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新闻链接:“毒空气”爆表
2013年1月12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发布,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786微克/立方米,天津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50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960微克/立方米。
截至13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
热点名词解释——PM2.5
最近,各媒体都谈到PM2.5这个名词,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在雾霾的影响下,空气中凝结核较多,有利于PM2.5附着在这些污染物上,加剧PM2.5的传播,使空气质量变得更差。
Q:毒空气为什么对婴幼儿伤害特别大?
A:提起“毒空气”,即城市大气变得灰蒙蒙,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细粒子明显多于粗颗粒。近期研究显示,我国大气中的细粒子主要来源于煤的燃烧和汽车尾气。小于5微米的颗粒物多滞留在细支气管和肺泡中。颗粒物越小,进入部位越深。1微米以下的在肺泡内沉积率高,但小于0.4 微米的颗粒物可以较自由地出入肺泡并随呼吸排出体外。
国外研究发现,60%~90%的有害物质存在于小于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中。儿童相对于成人是大气污染的易感人群。婴儿、新生儿尤需防护。从解剖生理方面来说,婴幼儿咳嗽反射差,咳嗽无力,呼吸肌发育不成熟,气管和细支气管相对狭窄,加之炎症的充血、水肿容易发生分泌物积聚,堵塞气道引起肺炎、肺不张,甚至诱发呼吸衰竭。
另一方面,颗粒物本身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又是污染物的载体,还能携带空气中的重金属等物质,所以对婴幼儿呼吸系统、心血管、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都有影响。
Q:毒空气会造成些什么疾病?
A:PM2.5极易沉积在肺泡区,在肺泡内铅的吸收率可达70%。有人形容“沉积的颗粒物像定时炸弹”。
A 呼吸道疾病
PM2.5可以刺激和腐蚀肺泡壁,长期作用可以破坏呼吸道的防御机能,致使:(1)反复感冒;(2)急慢性咳嗽;(3)支气管炎;(4)肺炎;(5)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发生。
B免疫力下降
颗粒物可以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颗粒物污染环境下的小学生免疫功能会受到明显抑制。另一方面,颗粒物还可以增加动物对细菌的敏感性,从而导致肺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例如,长期居住在颗粒物污染严重地区的居民,其呼吸道疾病的患病率和咳嗽、咯痰、气急等症状的发生率增加。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对肺部毒害越大。
C佝偻病
颗粒物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地面紫外线的强度,而紫外线具有杀菌和抗佝偻病的作用。因此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儿童佝偻病的发生率增加,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例如孩子扁桃腺炎)的发病率增加。
D各类皮炎和眼结膜炎
降落在皮肤或眼内的颗粒物,可以引起皮脂腺和汗腺阻塞,导致各种皮炎和眼结膜炎等病的发生。
Q:为什么最近很多孩子都是肠系淋巴结炎呢?伴随呕吐症状。跟最近“毒空气”有关吗?
A:时下正值早春季节,肠系淋巴结炎多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发生,常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伴呕吐,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由于小儿腹痛症状多见,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可以肯定,肠系膜淋巴结炎与病毒感染、细菌及其毒素作用有关,跟最近“毒空气”无关。
Q:还孩子外出老戴口罩似乎也不利于健康,请问戴口罩需要注意些什么?除了戴口罩,还有什么办法不受毒空气的伤害?
A:当空气污染较严重时,主张给孩子戴上阻菌防尘的薄口罩外出,稍微有过滤PM2.5的作用,一般性的阴霾天气可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给孩子戴太厚的口罩反而会妨碍呼吸,不宜使用。
(1)在污染天尽量不让孩子出门。从城市里PM2.5的来源看,汽车尾气是产生这种污染的最主要渠道。
(2)自然通风法。居室和车内每天均应有一段时间开窗通风,最佳时间为中午12时至下午3时,一般要通风20~30分钟。
(3)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来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 (包括粉尘、花粉、异味、甲醛、细菌、过敏原等)。空气净化器最好摆在房屋中间距离墙壁1米以上的位置,也不要放在离人太近的地方。
(4)多种植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有主动吸附作用,特别是绿萝、鱼尾葵、万年青、富贵竹等叶面积比较大的绿色植物,会使室内环境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比绿化前降低60%以上。
注意晚上尽量放在室外,因为植物在夜晚会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5)紫外线照射法。居室内无人时,可在每个房间(15平方米左右)安装一只30瓦的低臭氧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以上,可杀灭室内空气中90%的病原微生物。
(6)食醋消毒法。每10 平方米可用食醋100~150 克,加水两倍,放碗内用文火慢蒸30分钟,煮沸熏蒸时,最好将门窗关闭。每日熏蒸1~2 次,连续熏蒸3日。
(7)艾卷消毒法。可以在关闭门窗后点燃艾卷熏,每25平方米用1个艾卷,半小时后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2013年1月12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发布,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786微克/立方米,天津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50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960微克/立方米。
截至13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
热点名词解释——PM2.5
最近,各媒体都谈到PM2.5这个名词,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在雾霾的影响下,空气中凝结核较多,有利于PM2.5附着在这些污染物上,加剧PM2.5的传播,使空气质量变得更差。
Q:毒空气为什么对婴幼儿伤害特别大?
A:提起“毒空气”,即城市大气变得灰蒙蒙,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细粒子明显多于粗颗粒。近期研究显示,我国大气中的细粒子主要来源于煤的燃烧和汽车尾气。小于5微米的颗粒物多滞留在细支气管和肺泡中。颗粒物越小,进入部位越深。1微米以下的在肺泡内沉积率高,但小于0.4 微米的颗粒物可以较自由地出入肺泡并随呼吸排出体外。
国外研究发现,60%~90%的有害物质存在于小于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中。儿童相对于成人是大气污染的易感人群。婴儿、新生儿尤需防护。从解剖生理方面来说,婴幼儿咳嗽反射差,咳嗽无力,呼吸肌发育不成熟,气管和细支气管相对狭窄,加之炎症的充血、水肿容易发生分泌物积聚,堵塞气道引起肺炎、肺不张,甚至诱发呼吸衰竭。
另一方面,颗粒物本身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又是污染物的载体,还能携带空气中的重金属等物质,所以对婴幼儿呼吸系统、心血管、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都有影响。
Q:毒空气会造成些什么疾病?
A:PM2.5极易沉积在肺泡区,在肺泡内铅的吸收率可达70%。有人形容“沉积的颗粒物像定时炸弹”。
A 呼吸道疾病
PM2.5可以刺激和腐蚀肺泡壁,长期作用可以破坏呼吸道的防御机能,致使:(1)反复感冒;(2)急慢性咳嗽;(3)支气管炎;(4)肺炎;(5)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发生。
B免疫力下降
颗粒物可以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颗粒物污染环境下的小学生免疫功能会受到明显抑制。另一方面,颗粒物还可以增加动物对细菌的敏感性,从而导致肺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例如,长期居住在颗粒物污染严重地区的居民,其呼吸道疾病的患病率和咳嗽、咯痰、气急等症状的发生率增加。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对肺部毒害越大。
C佝偻病
颗粒物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地面紫外线的强度,而紫外线具有杀菌和抗佝偻病的作用。因此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儿童佝偻病的发生率增加,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例如孩子扁桃腺炎)的发病率增加。
D各类皮炎和眼结膜炎
降落在皮肤或眼内的颗粒物,可以引起皮脂腺和汗腺阻塞,导致各种皮炎和眼结膜炎等病的发生。
Q:为什么最近很多孩子都是肠系淋巴结炎呢?伴随呕吐症状。跟最近“毒空气”有关吗?
A:时下正值早春季节,肠系淋巴结炎多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发生,常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伴呕吐,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由于小儿腹痛症状多见,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可以肯定,肠系膜淋巴结炎与病毒感染、细菌及其毒素作用有关,跟最近“毒空气”无关。
Q:还孩子外出老戴口罩似乎也不利于健康,请问戴口罩需要注意些什么?除了戴口罩,还有什么办法不受毒空气的伤害?
A:当空气污染较严重时,主张给孩子戴上阻菌防尘的薄口罩外出,稍微有过滤PM2.5的作用,一般性的阴霾天气可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给孩子戴太厚的口罩反而会妨碍呼吸,不宜使用。
(1)在污染天尽量不让孩子出门。从城市里PM2.5的来源看,汽车尾气是产生这种污染的最主要渠道。
(2)自然通风法。居室和车内每天均应有一段时间开窗通风,最佳时间为中午12时至下午3时,一般要通风20~30分钟。
(3)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来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 (包括粉尘、花粉、异味、甲醛、细菌、过敏原等)。空气净化器最好摆在房屋中间距离墙壁1米以上的位置,也不要放在离人太近的地方。
(4)多种植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有主动吸附作用,特别是绿萝、鱼尾葵、万年青、富贵竹等叶面积比较大的绿色植物,会使室内环境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比绿化前降低60%以上。
注意晚上尽量放在室外,因为植物在夜晚会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5)紫外线照射法。居室内无人时,可在每个房间(15平方米左右)安装一只30瓦的低臭氧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以上,可杀灭室内空气中90%的病原微生物。
(6)食醋消毒法。每10 平方米可用食醋100~150 克,加水两倍,放碗内用文火慢蒸30分钟,煮沸熏蒸时,最好将门窗关闭。每日熏蒸1~2 次,连续熏蒸3日。
(7)艾卷消毒法。可以在关闭门窗后点燃艾卷熏,每25平方米用1个艾卷,半小时后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