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说“不”的艺术

来源 :上海采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伯启功先生,字元白。天性温和而宽厚,对朋友、学生都是以鼓励、称赞为主;对于他人的一些书法索求,几乎是有求必应,甚至有时不但答应,还为求字者找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理由。
  
   我二十岁那年,启大妈过世了。先生家务不熟,常把炉子弄灭。一般我是从北屋五婶儿的炉子里夹出一块燃烧比较充分的蜂窝煤,放在先生的炉子里,然后上面压上一块生蜂窝煤,过上一阵子,炉火就颇为兴旺了。那天太早,不忍打搅五婶儿一家,我就用先生写后随手丢掉的练字纸引着木柴,再用木柴烧着蜂窝煤。这样的事我干过不止一次,烧掉的字纸如果放到现在,里面应该还能挑出珍贵的书法作品。我到现在写字仍不好看,肯定是书法之神的惩罚。
   我正蹲在院子里忙活着,在中华书局工作的刘宗汉大哥推开大门走进来,看见我,就先不进屋,蹲下来帮我用扇子扇火,另一只手捂着腰,看似很不舒服。41年以后,我在北京与刘大哥重逢,他还记得我,也记得我们那次密切合作。
   他来是求先生给写一幅字,还特意说“麻烦您给落个什么什么款儿”。先生问这是给谁的呢?刘大哥说是个正骨科的中医。大哥前几天闪了腰,相当严重,一度趴在床上动弹不得。去看西医,说是很难医治。找了那位正骨的中医,推拿几次后居然好得差不多了。大哥想感谢人家,知道他仰慕先生的书法,所以有此一求。先生说:“正骨推拿的医生,常在江湖上行走,多是重义气的人,应该好好儿给人家写一幅。”说完招呼我把纸扶稳了,他一面慢慢研墨一面沉吟构思,然后挥洒而就。时至今日,我已经忘了那幅书法作品的内容和体式,却牢牢地记住了先生答应为一位陌生人写字的理由。好人,谁都能碰上几个。為您帮忙、还替您想出最佳理由的人,我们能有幸亲身遇到的,世上能有几人?
  
   即便是这么难得的好人,一天也不会有25个小时,总有力不从心,不能面面俱到的时候。况且,学者读书多了,不可能处处与他人意见相同。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确实不能苟同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因不得已而说“不”。遇到这种情况,特别是因见解不同而不得不提出异议的情况,启功先生的应对办法也很有意思。
   坊间流传较广的一个例子,是先生在杭州讲述西泠印社的传统。身旁有一位好心人,以为先生念了白字,就小声纠正说“西冷”。据说先生的回答是“你冷我不冷”。这是先生用幽默说“不”的段子。我听了半信半疑,就向怀哥(启功先生无后,怀哥是章景怀,启功先生的内侄,照顾启先生生活近三十年)求证。怀哥说有这么回事。我就问:“虽有此事,话可不是这么说的吧?”怀哥笑了,说:“还是你细心。当时说的是‘您冷,我不冷’。”我十四岁入先生门,先生常常用“您”字来称呼我这个毛孩子。更有甚者,先生最疼爱的小悦(小悦即王悦,是启功先生的侄外孙女),那时才五岁,画了一只带翅膀兔子。先生就问:“您画的是个什么呀?”小悦说:“飞兔。”先生大笑,说:“兔子本来就跑得快,您还给它加翅膀?人家是画蛇添足,您是画兔添翼!”当然了,先生对我们俩如此称呼,有拿我们开心的意思。总之,先生用幽默来否定对方的意见时,总能不失温良恭俭让的风度。这个士大夫传统,不经意间影响了我,大概也影响了小悦。
   幽默固然是先生说“不”的首选方法,而一个西方传统里叫做“显眼缺失”(conspicuous by absence)的说“不”法,在先生那里也使用得炉火纯青。这个说“不”的方法,人们不容易注意到,值得仔细谈谈。先从先生评论李白的一首绝句谈起:
   千载诗人首谪仙,来从白帝彩云边。江河水挟泥沙下,太白遗章读莫全。
   由此诗可见先生对李白的诗歌才能和诗歌成就有褒有贬。前半称赞他的才能,与传统的“谪仙”说吻合。但是第三句突然一变:李白才思如滔滔之江河,但也难免粗糙——泥沙俱下。所以有了第四句的“遗章读莫全”。这是先生用短诗的形式,用个性化的语言来突出被评论作品的某些特点。“读莫全”是一个很模棱的说法,一种可能的解读是李白遗留下来的诗篇我没有读全;另一种可能是倒装“莫全读”,即不必全读,挑优秀作品来读就可以了。这是“反讽”的一种,即上面提到的“显眼缺失”。这个说法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首先明白地解释过的。他在《罗马编年史》卷三里面描写了贵妇尤妮娅的葬礼队伍中没有其丈夫与兄长的形象出现,而这两个人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他们的画像因缺失而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
   放在中国传统里解释,可以推到更早的春秋笔法,用“正说反义”“微言大义”这类的话来对应,容量更大,虽然不如“显眼缺失”准确,或可差强人意。中国古典小说理论里面的“欲擒故纵”法,也很接近。如果能抛开其微贬之意不论,“此地无银三百两”倒是比较贴切的翻译。换句话说,元白先生其实是用这种委婉的方法来表示对李白部分诗歌的不欣赏。
   先生使用“显眼缺失”法绝非仅此一例。他评论屈原楚辞的绝句也是异曲同工:
   芳兰为席玉为堂,代舞传芭酹国殇。一卷离骚吾未读,九歌微听楚人香。
   这28个字不可能全面评论屈原的全部作品,就只好突出被评论作品的某些特点。此诗的第一、二、四句比较清楚,我不在此评论。运用“显眼缺失”法的是第三句,其字面意思是先生没有读过屈原最主要的著作《离骚》。透过字面意思仔细一想,问题就来了:一个学问淹通的大儒,写一首诗评论楚辞,却专门抽出四分之一的篇幅来告诉读者他没读过《离骚》,这仿佛莫名其妙,也完全没有必要。读者心里大概也明白这不太可能。所以有理由理解成元白先生其实不喜欢《离骚》,于是在这里婉转地说自己不曾读过。
   为什么不喜欢?《离骚》是屈原诗歌乃至整个楚辞这种文学式样之中的代表作,是被古今广大读者都广泛称赞的文学经典。自古以来,对于屈原及其作品,一直存在不同意见,但是像先生这样喜欢屈原《九歌》而不喜欢其最具代表性的《离骚》,反而婉转表达不喜之意的,实在少见。不过刘勰曾综合诸家之说,一方面称赞屈原“奇文郁起”“楚人多才”,另一方面也批评他“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可见前人也批评过屈原,语气直接而严厉。先生的态度似乎和刘勰比较接近。至于不喜《离骚》的原因,他没对我说过。但是他平时的性情、言谈以及诗歌著作却提供了一些线索。   
   线索由回忆引起。我十四五岁跟从元白先生读书之前,并非一点儿基础也没有。哥哥姐姐到山西插队之后,母亲也由河南干校去了湖北十堰市第二汽车制造厂工地,父亲又经常被限制在学校“交代问题”而不能回家。因为怕我没人管束而学坏,父亲进入“牛棚”之前用“急就章”式教学法,给我恶补了国际音标和查阅英文字典的方法,还指导我点了几篇《史记》。他想用大量的功课把我拴在家里不出门,后来我自己生吞活剥,“通读”了英文原版的《傲慢与偏见》——基本什么都没懂,只是查出了所有的单词;同时还懵里懵懂地点了《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和七十个“列传”。《史记》之后又读了《汉书》里面的“传”。一年多的自学,我的英语似乎是原地踏步,远未入门;国文却有进步,能够连猜带蒙地阅读不太深奥的文言文了。跟从启功先生读书后,曾问起过他关于屈原的事情。现在想想,似乎他从来没正面回答过我。不过我清楚地记得他让我反复阅读、思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中有关贾谊的部分,特别是《鵩鸟赋》里面的这一段,他让我默记在心中: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冯(按:《汉书》此处作“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
  
   等我完全背熟了,他才摩挲着我的板寸头说:“你爸告诉我,当初你一听说老舍投湖,马上从旧辅仁大学宿舍步行到师大在北太平庄的新校园去看你爸,生怕他学了老舍。你懂得担心长辈安危,能走那么远不怕累,说明你真情未泯。我告诉你:体之发肤,受之父母。绝不可自伤,更不可自戕——甭管日子看起来有多难。虽然说‘化为异物不足为患’‘真人独与道息’,但这个‘道’应该是生之道,而不是死之道。南朝宋时的裴骃《集解》里引孟康的话,把‘品庶冯生’解释成贪生。贪生是贬义词。而司马贞《索隐》里面把《史记》《汉书》综合起来考虑,把‘冯生’和‘每生’都解释成‘念生’。念生就不含什么贬义了。两相比较,我赞成司马贞。所谓‘品庶’就是平民百姓。平民‘念生’,不过是想得其天年。这怎么能算得上贪心呢?念生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与贪生有天壤之别。你现在还小,一定要念生,不能出去胡闹、惹事。得让你爸回家时看见你,还是‘全须全尾儿’(北京方言,用须、尾俱全的蟋蟀比喻健全的人体)的。明白吗?”
   这段往事给我的启发,是先生深谙老子的肺腑之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所以他作诗说:“老子说大患,患在吾有身。斯言哀且痛,五千奚再论。”既然我们被赋予生命这件事是人生最大悲剧,那么我们怎么办呢?尤其是没有勇气响应叔本华的号召而自杀时,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只有一次,既是“大患”又舍不得丢掉的“身”呢?张中行先生在《顺生论》里提出应该由“率性”而转“顺生”,即顺着求生欲望本身活下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古人语过简……所以易‘率性’为‘顺生’。”我40多岁时也经历过美国人所说的“中年危机”,对生命本身的意义产生疑虑。读了《顺生论》,很是喜欢,还请张中行先生在扉页题了字。元白先生看我高兴的样子,叹了口气,说:“你这浮躁的毛病改掉多年了,怎么现在又冒出来了?张老伯把‘率性’解释成‘随性’,你怎么不考虑对错?‘率’者,‘率领’也,引导也。要把天生的‘性’引导上正路,那才是‘道’呢!‘道’不是随着自己的性子走。我早就让你记住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下面还有半句话,就是‘不逾矩’。率领你的本性走正路,不要妄图超越生活本身的规律,这就是‘不逾矩’”。
  
   先生对别人说“不”,固然委婉溫和,对我则直接批评,不留情面。我现在于事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儿时鲁钝,加上先生骄纵,我以和先生顶嘴为乐,故此先生也以击退我的顶嘴为乐。不仅是他,先父也是,尤其是老二位聚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以挤兑我为乐。以前我有觉得冤屈的时候,现在老二位归了道山,我自己也是人过中年,想起当年的“委屈事”,反而心生悠悠的喜乐感。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CT26结肠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研究   目的:建立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为研究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及转移提供研究基础,同时为抗肿瘤药物研究建立平台。   方
内尔·诺丁斯从当前社会实际出发,结合个人发展经历,注重幸福与教育,提出了以关怀伦理为视角,由幸福的内涵、幸福的来源、幸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三部分构成的幸福教育观,为教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mbination technique of the frequency-domain random demodulation(FRD) and the broadband digital predistorter(DPD). This technique can lin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在不同浓度的BaP处理下,采用CoCl2作为HIF-1α的激动剂,在A549细胞中基于FRET技术研究AhR、HIF-1α与ARNT的相互作用,以期对这两条重要的信号通路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科学家们寻找阻断AhR和HIF-1信号通路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癌症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1)利用分子克隆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目的质粒:从A549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
In IEEE 802.11 networks, many access points(APs) are required to cover a large area due to the limited coverage range of APs, and frequent handoffs may occur wh
关于“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问题,这些年来有过不少讨论,也间或有真知灼见让人亮眼.但是有一个较为普遍的误区还是存在,那就是人们还是容易把它们看作一个独立的概念,
期刊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的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燃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情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学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璀璨的光辉。”   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这些文字时,一定仍能感到心中的震撼,这段话是当时《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给百岁巴金的颁奖词。   我很幸运,有机会无数次地在巴老身旁走动,这么多
期刊
2019年,国内影视市场上爆款不断,交叉引爆话题。多部书写澎湃家国情怀的主旋律电影成为了票房主力。与此同时,小荧屏也不输大银幕,爱国赤心燃情荧屏,且以多样化的表达引发收视热潮。例如:革命历史题材剧作《特赦1959》以其视角独特的题材开掘、丰富深刻的主题立意、构思精巧的故事讲述、质感细腻的影像呈现,创造了骄人的收视率与口碑。该剧的热播也被认为,既高度契合了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也有力
期刊
书法,这个年代久远、以静制动、一笔一划的传统平面艺术,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瞬息万变、信息爆炸的人工智能时代,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繁衍生息、继承前行?以怎样的面目吸引眼球、赢得点赞?以怎样的姿态调整身段、雅俗共赏?或许所有热爱书法艺术、从事相关教学、研究、创作实践工作的人,都会关心和思考这些问题。而作为拥有1600多名会员、由上海书法家组成的专业性群众团体——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办展”则是面向社会提高书
期刊
20世纪70年代,上海徐家汇三角街30号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小录音棚。那天,棚内外灯箱上醒目的“实录”二字红灯闪亮,即刻要录音的铃声大作,所有参加配音录音的演职人员全部停止走动,以免发出噪声,准备为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并修改的大型艺术性纪录片《大庆战歌》作后期配录解说。   可是,配录开始不久,正当大家要屏住呼吸时,有人提出解说词中有个字的读音恐怕还有待商榷和推敲,于是配音工作不得不中断。原来,有人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