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写同步教学又称“导读导写同步教学”,黎见明老先生指出:“导读”就是教师多方设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自求、自得”,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此“精神”指导写作就是“导写”。据此精神,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导读”与“导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同步训练,以便相互促进,就是“导读导写同步教学”。
由于导读导写同步教学,它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做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使学生通过“读”提高思想水平,丰富文化知识,了解一些写作原理和方法,为“写”提供内容、方法等借鉴;使学生通过“写”有意识地从某些文章中寻求启发、借鉴,加深对已学知识的消化理解运用,加大对将学内容的阅读力度和深度,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所以读写同步使得学生“写”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法,“读”时任务明确力度加深,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实效性、趣味性,真正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探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掌握科学阅读方法的途径,用导读为写作“带”路。
认识论认为:“读”是一种“吸收”,而写却是一种“运用”。可系统论的知识告诉我们:读的目的,包括把握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语言等;读的目的,在于通过“导”读引导学生重视、掌握“学”(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能够自己去“读”,同时“读”还应为“写”导航,即通过指导学生“读”,让学生获取知识、享受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通过指导学生“读”,让学生思想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为写作积累观点;通过指导学生“读”,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为写作提供素材;通过指导学生“读”,让学生从中接触到许多文章的样式和品种,为写作提供良好的法式和借鉴等。至于阅读材料中那些丰富的词语、生动的句式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对于中学生的“写”就更有借鉴的必要了。
二、改变将作文独立开来,不同“读”进行联系的做法,要用写来“促”读:要“通过写作来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认识论认为,“写”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只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故人们常将其独立开来。但事实上“写”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读”的消化和运 用。在写的过程中,小至标点、词语,大至主题、谋篇,都受所读作品的影响,有时学生还会带着写作的困惑有意从某篇文章中寻求启迪、借鉴,有时学生还会带着写作时的要求去深入阅读文章、体会文章之精髓,可见,“写”会反过来对“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以写促读”的读写同步教学步骤中,笔者一直坚持两个原则,用好两类练习,努力促进学生去阅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以提高其阅读能力。
1、坚持“为写而读”的原则。
引导学生带着自身写作中的问题去读课文,如怎样才能论据不繁杂,怎样才能过渡衔接照应自然,这样读课文就会目的明确,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注意力易于集中,还可引导学生仿用课文中的某种手法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课文,把握有关方法,在理解课文后再进行写作,这样既完成了写作任务,又理解了课文。如模仿课文写片断,可仿《猎户》写整句,仿《母亲》写心理活动,仿《祝福》写肖像等。
2、坚持“以写促读”的原则
“以写促读”是用“写”来消化、巩固“读”所得知识,并促使学生读的深入,理解的透彻,有时甚至达到能再创的地步。具体来说,每篇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以及每个单元的训练题,本身就是“写”的很好题目,要努力用好课文和单元后的题目,应视之为读写结合、导读导写同步教学的桥梁和纽带,要引导学生在完成这类训练的同时,开启心智,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同时在作文时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的材料,以便反过来促使学生进一步认真钻研课文;有的文章还可以就让学生带着题目去“钻”,等作文完成了,课文中的“精髓”,也就被学生认识、把握住了。
3、用好读后感、评论等形式的训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形式、语言等写评论、写读书随感,利用课文的插图,结合课文写说明文,写评论(甚至是画评);在一篇文章、一个单元教学后,可根据教师提出的写作要求或者学生自己有意识从课文中“找”题目(并组织讨论题目的优劣),“找”材料(积累写作素材),以培养学生自拟题目、组织材料的能力。
这些方法,这些题材的写作,都必须建立在对课文的理解的基础上,都能极大程度地促使学生多读课文,进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4、用好缩写、扩写、改写等形式的训练。
由于缩写、扩写、改写等形式的创作都不能(至少不能完全)脱离原文或违背原文主旨,因此,要写出符合规范、中心突出、想象合理、颇有新意的文章来。学生在进行缩写、扩写、改写等训练前,必须通读课文,必须理解把握课文主旨,甚至必须对课文有全方位的乃至新的认识。
如学生在缩写《孔雀东南飞》为100字内容的故事梗概时,必须抓住刘兰芝遭谴、拒婚、殉情三个情节,再用最精炼的笔墨将其概括,试问不阅读得深入,不理解得透彻,不把握住主旨行吗?如学生扩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柔石写给鲁迅的第二封信为300字短文,学生改写一首唐诗,一首宋词为一篇散文时,试问不仔细研读课文,没有入木三分的理解,没有高屋建瓴的把握行吗?而这些来自什么?一言以蔽之:读,深入的读。所以笔者认为在读写同步教学中,处理得好,“写”能很好地促进读的深入、读的能力的有效形成。
语文教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有过辉煌的过去;语文教育的改革也如雨后春笋,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笔者坚信: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在现在这个语文升学考试逐步侧重考查学生读写能力的大潮中,在如今这片语文生存无广阔空间、语文学习无浓厚兴趣、语文教学无明显效果的校园天地里,语文导读导写同步教学这种将读与写有机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用“读”带给“写”言之有物言之有法,用“写”诱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读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将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全面素质迅速提高的有效途径。
由于导读导写同步教学,它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做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使学生通过“读”提高思想水平,丰富文化知识,了解一些写作原理和方法,为“写”提供内容、方法等借鉴;使学生通过“写”有意识地从某些文章中寻求启发、借鉴,加深对已学知识的消化理解运用,加大对将学内容的阅读力度和深度,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所以读写同步使得学生“写”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法,“读”时任务明确力度加深,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实效性、趣味性,真正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探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掌握科学阅读方法的途径,用导读为写作“带”路。
认识论认为:“读”是一种“吸收”,而写却是一种“运用”。可系统论的知识告诉我们:读的目的,包括把握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语言等;读的目的,在于通过“导”读引导学生重视、掌握“学”(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能够自己去“读”,同时“读”还应为“写”导航,即通过指导学生“读”,让学生获取知识、享受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通过指导学生“读”,让学生思想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为写作积累观点;通过指导学生“读”,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为写作提供素材;通过指导学生“读”,让学生从中接触到许多文章的样式和品种,为写作提供良好的法式和借鉴等。至于阅读材料中那些丰富的词语、生动的句式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对于中学生的“写”就更有借鉴的必要了。
二、改变将作文独立开来,不同“读”进行联系的做法,要用写来“促”读:要“通过写作来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认识论认为,“写”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只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故人们常将其独立开来。但事实上“写”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读”的消化和运 用。在写的过程中,小至标点、词语,大至主题、谋篇,都受所读作品的影响,有时学生还会带着写作的困惑有意从某篇文章中寻求启迪、借鉴,有时学生还会带着写作时的要求去深入阅读文章、体会文章之精髓,可见,“写”会反过来对“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以写促读”的读写同步教学步骤中,笔者一直坚持两个原则,用好两类练习,努力促进学生去阅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以提高其阅读能力。
1、坚持“为写而读”的原则。
引导学生带着自身写作中的问题去读课文,如怎样才能论据不繁杂,怎样才能过渡衔接照应自然,这样读课文就会目的明确,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注意力易于集中,还可引导学生仿用课文中的某种手法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课文,把握有关方法,在理解课文后再进行写作,这样既完成了写作任务,又理解了课文。如模仿课文写片断,可仿《猎户》写整句,仿《母亲》写心理活动,仿《祝福》写肖像等。
2、坚持“以写促读”的原则
“以写促读”是用“写”来消化、巩固“读”所得知识,并促使学生读的深入,理解的透彻,有时甚至达到能再创的地步。具体来说,每篇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以及每个单元的训练题,本身就是“写”的很好题目,要努力用好课文和单元后的题目,应视之为读写结合、导读导写同步教学的桥梁和纽带,要引导学生在完成这类训练的同时,开启心智,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同时在作文时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的材料,以便反过来促使学生进一步认真钻研课文;有的文章还可以就让学生带着题目去“钻”,等作文完成了,课文中的“精髓”,也就被学生认识、把握住了。
3、用好读后感、评论等形式的训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形式、语言等写评论、写读书随感,利用课文的插图,结合课文写说明文,写评论(甚至是画评);在一篇文章、一个单元教学后,可根据教师提出的写作要求或者学生自己有意识从课文中“找”题目(并组织讨论题目的优劣),“找”材料(积累写作素材),以培养学生自拟题目、组织材料的能力。
这些方法,这些题材的写作,都必须建立在对课文的理解的基础上,都能极大程度地促使学生多读课文,进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4、用好缩写、扩写、改写等形式的训练。
由于缩写、扩写、改写等形式的创作都不能(至少不能完全)脱离原文或违背原文主旨,因此,要写出符合规范、中心突出、想象合理、颇有新意的文章来。学生在进行缩写、扩写、改写等训练前,必须通读课文,必须理解把握课文主旨,甚至必须对课文有全方位的乃至新的认识。
如学生在缩写《孔雀东南飞》为100字内容的故事梗概时,必须抓住刘兰芝遭谴、拒婚、殉情三个情节,再用最精炼的笔墨将其概括,试问不阅读得深入,不理解得透彻,不把握住主旨行吗?如学生扩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柔石写给鲁迅的第二封信为300字短文,学生改写一首唐诗,一首宋词为一篇散文时,试问不仔细研读课文,没有入木三分的理解,没有高屋建瓴的把握行吗?而这些来自什么?一言以蔽之:读,深入的读。所以笔者认为在读写同步教学中,处理得好,“写”能很好地促进读的深入、读的能力的有效形成。
语文教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有过辉煌的过去;语文教育的改革也如雨后春笋,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笔者坚信: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在现在这个语文升学考试逐步侧重考查学生读写能力的大潮中,在如今这片语文生存无广阔空间、语文学习无浓厚兴趣、语文教学无明显效果的校园天地里,语文导读导写同步教学这种将读与写有机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用“读”带给“写”言之有物言之有法,用“写”诱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读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将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全面素质迅速提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