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生命颂歌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v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教学生善待生命,还要教学生正确看待生和死。
  【关键词】 生命;价值;民族大义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最近听一节随堂课,有位教师在讲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背景时,谈到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三位代表人物之一陈天华写的代表作《猛回头》、《警世钟》,大家都知道这是两部通俗易懂的宣传民主革命的两本小册子。这位教师在对人物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之后,指出陈天华于1905年12月投海自杀身亡,在感叹一句“他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后嘎然而止。
  我揣测这位教师的出发点是想教育学生珍惜生命,能这样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吗?陈天华的死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被列强瓜分、凌辱的东亚病夫,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即倒”,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1903年陈天华写的这两本小册子就是旨在以挽救民族危亡,奋起革命的呐喊来唤醒国人,反映了陈天华反帝反封建并举的远见卓识。1905年清朝政府勾结日本政府发表了一个严格管束中国留学生的规则《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这个规则一出台,就引起了广大留日学生的抗议并让留日学生内部产生了矛盾,这种情况让日本报纸很是幸灾乐祸,1905年12月7号的《朝日新闻》挖苦中国人是乌合之众,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而陈天华就是在看了这张报纸后连夜手书了一封万余字《绝命书》,第二天就赴海而死。陈天华为什么要自杀,他是想用自己的生命来告诉国人在这个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民族大义,民族精神,民族魂!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情况下,在中国离殖民地只有一步之遥的情况下,陈天华之死我认为是一种革命的策略,更是一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大义,决不是不珍惜生命!更不是苟且偷生!
  这就如同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变法失败后,在康有为、梁启超都逃往日本的情况下,他拒绝了家人的劝告不肯逃走,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事情会让人迷惑不解,且产生敬畏之心,一是天上的星星,一是心中的绝对命令。”天上的星星是指自然界的奥妙,心中的绝对命令是指每一个人的道德观念。谭嗣同不走,是由于心中有一种绝对命令,在引导他走向生命的终点,这种绝对命令就是他抱定了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决心,且对牺牲有了充分的准备,他曾明确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开始。”后来谭嗣同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用鲜血实践了自己心中的绝对命令。(参考:《巧改歌词突破难点》周惠芳)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这同样是一种在探索救国道路失败后以生命来警醒国人的民族大义,民族精神,是中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位老师可能要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孙膑,忍辱负重,诈疯求生,终于写成《孙膑兵法》,成为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又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成为中国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照这位教师的逻辑,那么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烈士们是不是为了留得青山在,就应该纷纷向国民党投降,苟且偷生?
  陈天华、谭嗣同之死究竟有没有价值?这是我们要分析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他们的死是有价值的,这就是他们以自己的鲜血唤起了无数民众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他们的鲜血白流了吗?没有,我们看到在他们牺牲后不久,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辛亥革命,我们想如果谭嗣同、陈天华地下有知,看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建立了民国,九泉之下他们也能含笑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不珍惜生命”与“傻”来看待陈天华、谭嗣同的牺牲。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教学生善待生命,还要教学生正确看待生和死。生有轻如鸿毛,死有重如泰山,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都停留在不分青红皂白保住生命上,那么中国在遭受外敌入侵时,谁还会去战死沙场,保卫国家?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都停留不分青红皂白保住生命上,那么在遭遇坏人行凶作恶时,谁还会挺身而出,维护正义?在山洪爆发有人落水时,谁还会跳入水中去救人?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都停留不分青红皂白保住生命上,在汶川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谁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被埋群众?谁还会写下遗书参加5千米高空的死亡空投?谁还会连续在手术台前工作60个小时不合眼?谁还会冒着余震背着70斤的物资步行几十个小时进到山里去挽救群众?
  没有谁比刚经历了8级汶川地震的人们更明白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可贵。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老师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断才把孩子救出,这名男子是该校29岁的张米亚老师,大震中,张老师的妻子,同是该校老师的邓霞和他们不满3岁的儿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这种舍身救人的故事在汶川地震中太多了:在灾难来临的那一瞬间,德阳市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映秀小学女教师严蓉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1岁半女儿却了孤儿;人民教师向倩,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地震中我们的教师用他们鲜血和生命,挽救了无数个花朵般的生命,奏响了无数次荡气回肠的生命颂歌,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们?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勇于抗击外来侵略、勇于面对各种灾难的民族大义凝结成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魂)没有比由生带来的死更加绚丽,没有比死里孕育生的更加高贵”,这些老师生命虽然消失了,其生命的价值因为有所附丽反而因此延续,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在他们身上延续着!
  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把正确的生命观呈现给学生,正确对待生和死,是我们历史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全新跨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代代相传!中华民族魂才能息息不灭!
  参考文献
  [1]周惠芳;《巧改歌词突破难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分析的教学反思》,《中学历史教参》.
  [2]马海燕;《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国科技教育杂志,2011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传统的观念往往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专职部门的职能,与学科的教学关系不大,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学生乐于学习的科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nternet上有大量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有益信息,也泛滥着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后果。信
【摘 要】 德育课程实施的低效已成为新疆中职各学校共同的难题。其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低效的原因有:方法和途径单一、内容陈旧、教学忽视学生的心理规律、课程评价片面、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等。而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具有:转变德育课程理念,有利于教师课程理念及德育内容的更新;以任务解决为目标,有效解决方法、途径和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我们的教育方针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见解:一、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重视和加强差生和劣迹生的教育工作;三、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利用英语学科内容的特点和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发掘教材中能够利用的素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提高心理素质;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及心理状态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获得英语知识的同时发展个人能力,形成良好品质,塑造性格。结合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道德
【摘 要】 情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充满情感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享受。培养学生,在重视认识因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对情感因素的培养。体现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将情感因素渗透到教学中,用情感教学陶冶学生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学;情感;体会  【中图分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诗经》到诸子百家的诗文等,如同璀璨的星星,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成为了国学文化经典。代代相传,历久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语文教学的过程也要渗透着德育的因素,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人生最容易受影响的阶段培育完善的人格,完善应有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中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处在人生中最容易受影响的阶段,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
【摘 要】 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和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针对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诚信教育缺失的现状,提出诚信教育是社会转型期时代对青少年的客观要求、立足点和健康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 新时期;中学;诚信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
思想品德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思想支配其行为,从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在小学思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那年,我做刚参加工作就当班主任,15的的小毛性格开朗活泼是我单身宿舍的常客,我知道他家境不好,时常拿大学穿过的衣服周济他。有一天他没来上学,我也没放在心上.第二天,校长用沉重的口气说,你班上的小毛同学被带去派出所了,你快去看看吧。急急忙忙,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了派出所,警察同志告诉我,小毛因为盗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