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宜昌市始终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文化产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力量,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推动文化企业乘风破浪,跨越发展,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关键词:文化企业;上市;创新
2014年6月27日,湖北金三峡印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实现了我市文化企业上市零的突破。2015年10月23日,宜昌金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上市,我市第一家文化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平台上敲响自己的钟声。目前,宜昌正加快推进丽豪包装彩印有限公司、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公司、柏斯琴行(中国)有限公司、湖北匡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的上市进程,力争再创佳绩。
一、加强顶层设计,破解发展瓶颈
一是统筹谋划产业目标。充分把握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形势,抢抓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机遇,按照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的要求,结合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全力打造三峡区域文化产品制造中心、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文化融合发展示范中心、艺术品交易中心,培育产值过亿的乐器珠宝制造、包装印刷服务、创意设计策划、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金融产业集群,明确到2020年,全市“四上”规模文化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文化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进入全省百强文化企业达30家以上,进入全省十强文化企业3家以上,上市企业达10家以上[1]。
二是科学建立后备项目库。以“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主攻方向,努力推进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结合宜昌实际,探索建设“首发上市、‘新三板’挂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经营状况、行业分类等情况,分别纳入中小板上市、创业板上市、“新三板”挂牌等后备资源库,有针对性的做好分类管理和梯次培育工作,不断积累和增强文化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的后劲。目前,我市已建立50家企业股改、上市后备资源库[2]。
三是定期开展上市培训。加大辅导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四上”文化企业高管及财务人员和相关中介机构在集中进行上市前的业务培训,通过论坛、讲座、研讨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增强政企互动,提高培训效果,合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着力提升企业上市意愿,增强企业规范经营、融资上市的决心,有效解决了部分企业不敢上、不想上、不愿上的问题,及时破解上市后顾之忧,为文化企业成功上市奠定良好基础[3]。
二、夯实政策基础,打造发展引擎
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企业上市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扩大上市后备资源库。认真落实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范围,持续发挥文化产业政策性减负和激励效应,促使文化产业迸发新的活力。
一是在“一企一策”上下功夫。坚持优质服务跟上去,金融活水引进来。针对文化企业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尤其是中小企业主持续盈利能力差、创新能力较弱、资金需求紧迫等特点,结合市政府《贯彻落实“金融十条”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和《关于促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建立完善我市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行,以三个“明确”积极推动文化与市场对接、文化与资本融合。通过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的“黄金十条”,首批选取10家创新型示范企业和50家创新型成长企业重点培育[4]。
明确上市定位,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竞争力较强的文化企业,要争取在沪深主板市场上市;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较好、规模不大的中小文化企业,要力争在深交所创业板、新三板上市;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实现海外上市。
明确融资支持,发挥宜昌国投集团三峡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市交旅集团文化旅游投资基金的投融资功能,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风险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设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资金”,对新创办的文化科技类中小微企业,贷款额度200万以内的,2年内按国家基准利率给予50%的贴息;以知识产权质押方式向银行成功贷款的,2年内给予融资成本50%的补贴。宜昌文交所2015年完成交易155宗,交易金额达25亿元,居全省市州第一。
明确激励政策,一方面对于新引进并经认定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在我市独立核算的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总部,按照投资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和奖励。另一方面采取分节点奖励的方式,对于全市文化企业在“新三板”、“上海科创板”挂牌前30名且税收在本级的企业奖励120万元,税收在县市的,提高到50万元;对于税收在本级,在“武交中心”、“天交所”等国内区域性股权交易机构(交易板)挂牌交易的前80名企业,奖励金额提高至50万元。
二是在政策宣传上下功夫。借助宣传舆论优势,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作用,及时把股改典型事例、发展样本、政策实惠进行深入宣传,形成良好的股改氛围,同时邀请成功上市企业现身说法,提升企业股改的主动性。精心编纂《宜昌市文化企业改制上市政策文件汇编》等宣传手册,主动到企业面对面宣讲优惠政策和上市流程,打通服务文化企业上市“最后一公里”。
三是在“人才储备”上下功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在宜高校设立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文化创意、研发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鼓励企业与三峡大学、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联合,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储备人才。拓宽引才引智渠道,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以“宜昌英才工程”、“宜昌文化名家”为平台,积极引进一批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人才和重点文化项目急需的文化人才。鼓励支持在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宣传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创办文化创意企业或采取兼职兼薪方式服务本地文化企业。 三、坚持聚焦发力,凝聚发展共识
强化服务职能,健全协调机制,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格局,凝聚推动文化企业上市的强大合力。
一是强化组织协调。建立宜昌市文化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加强与发改、财政、税务、科技、商务、教育、国土、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起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定期商议解决文化企业发展重大事项,科学把握文化企业上市进程,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落实上市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各县市区及各责任单位高度重视、明确专人,全力服务文化企业上市工作,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共同推进的多层次组织服务体系。
二是强化储备培育。按照“推进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跟踪一批”的培育方式,对进入国家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的21家文化企业进行分类排队,采取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的措施,编制上市计划,制定推进时间进度表和分步实施工作方案,把工作量化到月,细化到天。按照主板、中小板上市、创业板上市和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标准和要求,准确把握企业上市推进工作的关键节点,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推进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加强与证券管理部门、中介机构的联系沟通,协助企业与证券、会计、法律、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的业务对接,搭建合作沟通平台,为文化企业上市构筑“绿色通道”。
三是强化联络指导。以“万名干部进万企,创优服务稳增长”活动为契机,整合全市力量,深入开展为文化企业发展办实事、解难题等活动,建立上市企业首席服务官制度,坚持一手抓转型升级、一手抓破难解困,以送信息、送政策、送服务为重点,全程跟踪上市进程,全力协调项目建设,全面解决发展难题。
四是强化督办落实。建立促进文化企业上市考核、评价机制,将扶持本地文化企业股改上市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领导班子分包责任制、责任单位“一把手”负责制,逐项细化分解任务,采取下发督办通知、督办通报、电话督办、实地督办等形式,定期督查督办重点文化企业的上市进度,确保我市文化企业上市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林巧治.有关文化企业上市路径的实践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2,(23):30-31.
[2] 刘晓东.关于加快推动江西文化企业上市步伐的对策建议[J].科技广场,2015,(10):214-219.
[3] 辛阳.浅议我国中小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11):116-116.
关键词:文化企业;上市;创新
2014年6月27日,湖北金三峡印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实现了我市文化企业上市零的突破。2015年10月23日,宜昌金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上市,我市第一家文化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平台上敲响自己的钟声。目前,宜昌正加快推进丽豪包装彩印有限公司、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公司、柏斯琴行(中国)有限公司、湖北匡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的上市进程,力争再创佳绩。
一、加强顶层设计,破解发展瓶颈
一是统筹谋划产业目标。充分把握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形势,抢抓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机遇,按照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的要求,结合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全力打造三峡区域文化产品制造中心、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文化融合发展示范中心、艺术品交易中心,培育产值过亿的乐器珠宝制造、包装印刷服务、创意设计策划、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金融产业集群,明确到2020年,全市“四上”规模文化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文化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进入全省百强文化企业达30家以上,进入全省十强文化企业3家以上,上市企业达10家以上[1]。
二是科学建立后备项目库。以“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主攻方向,努力推进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结合宜昌实际,探索建设“首发上市、‘新三板’挂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经营状况、行业分类等情况,分别纳入中小板上市、创业板上市、“新三板”挂牌等后备资源库,有针对性的做好分类管理和梯次培育工作,不断积累和增强文化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的后劲。目前,我市已建立50家企业股改、上市后备资源库[2]。
三是定期开展上市培训。加大辅导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四上”文化企业高管及财务人员和相关中介机构在集中进行上市前的业务培训,通过论坛、讲座、研讨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增强政企互动,提高培训效果,合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着力提升企业上市意愿,增强企业规范经营、融资上市的决心,有效解决了部分企业不敢上、不想上、不愿上的问题,及时破解上市后顾之忧,为文化企业成功上市奠定良好基础[3]。
二、夯实政策基础,打造发展引擎
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企业上市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扩大上市后备资源库。认真落实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范围,持续发挥文化产业政策性减负和激励效应,促使文化产业迸发新的活力。
一是在“一企一策”上下功夫。坚持优质服务跟上去,金融活水引进来。针对文化企业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尤其是中小企业主持续盈利能力差、创新能力较弱、资金需求紧迫等特点,结合市政府《贯彻落实“金融十条”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和《关于促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建立完善我市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行,以三个“明确”积极推动文化与市场对接、文化与资本融合。通过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的“黄金十条”,首批选取10家创新型示范企业和50家创新型成长企业重点培育[4]。
明确上市定位,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竞争力较强的文化企业,要争取在沪深主板市场上市;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较好、规模不大的中小文化企业,要力争在深交所创业板、新三板上市;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实现海外上市。
明确融资支持,发挥宜昌国投集团三峡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市交旅集团文化旅游投资基金的投融资功能,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风险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设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资金”,对新创办的文化科技类中小微企业,贷款额度200万以内的,2年内按国家基准利率给予50%的贴息;以知识产权质押方式向银行成功贷款的,2年内给予融资成本50%的补贴。宜昌文交所2015年完成交易155宗,交易金额达25亿元,居全省市州第一。
明确激励政策,一方面对于新引进并经认定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在我市独立核算的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总部,按照投资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和奖励。另一方面采取分节点奖励的方式,对于全市文化企业在“新三板”、“上海科创板”挂牌前30名且税收在本级的企业奖励120万元,税收在县市的,提高到50万元;对于税收在本级,在“武交中心”、“天交所”等国内区域性股权交易机构(交易板)挂牌交易的前80名企业,奖励金额提高至50万元。
二是在政策宣传上下功夫。借助宣传舆论优势,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作用,及时把股改典型事例、发展样本、政策实惠进行深入宣传,形成良好的股改氛围,同时邀请成功上市企业现身说法,提升企业股改的主动性。精心编纂《宜昌市文化企业改制上市政策文件汇编》等宣传手册,主动到企业面对面宣讲优惠政策和上市流程,打通服务文化企业上市“最后一公里”。
三是在“人才储备”上下功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在宜高校设立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文化创意、研发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鼓励企业与三峡大学、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联合,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储备人才。拓宽引才引智渠道,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以“宜昌英才工程”、“宜昌文化名家”为平台,积极引进一批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人才和重点文化项目急需的文化人才。鼓励支持在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宣传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创办文化创意企业或采取兼职兼薪方式服务本地文化企业。 三、坚持聚焦发力,凝聚发展共识
强化服务职能,健全协调机制,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格局,凝聚推动文化企业上市的强大合力。
一是强化组织协调。建立宜昌市文化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加强与发改、财政、税务、科技、商务、教育、国土、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起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定期商议解决文化企业发展重大事项,科学把握文化企业上市进程,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落实上市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各县市区及各责任单位高度重视、明确专人,全力服务文化企业上市工作,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共同推进的多层次组织服务体系。
二是强化储备培育。按照“推进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跟踪一批”的培育方式,对进入国家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的21家文化企业进行分类排队,采取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的措施,编制上市计划,制定推进时间进度表和分步实施工作方案,把工作量化到月,细化到天。按照主板、中小板上市、创业板上市和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标准和要求,准确把握企业上市推进工作的关键节点,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推进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加强与证券管理部门、中介机构的联系沟通,协助企业与证券、会计、法律、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的业务对接,搭建合作沟通平台,为文化企业上市构筑“绿色通道”。
三是强化联络指导。以“万名干部进万企,创优服务稳增长”活动为契机,整合全市力量,深入开展为文化企业发展办实事、解难题等活动,建立上市企业首席服务官制度,坚持一手抓转型升级、一手抓破难解困,以送信息、送政策、送服务为重点,全程跟踪上市进程,全力协调项目建设,全面解决发展难题。
四是强化督办落实。建立促进文化企业上市考核、评价机制,将扶持本地文化企业股改上市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领导班子分包责任制、责任单位“一把手”负责制,逐项细化分解任务,采取下发督办通知、督办通报、电话督办、实地督办等形式,定期督查督办重点文化企业的上市进度,确保我市文化企业上市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林巧治.有关文化企业上市路径的实践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2,(23):30-31.
[2] 刘晓东.关于加快推动江西文化企业上市步伐的对策建议[J].科技广场,2015,(10):214-219.
[3] 辛阳.浅议我国中小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11):1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