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构表现是建筑创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领域。结构表现具有技术美和艺术美的双重内涵,而“技术与艺术”的相互制约与融合在任何时代都是永恒的主题。建筑结构表现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包括结构的力学规律、结构形态形式美的原则、结构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细部表现等各个方面,并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本文从建构的角度关注结构表现问题,,探讨如何去寻找结构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合点,实现建筑结构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建构;结构;表现性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弗兰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的绪论中写道:“无需声明,我在本书里关注的不仅仅是建构的技术问题,而且更多的是建构技术潜在的表现可能性。如果把建构视为结构的诗篇的话,那么建构就是一门艺术,一门既非具象又非抽象的艺术”[][1]表明了建构一词无法与技术问题分离,但又绝不是仅仅一个建造技术的问题,建构是“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统一,建构的精髓在于“诗意的建造”。本文正是基于建构理论,探讨如何去寻找结构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合点,实现建筑结构的艺术表现。
1.如何理解基于建构的结构表现?
1.1理性的态度是结构表现的基础
建构理论其本身是对建造的关注,成功的建造必然要符合形式的逻辑、材料的逻辑、结构的逻辑和节点细部的逻辑,必须符合合理性的精神。虽然结构形态表现性的获得离不开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但其基础应该是理性的,而这个理性的基础就是科学。只要我们还在地球上建造,重力的规律、材料的特性、自然的法则就是我们无法摆脱的现实。历史上许多大师的作品,都是艺术与科学思维结合的典范。不同的是,有的大师偏重用新材料表现新结构,有的偏重表现新材料的新工艺和新构造,有的则是用新材料、新结构表达所创造的空间,但基本都处于理性表现的范畴。违反结构和材料的基本性质,盲目追求表现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1.2诗意的建造
建构并非机械的计算和结构搭砌,而是在建造过程中加入艺术成分,体现艺术价值。弗兰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建构一词无法与技术问题分离,但又决不仅仅是一个建造技术的问题,是一种“诗意的建造”。建构具有深厚的人文色彩,建造活动应该揭示情感,带来人文的温情。所以,我们在建造师不应该仅仅考虑纯粹的功能和技术,还要加入情感和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建筑才能超越纯粹的功利,获得更长的生命力。
2.结构造型与结构表现
2.1结构形态表现外在形态
结构形态构筑形体时,结构的外形可以是规则的几何形体,也可以是通过切割、组合等方式进行进一步加工的形体。在设计加工过程中,既要重视结构形态与设计物功能的一致、注重结构受力的合理性,也要注重其外在的形式美感。任何物体的外部形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由设计者随心所欲决定的,它是内在力学规律的反映,同时也是结构形态逻辑关系的真实反映。
2.2结构形态表现内在规律
结构形态表现其内在的力学规律。这是结构表现的必然要求和本质内容。但是,这不是要求所有的结构都固定在条条框框里面,对于同样的力学规律,反映的方式也可能是千变万化的,关键在于要从本质上把握形象与规律的关系,通过对结构实体的轮廓线、比例、尺度、质感、色彩等进行适当的加工与处理,来达到形式上“多样性的统一”,这是赋予合理的结构以形式美的必要道路。
3.结构形态的建构原则
3.1.营造逻辑的清晰体现
营造逻辑清晰是指应该从外表可以判断建筑是以何种材料及结构形式建造起来的。即从外表可以判断出建筑是以何种材料以及结构形式建造起来的,而且重要的是建筑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基本真实的,这些都是建筑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营造逻辑清晰是建构的重要表现,它要求结构形态具有严谨的秩序。秩序在这就是指理性的组织规律在形式结构上所形成的视觉条理,通过秩序可以达到艺术作品自身的整体性。设计师应该熟悉营造逻辑对结构形态的制约因素以及艺术表现的潜在可能性。
3.2结构形态的形式美体现
形式与结构并不是剥离的关系,形式不是肤浅的,结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浑然一体,相互支持。不同的结构形式不但能够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而且也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可以充分利用结构中符合力学规律和力学原理的形式美因素,来提高建筑艺术的表现力。通过结构中的组件和它们的组合形式所展现出的构成美,通过其简洁,流畅,力量的传递,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直观的印象。他们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结构的均衡与稳定;2、结构的韵律与节奏;3、结构的形式感;4、结构的简洁与明确。
3.3功能与技术条件的完美契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技术手段的运用也使得建筑的外表更加多样,功能更加丰富,可操作性更强。同时,也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灵感。不断发展中的科技极大地推动建筑领域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为建筑创作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新材料的出现必然要求产生新的结构理论和发展新的技术工艺,从而促使新的结构形态不断出现。同时也只有在结构形态方面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步伐。
3.4文化价值与时代精神的表达
建筑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如果承载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就会赋予建筑丰富的内涵,建筑也获得了生动的内容。建筑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和视觉感受的需要,同时也要承担文化载体的责任。这里的人文价值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从建筑使用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因人种、民族不同而造成的人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从建筑所处环境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地域环境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4.结构形态创新及发展趋势
4.1新材料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层出不穷。如特氟龙膜材、不锈钢、穿孔铝板、金属丝网等的大量运用也使建筑的表皮越来越轻、薄。建筑越来越轻盈、透明、开放,更具有亲和力和动感。许多设计师也尝试参与到新材料的开发和研究上,包括对现有材料的重新利用和介入新材料研究。通过这一过程,创造了许多合成物,如半透明的水泥、数字织物、印有图像的玻璃等等。
4.2形态的自由化与高科技的运用
建筑形态自由化创作倾向是当今建筑形象创作的一个动向,由于高科技,新材料的飞速发展,为建筑形态自由化提供了可能。流线型的曲面、异形的墙体、弧形的结构体等异质元素的出现,使得建筑形态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异形的形体使建筑更具轻盈感和技术美感,并富于视觉冲击力和时代气息。另外,结构形态的动感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通过对形式要素的组织和调度,利用倾斜、扭转、弯曲、波浪形等形体处理手法或借助形状比例的变形产生失稳、失重的不定势态等多种途径来实现的富于动感的结构形态。
这些形体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建筑创作中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包括NURBS造型技术、结构计算中的有限元分析和构件制造的CAM技术等等。计算机处理了从确定形式、结构尺度、动态计算和自动生成以及数控到全球定位系统等多项工作。随着高科技对建筑创作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它所包含的独特概念已成为建筑师探索设计新理念、新形式的灵感源泉。
4.3多元化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
当代信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建筑师得到了新的创作工具和设计方法,也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考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设计师的创作思维也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A,个性化
现代建筑师不断开拓思维,更加注重突出个性,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带来了建筑创作“主题意识的崛起”。他们以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突破传统的囹圄,创作了很多新颖的作品。倡导差异性和异质性的审美思维的确不失为一种摆脱僵化思维惰性的美学策略。
B,界限的模糊-----混沌思维
从哲学上来讲,宇宙在一开始是混沌的,后来才逐渐变得层次分明,有秩有序。人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如此,建筑师不再局限于任何固定的模式,势必会创造出更灵活、更有机、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结构形态。这种混沌思维方式赋予建筑設计师一种更加自由的创造精神。必将会激发更多建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
4.4结构仿生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自然结构蕴含着高深的哲理,为建筑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素材。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扑捉和传达建筑的生态潜质,成为建筑形式创作的重要方向之一。也使生态思维为当代建筑审美增加了一个新的角度。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把握各种自然结构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新的结构形态,这是我们研究和设计结构形态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势必成为未来可持续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进,杨靖,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美)穆尔,结构系统概论(赵梦琳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黄健敏,贝聿铭的艺术世界,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5] (美)肯尼思·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部批判的历史(原山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6] (美)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一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
造诗学(王骏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 齐康,《意义·感觉·表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关键词】建构;结构;表现性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弗兰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的绪论中写道:“无需声明,我在本书里关注的不仅仅是建构的技术问题,而且更多的是建构技术潜在的表现可能性。如果把建构视为结构的诗篇的话,那么建构就是一门艺术,一门既非具象又非抽象的艺术”[][1]表明了建构一词无法与技术问题分离,但又绝不是仅仅一个建造技术的问题,建构是“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统一,建构的精髓在于“诗意的建造”。本文正是基于建构理论,探讨如何去寻找结构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合点,实现建筑结构的艺术表现。
1.如何理解基于建构的结构表现?
1.1理性的态度是结构表现的基础
建构理论其本身是对建造的关注,成功的建造必然要符合形式的逻辑、材料的逻辑、结构的逻辑和节点细部的逻辑,必须符合合理性的精神。虽然结构形态表现性的获得离不开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但其基础应该是理性的,而这个理性的基础就是科学。只要我们还在地球上建造,重力的规律、材料的特性、自然的法则就是我们无法摆脱的现实。历史上许多大师的作品,都是艺术与科学思维结合的典范。不同的是,有的大师偏重用新材料表现新结构,有的偏重表现新材料的新工艺和新构造,有的则是用新材料、新结构表达所创造的空间,但基本都处于理性表现的范畴。违反结构和材料的基本性质,盲目追求表现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1.2诗意的建造
建构并非机械的计算和结构搭砌,而是在建造过程中加入艺术成分,体现艺术价值。弗兰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建构一词无法与技术问题分离,但又决不仅仅是一个建造技术的问题,是一种“诗意的建造”。建构具有深厚的人文色彩,建造活动应该揭示情感,带来人文的温情。所以,我们在建造师不应该仅仅考虑纯粹的功能和技术,还要加入情感和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建筑才能超越纯粹的功利,获得更长的生命力。
2.结构造型与结构表现
2.1结构形态表现外在形态
结构形态构筑形体时,结构的外形可以是规则的几何形体,也可以是通过切割、组合等方式进行进一步加工的形体。在设计加工过程中,既要重视结构形态与设计物功能的一致、注重结构受力的合理性,也要注重其外在的形式美感。任何物体的外部形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由设计者随心所欲决定的,它是内在力学规律的反映,同时也是结构形态逻辑关系的真实反映。
2.2结构形态表现内在规律
结构形态表现其内在的力学规律。这是结构表现的必然要求和本质内容。但是,这不是要求所有的结构都固定在条条框框里面,对于同样的力学规律,反映的方式也可能是千变万化的,关键在于要从本质上把握形象与规律的关系,通过对结构实体的轮廓线、比例、尺度、质感、色彩等进行适当的加工与处理,来达到形式上“多样性的统一”,这是赋予合理的结构以形式美的必要道路。
3.结构形态的建构原则
3.1.营造逻辑的清晰体现
营造逻辑清晰是指应该从外表可以判断建筑是以何种材料及结构形式建造起来的。即从外表可以判断出建筑是以何种材料以及结构形式建造起来的,而且重要的是建筑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基本真实的,这些都是建筑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营造逻辑清晰是建构的重要表现,它要求结构形态具有严谨的秩序。秩序在这就是指理性的组织规律在形式结构上所形成的视觉条理,通过秩序可以达到艺术作品自身的整体性。设计师应该熟悉营造逻辑对结构形态的制约因素以及艺术表现的潜在可能性。
3.2结构形态的形式美体现
形式与结构并不是剥离的关系,形式不是肤浅的,结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浑然一体,相互支持。不同的结构形式不但能够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而且也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可以充分利用结构中符合力学规律和力学原理的形式美因素,来提高建筑艺术的表现力。通过结构中的组件和它们的组合形式所展现出的构成美,通过其简洁,流畅,力量的传递,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直观的印象。他们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结构的均衡与稳定;2、结构的韵律与节奏;3、结构的形式感;4、结构的简洁与明确。
3.3功能与技术条件的完美契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技术手段的运用也使得建筑的外表更加多样,功能更加丰富,可操作性更强。同时,也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灵感。不断发展中的科技极大地推动建筑领域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为建筑创作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新材料的出现必然要求产生新的结构理论和发展新的技术工艺,从而促使新的结构形态不断出现。同时也只有在结构形态方面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步伐。
3.4文化价值与时代精神的表达
建筑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如果承载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就会赋予建筑丰富的内涵,建筑也获得了生动的内容。建筑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和视觉感受的需要,同时也要承担文化载体的责任。这里的人文价值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从建筑使用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因人种、民族不同而造成的人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从建筑所处环境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地域环境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4.结构形态创新及发展趋势
4.1新材料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层出不穷。如特氟龙膜材、不锈钢、穿孔铝板、金属丝网等的大量运用也使建筑的表皮越来越轻、薄。建筑越来越轻盈、透明、开放,更具有亲和力和动感。许多设计师也尝试参与到新材料的开发和研究上,包括对现有材料的重新利用和介入新材料研究。通过这一过程,创造了许多合成物,如半透明的水泥、数字织物、印有图像的玻璃等等。
4.2形态的自由化与高科技的运用
建筑形态自由化创作倾向是当今建筑形象创作的一个动向,由于高科技,新材料的飞速发展,为建筑形态自由化提供了可能。流线型的曲面、异形的墙体、弧形的结构体等异质元素的出现,使得建筑形态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异形的形体使建筑更具轻盈感和技术美感,并富于视觉冲击力和时代气息。另外,结构形态的动感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通过对形式要素的组织和调度,利用倾斜、扭转、弯曲、波浪形等形体处理手法或借助形状比例的变形产生失稳、失重的不定势态等多种途径来实现的富于动感的结构形态。
这些形体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建筑创作中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包括NURBS造型技术、结构计算中的有限元分析和构件制造的CAM技术等等。计算机处理了从确定形式、结构尺度、动态计算和自动生成以及数控到全球定位系统等多项工作。随着高科技对建筑创作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它所包含的独特概念已成为建筑师探索设计新理念、新形式的灵感源泉。
4.3多元化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
当代信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建筑师得到了新的创作工具和设计方法,也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考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设计师的创作思维也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A,个性化
现代建筑师不断开拓思维,更加注重突出个性,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带来了建筑创作“主题意识的崛起”。他们以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突破传统的囹圄,创作了很多新颖的作品。倡导差异性和异质性的审美思维的确不失为一种摆脱僵化思维惰性的美学策略。
B,界限的模糊-----混沌思维
从哲学上来讲,宇宙在一开始是混沌的,后来才逐渐变得层次分明,有秩有序。人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如此,建筑师不再局限于任何固定的模式,势必会创造出更灵活、更有机、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结构形态。这种混沌思维方式赋予建筑設计师一种更加自由的创造精神。必将会激发更多建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
4.4结构仿生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自然结构蕴含着高深的哲理,为建筑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素材。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扑捉和传达建筑的生态潜质,成为建筑形式创作的重要方向之一。也使生态思维为当代建筑审美增加了一个新的角度。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把握各种自然结构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新的结构形态,这是我们研究和设计结构形态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势必成为未来可持续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进,杨靖,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美)穆尔,结构系统概论(赵梦琳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黄健敏,贝聿铭的艺术世界,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5] (美)肯尼思·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部批判的历史(原山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6] (美)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一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
造诗学(王骏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 齐康,《意义·感觉·表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