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后肌肌支移位术的解剖学研究

来源 :中华手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i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桡神经旋后肌肌支和骨间后神经的显微解剖,为旋后肌肌支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设计旋后肌肌支移位术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 选择13侧甲醛固定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肘以远桡神经及各肌支,记录旋后肌肌支及骨间后神经的形态特征、分布情况和直径.结果 旋后肌肌支一般有3支,旋后肌Frohse弓近端2支,旋后肌肌管内1支,管外肌支恒定,可直接与骨间后神经缝合,且口径匹配.结论 旋后肌肌支可用来移位修复骨间后神经,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神经移位方式。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
期刊
目的 分析和比较颅咽管瘤、囊性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及垂体脓肿等四种鞍区囊性病变的临床特征,建立鞍区囊性病变的诊断流程.方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93例鞍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发病年龄较小、病变体积较大、第三脑室压迫、实性部分网状强化常见于颅咽管瘤;海绵窦侵犯、实性部分均匀强化常见于囊性腺瘤;Rathkc囊肿和垂体脓肿多表现为单纯囊性;病程短、尿崩、≥2个腺
基于45 nm PTM模型,采用Hspice对基本逻辑门进行了仿真,并使用Matlab对仿真数据进行了三维延迟曲面拟合.在这些仿真基础上,建立了关于输入信号翻转时间ti、输出负载电容CL、
针对模拟电路故障识别与诊断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K最近邻的一对一SVM分类器(KNN-OSVM)的故障诊断方法.将K最近邻算法与用网格搜索法优化后的一对一SVM模型相结合,建立KNN-OSV
期刊
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生的教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任务显得极为艰巨而又复杂,中职校的班主任责任重大.我以一个工作了十年的中职班主任的身份,以自己的
期刊
随着Ad hoc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它在航空通信领域的应用.应用于航空通信中的Ad hoc有很多特点,如节点运动速度快,节点密度小,通信距离远,频段为超短波波段等.而节点的密度是
空间高能质子作用于电荷耦合器件(CCD)产生的热像素是空间成像系统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深入认识质子辐射导致CCD产生热像素的规律和机制,对行间转移CCD进行了不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