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者的自我变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en_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重身份的作家奈保尔本身复杂、偏激而另类,他运用别样的叙事方式展示了殖民地社会的光怪陆离和荒诞。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以《游击队员》这部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镜像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女主人公的畸形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如何促使故事走向惨痛的结局。
  关键词:镜像;他者;自恋
  作者简介:杨婉婷(1992-),女,达斡尔族,新疆克拉玛依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欧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
  拥有多重混合身份的作家维·苏·奈保尔,因向世人清晰而残酷展示历史现实而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本文所涉及的《游击队员》为他的重要作品之一。《游击队员》以加勒比诸国和伦敦为背景,揭示了当时长期的殖民统治导致的思想植入对当时被殖民者造成难以磨平的烙印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变异与分裂。
  一、镜像阶段
  拉康早期的镜像理论是他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他认为:“镜像阶段是自己第一次将自己称为‘我’的阶段,是指还不会说话、无力控制其运动的,完全是由本源的欲望的无秩序状态所支配的婴儿面对着这镜子,将映在镜中的自己成熟的整体形象理解为自己本身的阶段。”[1]人在起初以获得基本的神经系统的整合的形式诞生,此后在以自身作为媒介,在镜像中就发现了自身所具有的完整性、外貌形态等这类整体形象。通过外部景象与主体本身的认同,先于自身的成熟与之体验本源性完成合一,其形象象征着长久不变的永恒性精神,带来了暂时的整合与安定。但即便如此,镜像仍是与自身刻有差异的外来的他人形象。“幼儿要想从自身与世界的不协调中摆脱出来,从被肢解的自己的恐怖中逃出来,开辟出内在的永恒性,就必须与外在的他人想联系。如果失去这一支持就无法完成这一目的。”[2]这种镜像阶段对主体的塑造贯穿于人生的始终,特别是亲密关系,影响恋爱对象的抉择。
  主体要想真正成为自身,必须依靠他者介入与外部的镜像认同的这样一种过程,他们在形象中捕捉回应他们欲望的东西,并在形象中察觉自身,主体认同他者的欲望对象,他的欲望被作为他者欲望的欲望而形成,在一定情况下,甚至被他者所取代、阉割。
  二、简的形象建构与自我变异
  镜像理论其中两个重要的关键词为“他者”和“反映”,即对主体自我意识的构成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他者”在主体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主体的实质是借由他者构建而成,主体的形成被视为与他者的关系所紧密关联。而“反映”则不仅仅是镜子的反射,也包括周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所呈现的像,不稳定的主体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强烈影响,但这个像并非完全是自己之像。
  小说中,简十七八岁就结了婚,并把早婚归咎于她的母亲跟一个叔叔。这种受到父权统治和不反抗的心理,使她的主体开始变异,而这种变异的开端是镜像阶段中幼儿最初接触到的——母亲以及缺失的父亲。这时候没有反抗并接受了所嫁的男人“听她的语气,好像这一切都不是她的选择。事件、社会、男人的本性,以及她作为女人的需求把她推进了性的丛林,让她在未知中危险地摸索。”[3]这是她所遇见的第二个作为镜像的他者,婚姻失败自我变异后的简迫切地想成为主导者。此后她拥有众多情人,并试图从他们身上寻找使主体感受到整合与安定的感觉,使其深深地浸入到自己的内部。主体失去自身的存在,作为缺失者寻找其存在,以期与外物相互认同,便要想方设法维持自身。
  简在英国给予的形象与殖民者带来的形象之中徘徊不定,导致最终混淆了自己与自己的镜像,迷失了本质。简并没有发现自己的悲剧,反而沉迷于镜像,这个镜像刚好给予了她整合主体的强烈感受,开始从关注自我转向迷恋自我。这种自恋自我会向自身之外的因素寻求认可和自我价值感,更感兴趣的其实是社会对异性的吸引力或成就的认可程度,而非异性本身。因为这些外在东西也反映了自恋者的“成功”。第一次简与罗奇见面并不算愉快,她的表现令他惊奇不已。在罗奇看来,她的无知令人咋舌,“简为讨论罗奇书而安排的午餐变成了她观点的展示。不管说道什么总会回归到英国,回到自己所属的阶级观点,她似乎急于教诲给罗奇。”[4]他这样漏洞百出的简并不算美女,也不算博学多识,但罗奇却依旧迷恋上了简。这种迷恋带有简身上的“标签”,来自宗主国。简的自恋与优越感同样源于这里,这是一种独有的优越感与自豪感,是她所变相表现出的自恋倾向,也是殖民主义、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化主义自恋形象文化的表达。
  三、结语
  对于简来说,她在小说中不仅仅只饰演着欺压者的身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简同时也是一名被欺压者。开始因为婚姻失败受到家庭的驱逐,成为父权强权制下的受害者,受到帝国文化与殖民文化的双重排挤,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其实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她们接受了优越而现今的西方文化,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整天“惶惶不可终日”。这些人实际上都是缺失者,都是流散者。他们往往挣扎在几种环境之中,却始终无法归属其中的任何一种。
  注释:
  [1][2][日]福原泰平著.拉康—鏡像阶段[M].三小峰.李濯凡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3.45.53.122.
  [3][4]V.S.奈保尔著.游击队员[M].张晓意译.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3.93.P96.91.15.
  参考文献:
  [1]周小仪.拉康的早期思想及其“镜象理论”[J].国外文学.1996.
  [2]邵文硕.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其他文献
摘 要:“女正位乎内”,蔓延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历程中,并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认为,正则顺,不正则逆,并以《红楼梦》为例,分析“正位乎内”与女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正位乎内;女性形象;红楼梦  作者简介:袁加鹏(1995-),男,四川巴中人,现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2  《新与旧》借用刽子手杨金彪在时代更替下的人生起伏,展現了沈从文所熟悉的湘西世界在新与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其中的“新”,只是对“旧”里面的野蛮与愚昧的延伸和放大,并使其中原本蕴含着的“爱与美”逐步瓦解。而所谓的“旧”,也只是在披上了一层“新”的外衣后而继续存在,甚至作为了“新”统治和压迫
夜色笼罩了城市  欲望潜伏在霓虹灯下  行走的影子扑溯迷离  每一次迈开脚步  都要小心翼翼地走路  生怕陷入沼泽  默默地走路  不去回首昨日的旅程  遠方灯火依然辉煌  那就勇敢地走吧  除了前行已别无选择  游子的身影  从青涩走到成熟  脚步声踏出曲折的旋律  夜色默不作声  没有一丝月光  伸手 把伤口一一擦亮  让彻夜不眠的双眼  望得见黎明
美国人口中的“天堂的入口”——夏威夷,是美国的第50个州,常住人口约200万人,其人种分布为土著居民,白人和亚洲人各占约三分之一,并以亚洲太平洋文化为主流,夏威夷首府位于欧胡岛上的檀香山。夏威夷属于海岛型气候,常年温度保持在28度左右,基本没有四季之分。是十分适合冬季怕冷人群来此避寒度假旅游的好地方。整个夏威夷群岛均是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大大小小岛屿,主要的八个岛屿分别是:欧胡岛、茂宜岛、大岛、可爱岛
摘 要:余华小说《活着》以一个到农村采风青年的客观视角,向我们讲诉了一位经历了中国解放前、大跃进、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老人福贵的一生。天苍地茫人其实只是很微小的存在,可能努力一生也抵不过一句天道无常。人定不一定能胜天,但可以在命运次次的挑衅折磨后,以一棵芦苇的姿态立于洪流中。饱经沧桑,回报岁月以从容微笑。  关键词:死亡;韧性活着;从容释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简·奥斯汀作为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为有名的女性作。她的作品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其风趣、生动、具有讽刺性的语言,使她的作品在众多女性作品中脱颖而出,并深深影响了后世女性作家的写作,在浪漫主义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过度的历程中,她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隐藏在其作品背后的很多问题,笔者认为作者并没有深度挖掘,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欲以简·奥斯汀最为著名的作品《傲慢
摘 要: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改编自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这部电影通过多重叙述视角的组织与建构,为读者展现了善恶交织的悖论诉讼,以及价值失落时代的人性思考,其叙事技巧与人文内涵带来丰厚的解读层次。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改编自作家陈忠实的同名小说,以田小娥为主要的叙事路线,单一的叙事视角使得原小说浓厚的民族历史主题的消失。两部电影在呈现时均有一个鲜明的男性视角,可见其
摘 要: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处于不断的变化修订当中,增订六版相对于增订五版而言,实词部分吸收了当前语法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词种类新增了关系动词;二是新增了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区别。这次修订,使其内容更具科学性、时代性与实用性,更适合现代汉语教学。  关键词:黄廖本《现代汉语》五、六版;实词比较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新实践美学在与后实践美学的交锋中,不仅批驳了后实践美学忽视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性和与时俱进性,坚定了实践美学以实践为本体的观点,而且从后实践美学的驳诘和质疑中认识到实践美学自身对其核心概念“实践”的模糊界定,认为要重树实践美学的威信,关键在于廓清“实践”概念。虽然新实践美学竭力的超越传统,完善实践概念,并表明自己已清楚认识到马克思实践哲学超越传统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但
摘 要:网络文学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而日新月异,其创作主体在后现代主义的全民狂欢中,面对身份界定的模糊不断寻求自我个性的标榜和内心欲望的疏放。文学在退去一层神圣朝袍的同时,总不可避免地穿上一件市井小民的短衫。本文結合近年来网络文学现象,尝试梳理这一文学创作主体的基本特征,以期对其成长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学;创作主体;读者  作者简介:袁欣(1992.12-),女,汉族,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