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如何在城市中体现地方特征, 建构城市特色意象,通过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 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城市特色 城市规划 规划设计
1、城市特色和城市意象
什么是“ 特色” 《辞海》上的解释:“特色就是一个事物从本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外显”那么城市特色又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形成的呢城市特色的真正成因是各种因素——自然, 经济,人文的综合作用和长期的沉淀。有些是与城市共生的或者先于城市而存在的, 比如地域性的自然环境。例如山城重庆, 水城苏州。有些是通过人的活动积累而来的, 例如文化因素, 经济、历史状况等, 比如重工业城市徐州。对于城市特色的确切定义, 还没有具备足够说服力的。不同的专业或视角的说法会不同。按照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角度理解,“ 城市特色” 就是城市的原生环境(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反映并强化“城市精神” 的城市空间环境和蓬勃有序的市民活动的总和。
而所谓城市意象, 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 空间。
城市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的意象。城市意象的分析形成对城市特色的认知。城市意象往往是城市特色建立的根本目的和结果。当过去的某个片断重现时, 或体现在纪念碑上, 出土文物上, 或体现在历史传统和个人记忆中, 人们往往会触景生恬, 产生联想。所以, 当人们一看到“ 麻辣烫” 就想到四川, 一读到“ 小桥流水人家” 就想到江南水乡, 一谈起生土楼就想到福建的客家民居……这些意象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城市的代名词,体现出了城市独特的魅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简雅各布“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市民活动” 的观点。空间与行为的相互依存性构成了现代城市设计的一个关键要素, 称为活动支持。活动支持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在城市特色建立的过程中, 形体环境等硬件的创造固然必不可少, 但是软件——活动支持和城市文化的创造更是不容忽视。
2、城市的危机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祖先们己然模糊的城市蓝图的时候, 面对摆在鼻子底下的“当代城市特色” 这个话题, 却显得失意和缄默了很多。1978年我国城市只有二百多个。到本世纪初,几城市总数已经超过七百个。短短二十几年间中国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增强了。却有不少人对城市的发展全面与否提出质疑。有人用“宾至如归” 来形容不管客至何处都恍如置身家乡的悲惨感受。更有人感慨的说, 所到的地方越多, 知道的就越少, 因为想象力已经被“千城一面” 扼杀了。我们可以把城市的无特色无个性放到全球的地平线上来考察, 就会发现, 早在八十年代初, 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的时候, 世界上就已经遭遇了相同的“特色危机”。英习皇家建筑学会会长在中国考察时, 就曾言词恳切的奉劝吴良铺等先生要守住中国文化城市特色的阵地。二十年过去了, 问题没有解决, 反而变得更加尖锐。
3、城市特色危机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责任
世界城市的面貌是随着工业化的到来而改头换面的。在中国, 基本是在年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城市是现代工业的直接产物。蒸气机文明的旋风横扫了一切。现代工业追求高效率, 机械化和模式化。手工的艺术创作被工业生产所代替。王麻子,张小泉响当当的剪刀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时代发展的趋势就是这样, 消磨个性, 消除特色。很多人认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 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现代建筑衍生出的以雅典宪章为指引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之下,人们为了得到高速的经济腾飞和物质享受, 而匆忙之间舍掉了传统城市的结构形态, 盲目的切断了历史的回忆。这样的“得” 和“舍” 之间是否平衡毕竟健康的城市应该是完整有机的。全球化在一切领域都是必然趋势没文化和民族意识有关。在以经济为载体的“ 强势文化” 面前,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抉择可以而且应该具备主动性。(经济发达并不等于文明更高级, 只是具备了基础条件)在我国,还有一些政治上的因素, 就是规划界的计划体制,长官意志, 以及“先生产, 后生活” 的功利模式,诸多的限制束缚了我们的头脑。城市规划管理及设计方法在国内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 尤其对城市特色的继承和发展缺乏主观的努力, 有些规划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中胡乱采取克隆的办法, 因此对城市特色的丧失直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甚至可以说规划加速了这一进程。
4、城市规划和设计方法对于建设城市特色的作用
作为城市规划者, 城市以及建筑设计者, 应该深入地去体察一个城市的活动支持与城市文化, 进一步发掘出城市的底蕴并把它提炼升华表现出来。城市意象是城市特色的外在表现。城市特色设计或者说是城市形象设计针对的可以是大至区域, 城市区块, 小至一条街道, 乃至单体的组合。街区的“原始营造” 阶段确定了它的空间格局, 形成了社区活动最基本的先天条件, 在此后, 居民是主角,他们可能会使建筑的样貌更加具体而微地生活化,更多地, 是“创造” 市民生活、市井文化——这也是城市特色的极重要方面, 形成“城市精神” 。关键是设计的手法和设计的理念如何去产生。我觉得对城市精神的理解尤为重要。并不是说在每个新盖的楼上加一个硕大的屋顶就表示尊重城市特色。没有哪一个城市是以仿古建筑作为自己城市的特色。
科学技术的属性使城市与建筑随科技的进步而更新, 文化艺术的属性使城市与建筑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留有传统的痕迹。科学技术求其理, 文化艺术求其情, 人们对城市及建筑的要求是既要合理又要合情。在信息高度发达、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追求个性, 尊重个体, 逐渐成为趋势,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 因循守旧固不足取, 发展进步并不会使建筑走向“国际化”。放眼纵观历史,我们总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到对我们的工作有裨益的经验和启示。
六七十年代盛行的后现代主义强调地方性,讲求“文脉”,它对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城规理论的批叛是有道理的。很多人开始重新回顾隐藏在被丢失的传统建筑型制里面的城市设计原则,以便谋求一套吸取传统建筑型制和法则长处的城市设计原理。寻找或重新确立城市的特色。
拘谨的欧洲在当初柯布西耶城市规划理论浪潮的冲击下始终站稳着脚跟。很多中小城市现在仍从容保持着独特之处。虽说整体的差别不可能很大,但是漫步街头, 细部的差别还是值得久久回味的。欧洲一些城市通过法规引导人们采用现代技术和标准, 却必须遵循传统型制来建设住宅, 以此来鼓励建筑师在细部上精雕细琢, 在出建筑单体精品的同时又得以继续维持原有的城市风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具体进行设计, 建立城市自己的特色进而形成它独特的城市意象呢?
1、把握城市特色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地方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湖泊、山脉等)和人文资源(主要指历史名胜文物古迹等)。张家界因開发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区一举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古镇王村用其历史悠久的吊脚楼、青石板街向人们诉说着山村乡土的古老风情还要擅于发掘不可见的资源如气候、特色材料、地方色彩、甚至历史典故等。广州气候炎热多雨, 顺应而生的骑楼便成为广州的一大特色, 江浙一带居民喜爱轻淡的灰白色, 因此粉墙黛瓦就成为这一带城市的特色之一;2、因地制宜地树立人文景观、创造城市标志。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时应该头脑清醒, 眼光实际, 并且要仔细参透当地的“ 城市精神” 。从城市硬件层面上说, 人们往往把城市中可识别性强的标志作为体验该城市的主要参照物。城市标志有时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形象, 可以是山丘、街道、建筑物, 构筑物, 构筑群等。当城市没有自然景观标志可利用时, 树立人文景观就很重要了。有标志作用的人文景观应给人以视觉、心理感受上强烈的震撼, 而这种震撼往往还和当地的原生环境和城市精神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西藏的布达拉宫、西双版纳的傣竹寨、上海的南京路商业街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例子, 然而我们不可能想象布达拉宫降落在上海后, 是否还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在树立人文景观时, 要注意城市的文化特征、风俗民情、经济条件等, 而不该滥造。当我们不能保证对城市多年延续下来的特色真正做到发扬光大的时候, 至少不能再为了保持所谓原有意象和特色而刻意添油加醋。3、把握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传统文脉中寻找契机。建筑中如何发扬民族传统的争论一直沸沸扬扬, 但城市规划中的传统特色却往往校忽视。人们希望单栋建筑作者为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研究生能够肩负起体现“ 传统特色”、“地方文化”及“古都风貌” 之类的重托, 却忘了建筑与建筑间的组合关系在传统中的作用。在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 城市大搞改造, 把一座座风貌各异的传统旧城改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化纽约式方形地块城市, 很快我们便把历史延续的东西给丢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役使城市在空间、功能、色彩、象征意义上都呈现出连续性特征, 只有保留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才能体现城市的地域个性和良好的城市意象。其实,我们既可以从传统的建筑形式去寻找灵感, 也可以创作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风格, 把当地的特殊景观和环境特征加以联系, 创造出有当地特征的环境空间。
5、结束语
总之城市意象空间分析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研究城市内居民个人或群体对城市环境的感应, 而感应是人类行为决策的基础。对如何在城市中体现地方特征, 建构城市特色意象。是对生存的一种方式也好,是对形态的表述也好, 都应该建立在对自然的和群体的慎重考虑和依托上, 才能找到“特点”。如何尊重城市文化,应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和意识中, 它需要我们建筑师、规划师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分析研究, 还需要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给予政策上、经济上支持。只有真正来关注这个问题, 我们的城市才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城市特色 城市规划 规划设计
1、城市特色和城市意象
什么是“ 特色” 《辞海》上的解释:“特色就是一个事物从本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外显”那么城市特色又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形成的呢城市特色的真正成因是各种因素——自然, 经济,人文的综合作用和长期的沉淀。有些是与城市共生的或者先于城市而存在的, 比如地域性的自然环境。例如山城重庆, 水城苏州。有些是通过人的活动积累而来的, 例如文化因素, 经济、历史状况等, 比如重工业城市徐州。对于城市特色的确切定义, 还没有具备足够说服力的。不同的专业或视角的说法会不同。按照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角度理解,“ 城市特色” 就是城市的原生环境(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反映并强化“城市精神” 的城市空间环境和蓬勃有序的市民活动的总和。
而所谓城市意象, 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 空间。
城市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的意象。城市意象的分析形成对城市特色的认知。城市意象往往是城市特色建立的根本目的和结果。当过去的某个片断重现时, 或体现在纪念碑上, 出土文物上, 或体现在历史传统和个人记忆中, 人们往往会触景生恬, 产生联想。所以, 当人们一看到“ 麻辣烫” 就想到四川, 一读到“ 小桥流水人家” 就想到江南水乡, 一谈起生土楼就想到福建的客家民居……这些意象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城市的代名词,体现出了城市独特的魅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简雅各布“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市民活动” 的观点。空间与行为的相互依存性构成了现代城市设计的一个关键要素, 称为活动支持。活动支持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在城市特色建立的过程中, 形体环境等硬件的创造固然必不可少, 但是软件——活动支持和城市文化的创造更是不容忽视。
2、城市的危机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祖先们己然模糊的城市蓝图的时候, 面对摆在鼻子底下的“当代城市特色” 这个话题, 却显得失意和缄默了很多。1978年我国城市只有二百多个。到本世纪初,几城市总数已经超过七百个。短短二十几年间中国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增强了。却有不少人对城市的发展全面与否提出质疑。有人用“宾至如归” 来形容不管客至何处都恍如置身家乡的悲惨感受。更有人感慨的说, 所到的地方越多, 知道的就越少, 因为想象力已经被“千城一面” 扼杀了。我们可以把城市的无特色无个性放到全球的地平线上来考察, 就会发现, 早在八十年代初, 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的时候, 世界上就已经遭遇了相同的“特色危机”。英习皇家建筑学会会长在中国考察时, 就曾言词恳切的奉劝吴良铺等先生要守住中国文化城市特色的阵地。二十年过去了, 问题没有解决, 反而变得更加尖锐。
3、城市特色危机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责任
世界城市的面貌是随着工业化的到来而改头换面的。在中国, 基本是在年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城市是现代工业的直接产物。蒸气机文明的旋风横扫了一切。现代工业追求高效率, 机械化和模式化。手工的艺术创作被工业生产所代替。王麻子,张小泉响当当的剪刀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时代发展的趋势就是这样, 消磨个性, 消除特色。很多人认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 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现代建筑衍生出的以雅典宪章为指引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之下,人们为了得到高速的经济腾飞和物质享受, 而匆忙之间舍掉了传统城市的结构形态, 盲目的切断了历史的回忆。这样的“得” 和“舍” 之间是否平衡毕竟健康的城市应该是完整有机的。全球化在一切领域都是必然趋势没文化和民族意识有关。在以经济为载体的“ 强势文化” 面前,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抉择可以而且应该具备主动性。(经济发达并不等于文明更高级, 只是具备了基础条件)在我国,还有一些政治上的因素, 就是规划界的计划体制,长官意志, 以及“先生产, 后生活” 的功利模式,诸多的限制束缚了我们的头脑。城市规划管理及设计方法在国内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 尤其对城市特色的继承和发展缺乏主观的努力, 有些规划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中胡乱采取克隆的办法, 因此对城市特色的丧失直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甚至可以说规划加速了这一进程。
4、城市规划和设计方法对于建设城市特色的作用
作为城市规划者, 城市以及建筑设计者, 应该深入地去体察一个城市的活动支持与城市文化, 进一步发掘出城市的底蕴并把它提炼升华表现出来。城市意象是城市特色的外在表现。城市特色设计或者说是城市形象设计针对的可以是大至区域, 城市区块, 小至一条街道, 乃至单体的组合。街区的“原始营造” 阶段确定了它的空间格局, 形成了社区活动最基本的先天条件, 在此后, 居民是主角,他们可能会使建筑的样貌更加具体而微地生活化,更多地, 是“创造” 市民生活、市井文化——这也是城市特色的极重要方面, 形成“城市精神” 。关键是设计的手法和设计的理念如何去产生。我觉得对城市精神的理解尤为重要。并不是说在每个新盖的楼上加一个硕大的屋顶就表示尊重城市特色。没有哪一个城市是以仿古建筑作为自己城市的特色。
科学技术的属性使城市与建筑随科技的进步而更新, 文化艺术的属性使城市与建筑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留有传统的痕迹。科学技术求其理, 文化艺术求其情, 人们对城市及建筑的要求是既要合理又要合情。在信息高度发达、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追求个性, 尊重个体, 逐渐成为趋势,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 因循守旧固不足取, 发展进步并不会使建筑走向“国际化”。放眼纵观历史,我们总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到对我们的工作有裨益的经验和启示。
六七十年代盛行的后现代主义强调地方性,讲求“文脉”,它对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城规理论的批叛是有道理的。很多人开始重新回顾隐藏在被丢失的传统建筑型制里面的城市设计原则,以便谋求一套吸取传统建筑型制和法则长处的城市设计原理。寻找或重新确立城市的特色。
拘谨的欧洲在当初柯布西耶城市规划理论浪潮的冲击下始终站稳着脚跟。很多中小城市现在仍从容保持着独特之处。虽说整体的差别不可能很大,但是漫步街头, 细部的差别还是值得久久回味的。欧洲一些城市通过法规引导人们采用现代技术和标准, 却必须遵循传统型制来建设住宅, 以此来鼓励建筑师在细部上精雕细琢, 在出建筑单体精品的同时又得以继续维持原有的城市风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具体进行设计, 建立城市自己的特色进而形成它独特的城市意象呢?
1、把握城市特色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地方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湖泊、山脉等)和人文资源(主要指历史名胜文物古迹等)。张家界因開发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区一举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古镇王村用其历史悠久的吊脚楼、青石板街向人们诉说着山村乡土的古老风情还要擅于发掘不可见的资源如气候、特色材料、地方色彩、甚至历史典故等。广州气候炎热多雨, 顺应而生的骑楼便成为广州的一大特色, 江浙一带居民喜爱轻淡的灰白色, 因此粉墙黛瓦就成为这一带城市的特色之一;2、因地制宜地树立人文景观、创造城市标志。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时应该头脑清醒, 眼光实际, 并且要仔细参透当地的“ 城市精神” 。从城市硬件层面上说, 人们往往把城市中可识别性强的标志作为体验该城市的主要参照物。城市标志有时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形象, 可以是山丘、街道、建筑物, 构筑物, 构筑群等。当城市没有自然景观标志可利用时, 树立人文景观就很重要了。有标志作用的人文景观应给人以视觉、心理感受上强烈的震撼, 而这种震撼往往还和当地的原生环境和城市精神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西藏的布达拉宫、西双版纳的傣竹寨、上海的南京路商业街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例子, 然而我们不可能想象布达拉宫降落在上海后, 是否还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在树立人文景观时, 要注意城市的文化特征、风俗民情、经济条件等, 而不该滥造。当我们不能保证对城市多年延续下来的特色真正做到发扬光大的时候, 至少不能再为了保持所谓原有意象和特色而刻意添油加醋。3、把握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传统文脉中寻找契机。建筑中如何发扬民族传统的争论一直沸沸扬扬, 但城市规划中的传统特色却往往校忽视。人们希望单栋建筑作者为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研究生能够肩负起体现“ 传统特色”、“地方文化”及“古都风貌” 之类的重托, 却忘了建筑与建筑间的组合关系在传统中的作用。在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 城市大搞改造, 把一座座风貌各异的传统旧城改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化纽约式方形地块城市, 很快我们便把历史延续的东西给丢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役使城市在空间、功能、色彩、象征意义上都呈现出连续性特征, 只有保留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才能体现城市的地域个性和良好的城市意象。其实,我们既可以从传统的建筑形式去寻找灵感, 也可以创作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风格, 把当地的特殊景观和环境特征加以联系, 创造出有当地特征的环境空间。
5、结束语
总之城市意象空间分析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研究城市内居民个人或群体对城市环境的感应, 而感应是人类行为决策的基础。对如何在城市中体现地方特征, 建构城市特色意象。是对生存的一种方式也好,是对形态的表述也好, 都应该建立在对自然的和群体的慎重考虑和依托上, 才能找到“特点”。如何尊重城市文化,应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和意识中, 它需要我们建筑师、规划师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分析研究, 还需要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给予政策上、经济上支持。只有真正来关注这个问题, 我们的城市才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