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改造酿酒酵母生产番茄红素

来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ao25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红素是一种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萜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高效生产。本实验为了提高酿酒酵母胞内番茄红素积累,过量表达了三酰甘油途径(TAG途径)的关键基因DGA1(酰基辅酶A: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PAH1(磷脂酸磷酸酶),同时敲入LDP1(脂滴附着蛋白);继续在YPL062W位点敲入来源于三孢布拉霉的ACSL641P(胞内乙酰CoA合成酶),为番茄红素和脂质载体提供充足的前体;过表达PAP1(聚腺苷酸聚合酶)以满足多个基因过表达的转录需求。综上,该文构建了一个适合番茄红素累积的细胞工厂,番茄红素单位产量为109.26 mg/gCDW。该研究通过代谢改造得到1株高产番茄红素重组菌,研究结果为后续进行发酵优化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该研究旨在考察灵芝孢子油番茄红素复合物(LZFQ)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探讨其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用MTT法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胃癌细胞(BGC823)、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细胞活力进行检测,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研究LZFQ的体内抑瘤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对其抗肿瘤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体外细胞活力实验表明LZFQ对4
开发了一条番茄红素的全合成工艺,以香叶醇为原料,经氧化得到柠檬醛,柠檬醛和C4-膦酸酯经Wittig-Horner缩合得到C14-烯醇醚,再经水解得到C14-醛,C14-醛与偕二膦酸酯缩合得到C15-膦酸酯,C15-膦酸酯经双键移位与C10-双醛缩合得到番茄红素粗品。以乙醇为溶剂回流搅拌可将粗品中反式体的含量提高至98%以上,反应总收率为23.5%。
新时代,党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国有企业人才工作需要应对新机遇新挑战。为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汇聚智慧为建设优秀企业作出贡献。大庆炼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厘清人才队伍现状、明确工作思路,通过具体化评价、专业化区分和多样化激励三方面措施,持续把人才队伍建设好、建设强,着力打造一支敢于创新突破、勇于担当作为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内容也越发重视,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企业应努力做好自身文化建设,将党建工作与自身的建设深度融合,发挥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在十九大召开后,金融企业逐步向发展的关键期转型,而这一期间更应做好党建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党建工作在企业文化中的基本内涵及
天然存在的番茄红素90%为反式异构体,大量研究表明顺式异构体生物活性较高。所以为提高番茄果汁中顺式异构体的含量,实验以顺式番茄红素占比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微波温度对番茄红素异构化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番茄红素异构化工艺条件,将此条件应用于番茄果汁进行番茄红素异构化处理。结果表明,微波功率250W、微波加热温度90℃、异构化时间6h,顺式番茄红素占
目的 评价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远处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HNSCC远处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外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75—2021年,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1年1月至2021年6月。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的一种恶性增殖性疾病。绝大多数的患者可能会面临复发/难治及耐药的问题,预后不容乐观。CD38单克隆抗体可以使复发/难治性MM(RRMM)的患者维持缓解状态,目前已有关于CD38单克隆抗体Ⅱ、Ⅲ期临床试验,但尚缺乏针对这些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目的 系统评价CD38单克隆抗体治疗RRMM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RRMM患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
[目的/意义]“双一流”建设视阈,高校文献资源保障水平的评价关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通过分析高校一流学科文献资源保障工作的参与主体与具体保障过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提升高校文献资源保障水平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一流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情况、文献资源利用情况和用户满意度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运用AHP-CRITIC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最后以湖北省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线路高峰时段面临着过度拥堵的客流压力。为应对潜在的拥挤、踩踏等风险,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常采用客流控制措施。基于此背景,本文针对大小交路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多站协同限流优化问题开展研究。首先,以乘客站外延误时间和站台滞留时间之和最小化为目标,以各车站在各时间间隔的最佳进站人数为决策变量,考虑列车容量限制、车站通过能力限制、站台容量限制等约束条件,构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