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为例,围绕核心素养下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实施,关注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课例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由四要素组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生物课程是一门科学性课程,不仅有科学知识的学习,更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产生相应的生命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都应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本文以“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一课为例,阐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
“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的内容,为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教师从知识点的传授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即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什么”“怎么学”,因此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升级为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内容,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尝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理性思维,依据已有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分析和交流,得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态、使用工具、支配自然力量、语言等方面的变化过程,形成“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化来的”的生命观念。
②了解北京猿人发现及我国科学家在其中的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及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培养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的持久能力和品格,让学生能够受益终身。这些素养的形成,要依靠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
1.唤醒社会责任——谁发现了北京猿人
社会责任是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本课中,教师自制微课,学生了解到裴文中、贾兰坡等人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的过程,北京猿人的发现为何轰动世界,周口店遗址为何具有研究价值,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丢失。
学生了解以上知识后,内心有了想参与社会事务讨论的需求,产生了强烈的保护文物的情感。小结处总结,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认同“人是进化来的”的思想,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精神,唤醒了学生的社会责任。
2.激发科学探究欲望——你想研究北京猿人的哪些方面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发现现实世界中生物学问题,针对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及结果的交流与谈论。科学探究是发展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需要挖掘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探究机会,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在学生了解了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后,教师顺势提问:如果你是科学家,发现这些头盖骨后,你想研究北京猿人的哪些方面?你猜测北京猿人在这方面是什么样的?面对上述问题,学生主动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给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到老师处领取图片、模型等作为探究资料。本课可提供的实物资料有限,笔者指导学生上网找到“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在此搜集探究资料,并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演绎推测、合理想象等方法得出结论。
本课学生有两处进行了科学探究。一是研究北京猿人骨骼时,学生经过对化石的观察和比较,发现北京猿人的拇指较短,因此推测出北京猿人手的灵活性比类人猿会更高一些,学生设计对照试验,探究“拇指的变化对手的灵活性是否有影响”。通过对照实验,得出“拇指的变化使手更加灵活”。二是研究北京猿人使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学生了解到北京猿人只有简单的声调,大部分信息通过肢体进行传递。那么“肢体语言能够准确传递信息吗?”,小组通过传话游戏进行探究。最后得到结论,肢体语言不能准确传递信息,同时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资料,创设与学生已有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到科学的结论。
3.培养理性思维习惯——人是如何进化的
理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灵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学生理解生命现象及规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本课学生通过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资料,分别比较了类人猿、北京猿人、现代人的头盖骨、使用的工具、使用火的能力。在比较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认真观察化石的特征,之后进行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北京猿人的脑容量介于类人猿和现代人之间。在使用工具和支配自然力量方面学生依然通过观察比较、合理的想象,推测出北京猿人使用的工具及使用火的能力介于类人猿和现代人之间。由此形成“人是在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化的”思想。这一系列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并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加以应用。
4.形成生命观念——人是如何起源与发展的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的关键,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指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本课小组展示交流后,得到有关北京猿人各方面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关于人类进化的思維导图,其中包括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变化。在绘制和展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人类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化来的”思想,认识到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形成了“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内容中,并注意核心素养并不是直接教授给学生的,而是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逐步形成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也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几个知识点可能培养一个素养,一个知识点也可以培养几个素养。教师应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才能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让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人。
[1]裴昌根,宋乃庆.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45-49.
[2]唐丽娟.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2018(3).
(责任编辑:吕研)
[关键词]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课例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由四要素组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生物课程是一门科学性课程,不仅有科学知识的学习,更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产生相应的生命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都应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本文以“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一课为例,阐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
一、围绕核心素养制定教学目标
“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的内容,为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教师从知识点的传授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即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什么”“怎么学”,因此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升级为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内容,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尝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理性思维,依据已有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分析和交流,得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态、使用工具、支配自然力量、语言等方面的变化过程,形成“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化来的”的生命观念。
②了解北京猿人发现及我国科学家在其中的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及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落实核心素养实施教学活动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的持久能力和品格,让学生能够受益终身。这些素养的形成,要依靠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
1.唤醒社会责任——谁发现了北京猿人
社会责任是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本课中,教师自制微课,学生了解到裴文中、贾兰坡等人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的过程,北京猿人的发现为何轰动世界,周口店遗址为何具有研究价值,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丢失。
学生了解以上知识后,内心有了想参与社会事务讨论的需求,产生了强烈的保护文物的情感。小结处总结,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认同“人是进化来的”的思想,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精神,唤醒了学生的社会责任。
2.激发科学探究欲望——你想研究北京猿人的哪些方面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发现现实世界中生物学问题,针对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及结果的交流与谈论。科学探究是发展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需要挖掘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探究机会,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在学生了解了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后,教师顺势提问:如果你是科学家,发现这些头盖骨后,你想研究北京猿人的哪些方面?你猜测北京猿人在这方面是什么样的?面对上述问题,学生主动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给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到老师处领取图片、模型等作为探究资料。本课可提供的实物资料有限,笔者指导学生上网找到“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在此搜集探究资料,并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演绎推测、合理想象等方法得出结论。
本课学生有两处进行了科学探究。一是研究北京猿人骨骼时,学生经过对化石的观察和比较,发现北京猿人的拇指较短,因此推测出北京猿人手的灵活性比类人猿会更高一些,学生设计对照试验,探究“拇指的变化对手的灵活性是否有影响”。通过对照实验,得出“拇指的变化使手更加灵活”。二是研究北京猿人使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学生了解到北京猿人只有简单的声调,大部分信息通过肢体进行传递。那么“肢体语言能够准确传递信息吗?”,小组通过传话游戏进行探究。最后得到结论,肢体语言不能准确传递信息,同时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资料,创设与学生已有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到科学的结论。
3.培养理性思维习惯——人是如何进化的
理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灵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学生理解生命现象及规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本课学生通过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资料,分别比较了类人猿、北京猿人、现代人的头盖骨、使用的工具、使用火的能力。在比较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认真观察化石的特征,之后进行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北京猿人的脑容量介于类人猿和现代人之间。在使用工具和支配自然力量方面学生依然通过观察比较、合理的想象,推测出北京猿人使用的工具及使用火的能力介于类人猿和现代人之间。由此形成“人是在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化的”思想。这一系列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并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加以应用。
4.形成生命观念——人是如何起源与发展的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的关键,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指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本课小组展示交流后,得到有关北京猿人各方面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关于人类进化的思維导图,其中包括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变化。在绘制和展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人类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化来的”思想,认识到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形成了“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
三、关注核心素养的教学反思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内容中,并注意核心素养并不是直接教授给学生的,而是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逐步形成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也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几个知识点可能培养一个素养,一个知识点也可以培养几个素养。教师应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才能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让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裴昌根,宋乃庆.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45-49.
[2]唐丽娟.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2018(3).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