国内不一样地方的是,这里的女子店铺主要卖化妆品和内衣。化妆品几乎集中了世界各地的品牌,从中国的玉兰油到日本的雅诗兰黛粉饼,从法国的碧欧泉到韩国的DODO彩妆,真可以说应有尽有。最让人眩目的地方是内衣专柜,所展示的各种款式琳琅满目,样式之新颖大胆,做工之精细考究,颜色之鲜艳靓丽,连我这个留学生都瞠目结舌。
白天的街市上行人少得可怜,可到了晚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喧嚣繁华的夜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挂满了所有的楼房,每一扇窗棂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把白日的单调和沉寂一扫而光。前往集市的路上,需要乘坐拥挤的小巴,可是女子绝不会担心没有座位,因为上车时人们都自觉地闪开一条通道,遵循着“女士优先”的规则。我有几次乘车时,车里站满了人,但我一上车,立刻就有陌生的男子主动起身为我让座。如果车里比较拥挤,男子则下车改乘另一辆。一开始我以为是也门人对我这个“老外”的尊重和友好,后来才发现所有的女子都享有这种待遇。这一点真让我大惑不解,因为阿拉伯国家是许多外国人公认的“男尊女卑”的社会,至今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一夫多妻制,在偏远的山村有的男子甚至可以娶到四个老婆。在北京二外读书时,老师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对我们调侃,“到了阿拉伯国家才知道做一个男人是多么骄傲!”并且说,阿拉伯男子的白裙是幸福的象征,阿拉伯女子的黑袍是不幸的标志。可是眼前的情景又让我如何解释呢?看来幸福与不幸,实在不是一件外衣所能够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