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历程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ancy_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4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第四场,邀请到了钱七虎、李保国、刘洋、付小兵、王占军五位军队的先进模范人物,可谓光芒四射,光彩照人。他们结合个人成长故事,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成就与网民互动交流。
  这天上午,我紧紧盯着屏幕上的刘洋。她从三个方面谈了她的成长经历和多年来的所感所悟。听她讲到执行神舟九号任务前的某天晚上,她和丈夫“悲壮”地告别时,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刘家有女初长成
  我是在济南出生、长大的,地点就在英雄山西南方向的原济南军区空军大院。离大院不到两公里,就在英雄山路上,有一栋很普通很粗糙的建筑,楼顶上竖着“招飞中心”四个大字,这便是原济空招飞中心所在地。小时候,我经常到那里玩,我母亲作为济空司令部门诊部的医务人员,和招飞中心同属于司令部直属队,她在那里有好几个军校的同学,内部人都管它叫“招飞办”。招飞办负责山东、河南两省的飞行学员招收工作,山东、河南两省是我国的兵员大省,在招飞方面,自然也是个大户,从来不落人后。三十多年来,从这里迈进飞行学院大门的学员,有六千五百多名,据说已经有人成长为将军。
  也许最令招飞中心感到自豪的是,从这里走出了刘洋、王亚平、陈冬3名航天员。
  1997年,我国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学员,对很多热爱蓝天的女孩子来说,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一时间,不少人跃跃欲试,但是招飞条件毕竟太苛刻,可以说,百分之九十几的人走不到最后。那一年,济空招飞中心一共选拔出14名女飞行学员,这其中就包括刘洋和王亚平。
  刘洋1978年10月6日出生于郑州市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父亲刘石林是郑州机床修配厂的助理工程师,母亲牛喜云是一家汽车制造厂的质检员,两口子都是老实人,父亲善良正直,工作兢兢业业;母亲质朴勤劳,做事情特别认真。刘洋小时候,外婆和她一家人一起生活,老人家没什么文化,但是个热心肠的人,善良朴实,处处替别人着想,给幼小的刘洋留下了深刻印象。
  虽然是双职工家庭,刘家的日子却也是比较窘迫,长期住在只有8平方米的筒子楼里,冬天没有暖气,夏天像个蒸笼。如今的刘洋父母家中,至今保存着一张“奇特”的书桌,那是一张蓝色油漆的木质书桌,奇特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桌面只有大约10厘米宽,不到一米长。因为一家人“蜗居”的空间实在太小,除了一张双人床,一张饭桌,房间里几乎放不下其他东西,为了能让刘洋有个学习的地方,母亲特意设计了这张书桌:普通书桌的书柜门是横着拉开的,而这张书桌的门是向下开的,当刘洋需要学习的时候,就把书柜门向下打开,门板就变成了一张桌面;不需要的时候,就把书柜门合上,既美观,还起到节省空间的效果。就是在这张奇怪的书桌旁,刘洋度过了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整整9年时间,虽然现在书桌已经斑驳掉漆,不再使用了,但刘洋的母亲依然舍不得丢掉它。
  长大以后,刘洋回忆说,小时候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一家人和和睦睦,和邻里关系处得也不错,父母教会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认真做事的态度,和一颗懂得感恩与回报的心。
  刘洋从小就乖,在大人和老师眼里,是个安安静静的乖孩子,她上小學一、二年级的班主任白凤芝老师回忆说,这小妞儿可乖巧,说话也好听,是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语文、数学从没低于98分,还会跳舞、踢毽子、唱歌,啥都会。最让白老师感到难能可贵的是,刘洋很懂得感恩,与她的联系也从未间断过。即使是刘洋上了大学之后,也仍然主动联系老师,放假还会来家里探望。就连工作后,因种种原因,联系不便,她还经常委托母亲转达自己对白老师的关心和问候。一张刘洋赠送的贺卡一直在白凤芝手中保存了很多年,她时常会拿出来看看,上面写着:“赠白老师: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佳节快乐,青春常驻;南国水暖,北国冰寒,师生情谊,长存心田。”话语虽不长,但白凤芝每每读来内心都是暖暖的。由于年代久远,纸张早已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她仍然视若珍宝,刘洋是个让她一辈子都感到骄傲的学生!
  小学期间,刘洋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在全市小学生象棋比赛中还获得过冠军,赢得了一套小象棋,这是刘洋能记起来的第一个奖品。
  六年的小学时光飞逝而过,成绩名列前茅的刘洋被保送到了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郑州三中。王秀菊是刘洋在中学时期的班主任,也是一名物理老师。第一次见到刘洋时,王老师就对这个稳重的女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不像别的孩子一样喜欢穿花花绿绿的衣服,热衷于打扮自己,反而衣着、举止都很朴素”。中学时代的刘洋,延续了她小学时代的优秀,好学、上进、有毅力,也因此奠定了她学理科的基础,成绩也一直都是班里的前几名。
  初二那年,刘洋得到了人生的第一笔奖学金,整整10元钱!在那个时候,对于一个上初中的孩子来说,10元钱已经是数目不小的一笔钱了,可以买好多好多零食,外加一些学习用品。然而孝顺的刘洋并没有拿去买零食,也没有买学习用品,反而一下课就直奔商店,给爸爸买了一双白色的球鞋,因为细心的她很早就发现爸爸的球鞋破了,却一直不舍得换新的。她也知道,爸爸是想把钱省下来,供全家生活用,多为她买点好吃的,她正长身体呢!可以想象,当刘石林收到女儿的礼物时,他很欣慰,也很感动,自己的女儿越来越懂事了!后来,升入初三,刘洋又一次拿到了10元奖学金,这次,她给母亲也买了一双球鞋。
  刘洋所在的班级大约有70名学生,在同学们的眼中,刘洋的人缘是比较好的,和大家都相处得很融洽。只要向刘洋请教问题,她每次都是有问必答,耐心讲解。老师们也经常喜欢叫她到讲台上去分析某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步骤,很好地带动了班里的学习氛围。   1994年,刘洋初中毕业,被保送到了郑州十一中,他们全家也搬到了货站北街59号院1号楼3单元的一套面积约80平方米、两室两厅的房子里。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建起的家属院,7层高的楼房,灰色的砖墙,蓝色的玻璃窗,是郑州市千千万万个居民院落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院落了。刘洋就在这里,度过了她紧张而又充实的三年高中生活。
  李风云是当年刘洋上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李老师说,刘洋低调、内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遇到一个问题不明白,哪怕是一个字拿不准,都会追着老师问,一遍没弄懂,就再问第二遍,直到弄明白为止,绝对不会不懂装懂;她特别遵守纪律,高中三年从未请过假,也从未迟到早退。她不出风头,几乎从不犯错,想不起她被哪个老师批评过。
  刘洋读高中时,家中的住房条件虽然明显改善,但是经济条件似乎更糟,因为父亲所在的厂子快要破产,母亲的单位效益也不好,供养刘洋读书有些困难。这时,父亲刘石林在闲暇时,就拿着气筒、锤子等工具,在货站北街街头摆摊修自行车。白凤芝老师多次碰到刘父出摊修车,有时累得满头大汗,一天也挣不了几个钱。父亲的辛勤劳作更加激发了刘洋的学习热情,她知道,只有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有好的前途和未来。
  郑州的冬天,寒风刺骨,哈气成霜。家中冷得厉害,刘洋的手上和脚上长出了冻疮,又疼又痒,但是即便如此也依然抵挡不住她那颗热爱学习的心,为了保暖,她就用被子裹住腿脚,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如痴如醉。当夜幕降临,家属院中也渐渐安静下来,刘洋房间里的灯总是很晚才熄灭。
  就这样,在艰苦而又紧张、不乏温暖和亲情的环境中,刘洋出落成一个文静、稳重、倔强、美丽的大姑娘啦!
  从没有想过能当飞行员
  高考是青年人迈向人生的关键而重大的一步。从郑州市优秀团干部到市级三好学生,刘洋的成绩一直长期稳定在班级前10名,如果不出意外,未来考上一所重点大学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她身边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
  梦想是人生的翅膀。谈到小时候的梦想,刘洋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公交车售票员。这个想法的萌生起源于公交车在城市中还未普及的年代,在母亲带领下她第一次坐上了公交车,坐着公交车在城市中逛悠的感觉太棒了!当上公交车售票员,可以天天坐着汽车在郑州市逛悠。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梦想也变得多了起来,从想当一名教师,桃李满天下,到想成为一名律师,扶弱济困,为弱者呐喊等等,却从没有想过自己会与飞行结缘,最后又成为一名航天员。这还要得益于她高中时期的班主任武秋月老师。
  1997年,对于刘洋以及和刘洋同龄的孩子们来说,这一年的6月,他们将要参加高考,是极为关键的一年。于刘洋而言,她不允许自己出现任何失误,全力以赴、心无旁骛、紧张备考。但是就连她自己也不曾想到,她的命运在这一年发生了重大转变。
  高考前几个月,一家航空公司来她所在的学校招收飞行员,这项神秘并带有挑战性的职业深深地引起了刘洋的注意,她决定去试试看。在公司提出的所有招生条件中,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身体素质,刘洋都符合要求,但只有一条“只招男生不招女生”,将刘洋拒之门外,让她内心十分窝火,也感到不服气,她想:“有什么了不起的,凭什么只招男生,如果招女生,我一定行!”
  这事被细心的武秋月老师看在了眼里。
  没想到,时隔不久,空军开始在全國选拔第七批女飞行员,目标就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产生,当然要经过极为严格的身体检验和文化考试,消息传到郑州十一中,武秋月认为刘洋成绩好、视力好,身高也符合标准,便鼓励刘洋去试一试,并给刘洋报上了名。
  就这样,刘洋等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坐火车到济南,来到了招飞中心,参加各项体检,体检过关后,还有严格的政审。刘洋幸运地一路过关斩将,眼见身边的竞争者一轮接一轮地被淘汰,留下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刘洋从众多的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只等高考成绩一出来,即可定夺。
  但是,刘洋的父母此时此刻内心却是矛盾的,他俩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对飞机这个高科技的东西一无所知,对飞行员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不知道女儿当飞行员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会不会有危险,女儿成绩这么优异,应该上个名牌大学的。那天晚上,两口子竟然失眠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碰到了一位机场退休的工作人员,和人家聊了3个多小时,人家告诉他们,孩子以后会有出息的,要他们放心。这仿佛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班主任武老师也开导他们,机会难得,考大学的机会有的是,但是当飞行员的机会可能就只有这一次,要抓住机会。他们这才打消了顾虑。
  其实,刘洋内心早就打定了主意,既然她愿意去济南参加体检,那么她就有信心有勇气当好一名翱翔蓝天的女飞行员,让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
  最终,刘洋不负众望,以超过当年地方重点院校录取线30多分的好成绩,顺利被空军长春第一飞行学院录取,开辟了她人生中的新天地。
  刘洋成为那年郑州市唯一一名被录取的女飞行员,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空军在河南招收的首批女飞行员之一。当时在校园里引起了轰动,刘洋出名了!1997年8月20日的《郑州晚报》上,登载了这个消息,标题为“我市将有第一位女飞行员——刘洋好样的”。
  多年后,刘洋曾回忆,这次机会对于她来说可谓是“峰回路转”,彻彻底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军校生活
  初入军校,那里的生活让刘洋感到很不适应,与自己上大学前在家中一遍又一遍憧憬的美好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枯燥且乏味。更要命的是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让她根本吃不消。就先天条件而言,刘洋的身体素质并不比其他人优越。在当年与她一起考入长春航校的同批女飞行员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体育特长生,还有一些拥有国家三级运动员证书,而她的体育成绩在高中却并不是很好,跑800米也是刚刚及格,这些优秀的战友无疑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自己的队列走得不行,体能也不行,跑步也是最后。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简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父母的掌上明珠,虽说家境一般,但是父母从小没有让她受过苦。于是她写信向好朋友抱怨,说她想不明白仅仅为了一个小小的摆臂动作,就要在烈日下一站好几个钟头;跑步、拉单杠??每天都累到腿发抖、手发软、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称自己从幸福跌到了深渊,一点也不开心,感觉来这里是个错误的选择。
  终于等到了好朋友的回信,刘洋盼这封信盼了好久。好朋友在信中说道:“你知道我们是多么羡慕你吗?你应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成为新中国的第七批女飞行员。我们还在寻找自己生命中的玫瑰园,而你却早已拥有了一片沃土,只要好好浇灌,玫瑰终将盛开。”她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好好地思考、琢磨、消化好朋友的这番话,终于幡然醒悟,是啊,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女飞行员,不能再这样萎靡不振下去了,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投入新的生活,改变当下。慢慢地,她发现,生活从来都不曾改变,可是看待生活的心变了,一切就都变得美好了。
  和其他运动员出身的战友相比,刘洋的弱项就是跑步。军校高强度的长跑训练,对她来说似乎就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刘洋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跑万米时的场景。当时的感觉用“痛不欲生”一词形容都不为过。那天,她拖着仿佛重逾千斤的双腿,揣着一颗似乎要蹦出胸膛的心脏,扯着风箱一般的呼吸,喉咙干得像着火一样,非常痛苦。只能不断激励自己,绝不能停下,再跑一圈,再跑一百米??她就是用一圈、一圈,一百米、一百米来鼓励自己跑下来的。
  起点落后,并不意味着终点一定落后,要想超越,唯有加倍努力。勤能补拙,哪里不行,补哪里。
  当其他战友花费2个小时进行长跑训练的时候,刘洋就花费3个小时,每天跑步的公里数多于其他战友。她还主动给自己增加运动量、增加难度。北国长春的夏日,尤其是白天,并不凉爽,时常骄阳似火,烈日下,她在操场上运动,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前胸后背留下了片片汗碱。长春的冬天,更不用说了,风刀霜剑,跑步呼出的热气在她的帽子上和睫毛上凝结成粒粒冰霜。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完成任务,休闲放松的时候,她还拖着笨重的双腿、迈着沉重的步伐、喘着大口的粗气,在运动场上一圈又一圈地全力冲刺,加班苦练。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不断鼓励着她,坚持,坚持,再坚持。但无论多慢,无论多晚,都绝对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要想有所超越,唯有加倍努力。记不得有多少次,她拖着沉重的双腿上楼,再把双腿费劲地搬到床上??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什么奇迹,那么,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说法。
  在一年半之后的转校考试中,刘洋的体育成绩项项全优。
  训练之余,刘洋还加入了女飞行员乐队,学习黑管。此外,还参加军校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
  一名合格的飞行员要求体力、智力、精力这三个方面都要非常过硬,因此刘洋在注重体能训练的同时,也在循序渐进地进行飞行训练。
  跳伞是每位飞行员必备的技能,对于第一次接触跳伞这一科目的刘洋来说,害怕紧张是在所难免的。在跳伞的前一天晚上,她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在电话里,她向父母表达了自己内心惴惴不安的心情。父母安慰她:“不就是跳伞嘛,安全得很,更何况有教员在,你可以的,只管放心大胆地跳。”有了父母的加油打气,刘洋的心里瞬间踏实了很多。她可能并不知道,在她跳伞的那天,她的父母哪里都没去,连班都没上,就守在电话旁,等到了很晚,直到她打电话过来,报告跳伞很顺利,他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从本质上说,刘洋是个坚强的人,她并不娇气。航校四年,绝大多数同学的父母都来队看望过自家宝贝,唯独刘洋,从来不让父母赶来看望她。
  就这样,刘洋在军校中完成了从一名普通的地方青年到一名合格飞行员的华丽蜕变,四年的军校生活教会了她不少东西,为她以后的飞行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危险无处不在
  2001年6月底,刘洋和同学们告别了航校,分配到有着“女飞行员摇篮”之称的广空航空兵某师,成为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的一名飞行员。从此,刘洋更加刻苦地钻研飞行技术,珍惜每次飞行的机会。仅仅一年之后,24岁的她便成为同批女飞行员中,第一个执行远程跨区重要保障任务的女飞行员。
  飞行员是翱翔蓝天的天之骄子,同时他们也是离死神最近的人。“每一次飞行升空,每一次返航着陆,都是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涅槃。”刘洋感慨道。抗震救灾,消云增雨,空投伞降,实兵演习??一次次飞翔,飞出了人生的美丽航线;飞机撞鸟,机翼结冰,刹车失效,发动机震动,一次次行走在危险的边缘,一次次经历生死考验,一次次升华着勇气和力量。
  2003年9月10日的那天,让刘洋到今天都印象深刻。那次的飞行训练中,在仪表着陆连续起飞的时候,刘洋发口令“收起落架”,紧接着,突然听到“砰砰”的几声响动,座舱玻璃上鲜血四溅,座舱里弥漫着一股让人作呕的焦煳味,随即,飞机开始剧烈地抖动起来,扭力下降,温度升高。
  刘洋迅速做出判断:一定是飞机撞鸟了!
  飞机撞鸟是飞行中的大忌,小小的一只鸟很可能会造成机毁人亡,后果不堪设想。
  刘洋虽说平时对飞机撞鸟后的操作研究得比较多,但这些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从来没有实际操作过,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内心再强大的人也不可能不慌张。刘洋凭借着过硬的心理素质,深呼吸,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尽快恢复了镇定,按照之前教官教授的方法调整另一侧发动机的马力,边使飞机的高度慢慢上升,争取处置时间,边向地面指挥员报告飞机的情况,并且随时做好迫降的准备。在机组密切协同下,11分钟后,劉洋把飞机平稳地降落到了跑道上,滑行进停机坪关车之后,飞机再也无法启动了。
  事后,经查明,飞机在刚收起起落架时突遇一大群鸽子,一下子撞死了21只!由于它们在空中的相对速度非常大,叶片被撞断,打坏了一台发动机,并且堵住了近三分之二的进气口,机头的下方也被撞凹了一个坑。在这种情况下,是相当危险的。这次的险情,由于包括刘洋在内的机组成员处置得当,用最短的时间尽快着陆,保证了飞行安全,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当问到刘洋当时在那种情况下,内心到底有什么样的想法时,她说:“当时看到飞机的状态还可以,被撞的那台发动机还有马力,心里就不是那么紧张了,而且整个机组成员也都很镇静,大家分工明确,我做好我自己该做的工作就可以了,保持好飞机的状态,我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能把飞机飞回来。”
  越是紧急的情况,越能考验一个人。
  飞行途中,天气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飞行事故都是由于天气恶劣引起的。
  在2009年的一次支援地方建设的任务中,刘洋接到上级命令:最快速度赶到西安实施人工降雨。可是天公不作美,刘洋驾驶飞机从武汉起飞时就开始下小雨,没过多久,机身开始结冰。由于冰很厚,加温等常规的除冰办法起不到多少作用,这个时候,要求飞机不能有一点晃动,一晃,速度就往下掉。
  继续执行任务,有相当程度的危险;返航,久旱的西安还在等着“人降甘霖”。最终,刘洋决定不返航,继续向前飞。同事们负责选择最近的机场以备降落,而她,则死死把着驾驶杆,根据不同气流修正,保持飞机平稳飞行。
  再坚持一下,下一秒奇迹就会出现。
  奇迹真的出现了。
  前方的云层渐渐变亮了,阳光从云间的空隙中洒落下来,看着都觉得温暖。刘洋悬着的心也如释重负,险情解除了,任务也能如期完成了,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两分钟后,云缝真的慢慢打开了,太阳露出了它娇羞的面庞,机身上的冰很快便融化了,刘洋这才发现,自己的手心里全是汗。
  还有一次,在飞机着陆时,一只起落架突然收起,瞬间浓烟滚滚,火花四溅。她临危不乱,成功地处置,最后安全着陆。
  从1997年到2010年,刘洋在空军整整飞行了13年,飞行时长达1680个小时,是同期女飞行员中飞行小时数最多的人,而且她能飞四种机型。当她把军用物资一次又一次准确地投向预定地点,当洁白的伞花在空中绽放,年轻的伞兵安全着陆时,当她刺破层层乌云飞翔在危险边缘,一次又一次为干涸的大地洒下甘霖时,她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飞行员的人生价值。那些无处不在的危险也并没有成为阻挡她继续飞行的障碍,反而让她在这条飞行之路上越走越远,对蓝天和飞行事业的爱也越来越深,她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飞遍祖国所有的机场。
  从天空迈向太空
  2009年,国家开始招收选拔第一批女航天员。听到这个消息后,刘洋毅然报了名,因为她渴望飞得更高,渴望成为离太阳最近的人。彼时,世界上已经有56位女航天员飞上太空,其中美国46人,苏联和俄罗斯3人,加拿大、日本各2人,英国、法国和韩国各1人,而中国则为空缺。中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提高,注定我们必须尽快有自己的女航天员。
  刘洋暗暗发誓:自己要立志成为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
  众所周知,选拔飞行员就已经十分严苛了,选拔航天员更是严苛百倍,甚至千倍。女航天员的选拔条件与男航天员相似: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空军飞行员,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最近3年体检均为甲类,身体条件上要毫无瑕疵,甚至皮肤上的疤痕、口气、蛀牙及脚茧都不能有。此外,还要求五官端正,语言清晰,无药瘾、酒瘾、烟瘾,不偏食,易入睡,等等。出于对心理成熟度的考虑,选拔标准还包括“已婚”??
  在如此严格的条件下,刘洋竟奇迹般的入围候选人之列。
  与其说幸运之神又一次降临到了刘洋的身上,还不如说幸运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考核、测试、面试等,刘洋一路过关斩将,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第一批女航天员之一。
  直到部队派人前去家中家访前,刘洋才打电话,将这个消息告知父母。
  电话的那一头,老两口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话,刘洋感到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她理解父母的心情,这些年来,她在外飞行的日子里,和父母聚少离多。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为她担心,为她失眠。在外人看来,家里出了个飞行员,是件多么让人骄傲的事情啊,可是,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面,对于飞行员的家属们来说,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平安幸福,大概没有谁会渴望成为英雄的父母。
  长久的沉默后,父亲说:“孩子,你也长大了,我们也老了,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决定了,我们尊重你的选择,我们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父亲的一番话,顿时让电话另一端的刘洋泪如泉涌。她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父母证明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2010年5月,刘洋正式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为一名光荣的航天战士。在这之前,她非常激动地看着神五、神六、神七发射,但是她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她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当自己还是飞行员的时候,刘洋觉得自己是离天空最近的人。成为航天员之后,她才发现从天空邁向太空,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脱下飞行服换上了航天服,对于刘洋来说,意味着来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一切都是空白。她深知过去的辉煌,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将来。要抛开所有的成绩,一切从零开始。
  脱胎换骨
  来航天员大队之前,她想到了困难,但没想到,会是那么的困难!
  “天梯”无捷径。从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到一名优秀的航天员,那个过程,真可以说是一场炼狱般的脱胎换骨。
  初来乍到,航天员大队令行禁止的管理规定、索然无味的理论学习、高强度的训练,都让她始料不及,很不适应。她只有快速调整好心态,一头扎进学习训练之中。
  仅基础理论学习,1年内就要掌握相当于大学4年的课程。那段时间,刘洋的脑海里只有两个字:学习。睁开眼睛就是学习,闭上眼睛还是学习,满脑子都是航天理论和技术知识。休息日在刘洋眼里就是工作日,她严格要求自己,从没有睡过一天懒觉,从没有在12点前关掉过书桌上台灯,也基本没有迈出过航天城的大门。在别人休闲娱乐的时候,在别人逛街购物的时候,在别人游山玩水的时候,她都在伏案学习,把一天当作两天,甚至是三天来用。只有在大年三十那一晚才能有放松的休息时间,痛痛快快地看一场春节联欢晚会,大年初一又会早早地坐在书桌前,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任务。如果问她北京的当代商城在哪里,她肯定不知道,问她航天理论,她却对答如流。   除了枯燥的理论学习,还有复杂的技术操作。
  在飞行中,航天员必须要做到操作准确无误,出一点失误,造成的后果都是难以估计的。只有做到精心精心再精心,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才能练就顶呱呱的技术操作本领。
  每天,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刘洋还要成百上千次地重复着同样的操作,模拟同样的程序,就连做梦,梦到的也都是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熟能生巧,每天的刻苦练习换来了闭着眼睛都能清楚地知道每个按钮的具体位置,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功能,并且能够准确无误地操作。
  对于刘洋来说,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虽然很难,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真正具有挑戰性的是各种身体适应性训练,每次训练带给她的都是煎熬。
  转椅训练是为了增强航天员的前庭功能(人体平衡系统),使航天员能够更加适应太空环境。此项训练对飞行员来说,只需要做够2分钟,也没有头部运动;对航天员来说,标准提高到了15分钟!还要叠加头部运动的刺激,常人可能连1分钟都承受不了。
  刘洋当时还是对自己自信满满的,认为自己前庭功能还是不错的。但当第一次转椅尚未做到5分钟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恶心、眩晕,瞬间让她感到无法呼吸,脸色也突然变得苍白,满头是汗。她暗示自己一定不能吐出来,因为教员说过,一旦呕吐,身体就会产生记忆,后面的训练将会产生条件反射。她不断地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想象自己在美丽的海边欣赏风景??5分多钟的训练最终坚持了下来。今天的训练算是挺过去了,然而下来后却是整整一天吃不下饭,老觉得脚下晃悠,忍不住就要摔倒的样子。她忍不住哭了,一边哭一边想,难道我真的选错了吗?难道我真的过不了这关吗?
  过了6分钟、7分钟,后面还有8分钟、10分钟、12分钟、15分钟。每一分钟的增加,都得让人脱一层皮!那段时间,转椅训练使刘洋消瘦了许多。常常一整天下来,人无精打采的,没有任何胃口,也不想和别人说话,心情糟糕到了极点,她越发怀疑自己选择的路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坎儿她感觉自己过不去了。
  细心的同事发现了刘洋的失落,他们告诉刘洋:“我们航天员也是普通人,一样会疼、会累、会难受,只是我们更懂得坚持,更懂得热爱。”老大哥们的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哪怕再累、再苦,也不能忘记自己来到这里的初心。
  为了提高前庭功能,刘洋在训练学习之余坚持单独练习“打地转”,训练时长也从原来的5分钟,到8分钟,再到10分钟,渐渐提高到了12分钟。为了提高头低位耐力,每天睡觉她都扔掉枕头,垫高脚。早上起来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大声喊:“加油,加油。”晚上睡觉前问自己:“今天你努力了吗?”??
  最终,她做到了,成功挺过了15分钟,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这项考核。
  除此之外,离心机训练、超重训练等一系列的训练,也像一个个拦路虎挡在她面前,哪一关都不好过。比如刚开始进离心机做超重耐力训练时,短短几十秒,6倍重力加速度的负荷就已经让她像跑了万米一样双腿发软,精疲力竭。为了适应超重训练,她每天坚持练习腹部和腿部力量,向杨利伟等首批航天员请教经验,用心体会每一次训练过程,向教员请教不同的对抗方法??
  一项项的关口,都在刘洋不服输的拼劲儿下逐渐通过,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女航天员就降低训练标准,因为她知道男女有区别,但是太空环境不会对男女航天员区别对待。每天,她都是第一个到训练场,最后一个离开。
  成功的背后,是努力的付出;而努力,恰恰孕育了成功。
  刘洋用2年的时间追上了两位搭档14年的训练成果,顺利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八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12年3月,刘洋入选“神九”任务飞行乘组。那一刻,她觉得,过去两年里,那些搬着双腿上楼、连做梦都是实验和操作的日子,显得那样的意义非凡、那样的弥足珍贵。她还想到,有一种幸福,叫作被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幸福,那是个人梦想融入祖国荣耀的幸福,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女人背后的男人
  如果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不辞辛劳的女人,那么每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似乎也一定有一位默默付出的男人。
  刘洋的爱情要从她2001年6月刚分到部队之后说起??
  那个时候,刘洋很活跃,经常参加文艺演出或主持节目,由于擅长朗诵,便加入了广播站。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一个身高一米八左右的湖北小伙子张华走进了刘洋的生活。
  那时,张华在政治部门主管宣传工作,一来二去,就认识了刘洋。张华材料写得好,刘洋演讲讲得好,两人在工作中配合默契,接触多了,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2004年4月24日,于刘洋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她和张华结婚的日子。
  没想到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4月22日这天,刘洋还在执行飞行任务,任务结束后,她向单位提出申请,希望23日休息一天准备婚礼相关事宜。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当天傍晚,刘洋正和张华商量婚礼上的一些事情。丁零零、丁零零??急促的电话声打断了他俩的谈话,刘洋拿起电话,只听到电话里传来领导火急火燎的声音:“刘洋,原定明天执行飞行的那位同志生病了,事发突然,你能不能顶上去?”刘洋想都没想,便一口答应下来,因为她知道,如果她不顶上去,这架飞机将无法完成任务。
  挂了电话,她却支支吾吾地不知道如何向爱人开口。在张华的再三追问下,她最终说出了实情,没想到张华却对她说:“没事,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工作重要,布置婚礼的事情交给我,你不用操心,你只管回来当新娘就可以了。”爱人的支持,让刘洋感动不已。
  23日晚,刘洋顺利完成了最后一个飞行架次后,安全着陆。虽然感到有点累,但是想想自己明天就要和心爱的人结婚了,连走路的脚步都变得轻盈了起来。24日上午,她身穿洁白的婚纱,与张华举行了婚礼,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婚后的日子,虽然两人在同一个部队,但是却不在同一个单位,夫妻见面的机会不算多,所以每次的见面都显得弥足珍贵。周末一起逛逛街、吃顿饭、看场电影,对他们来说,就已经算是最最浪漫的事情了。
  在刘洋当飞行员的时候,张华从事飞行的地面保障工作,来到北京后,刘洋成为航天员,张华又来保障航天员。因为训练任务紧张,刘洋依旧不常住在家里,但对于张华来说,已经很满足了,至少可以每天都能见面。
  航天是个伟大而特殊的事业,可往往一个人加入了航天大军,成为航天人,全家就都成了航天人。从刘洋加入这支队伍的那天起,张华就在自己繁忙的工作之余,担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由于航天员的訓练比飞行员要严格很多,刘洋的辛苦,张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刘洋备战任务的两年里,为了不让妻子分心,张华主动承担起家中的一切,日常家务,照顾父母??事无巨细,任劳任怨。这两年里,妈妈住过院,爸爸也做了一次手术,爷爷在郑州去世??可所有这一切,她当时竟然都毫不知情。张华隐瞒了一切,承担了一切,只是为了能让她全身心地投入训练。
  对于刘洋来说,丈夫不仅在生活上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还是她的陪练员、考核员和心理辅导员。
  她的体能是短板,为了补短板,张华常年坚持晚上陪她一起锻炼体能,跑步、打地转、练蛙跳。刘洋至今还常常回想起在大雪纷飞的冬日,他们两个人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奔跑,身后留下了串串脚印。多少次,他陪着刘洋在无人的操场上大声呐喊,释放压力,喊出了梦想,喊出了自信和力量。
  由于要记住大量的数据和理论知识,丈夫又充当起她的考核员,他提问,她回答,以至于后来他也能背下很多航天飞行数据。在丈夫的帮助下,刘洋进步得很快。
  此外,在刘洋感到压力巨大,焦虑困惑的时候,丈夫还是她的专属心理辅导师,为她疏导郁闷心情,排解不良情绪,让她能够重拾信心勇气,全心投入备战。
  结婚这么多年来,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从没有吵过架。刘洋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丈夫和家人的支持。如果要给丈夫打分的话,满分是100分,我就给他打200分。”
  夫妇二人一路同行,在她奔向梦想的道路上,一直有一双眼睛无比信任地注视着她;一直有一双温暖的手紧握着她的手,给予她力量和爱??
  2012年3月,刘洋被确定为“神九”首飞梯队航天员。当得知她要代表亿万中国女性出征太空时,她感受到了莫大的幸福和荣耀。
  为祖国出征
  2012年6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神舟九号飞船、长征二F遥九火箭组合体,已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此次任务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也已于6月初降轨至对接轨道,等待神舟九号飞船前来相会。
  这次的任务意义非凡,举世瞩目。
  我国将首次有一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3名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内进行实验操作,这在我国航天史上是头一回。
  作为首位即将登入太空的女航天员,需要面临体能等更多的挑战,但在刘洋看来,男性虽然在体力、耐力和爆发力方面占有优势,但女性较男性更加认真、细腻、有韧性,同时,女性的冲突性低、亲和力强,这对于在太空中狭小的空间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好的特质。俗话说得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2012年6月9日,是他们离开北京航天城,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日子。
  刘洋永远不会忘记,那天在北京航天城回荡着的《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的动人旋律。歌中唱道:“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那一刻,她强忍住想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向送行的亲人和战友挥手告别。出发了,即将奔赴战场了!她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有人问孙悟空:“大圣意欲何为?”孙悟空回答:“踏南天,碎凌霄。”那人又问:“若一去不返?”孙悟空回答:“便一去不返。”是的,她也做好了一去不返的准备,此去天路迢迢,纵使千难万险,纵使粉身碎骨,她也无所畏惧。
  有人曾问过她:“你难道真的就不怕死吗?你有没有想过可能会回不来?”
  外人有所不知,载人航天确实是一项高风险、高危险的事业。目前全世界上过太空的500多名航天员中,有27人在执行任务和训练时不幸罹难,训练中受伤率高达24.6%。她一直无法忘记,刚加入航天员大队时,杨利伟就曾这样说过:“只要祖国需要,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生还的机会,我也会义无反顾。”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大无畏的英雄豪情和胸怀胆气,神五任务时,面对火箭低频振动叠加在人体内脏的强烈共振,杨利伟咬牙坚持,以顽强的意志挺了过来;神七任务时,翟志刚、刘伯明面对舱门打不开和轨道舱火灾警报的紧急情况,以“哪怕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坚强决心果断出舱,把中国人首次行走太空的脚步留在了浩瀚宇宙,他们的壮举让刘洋深深钦佩??
  当然,没有人会不珍惜生命,但是,伟大的航天事业值得自己去奋斗和牺牲。飞天之前,她确实曾经想过自己有可能会回不来,暗暗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出征前的一天晚上,他和张华在北京航天城散步,他们走了一圈又一圈,两人都沉默不语。最后,她抬起头对他说:“万一、万一我真的回不来,你一定要答应我两件事:第一,替我照顾好爸爸妈妈,他们就我一个女儿;第二,娶一个能顾家的妻子吧,这么多年,没能给你做一顿像样的饭菜!”
  张华鼻子一酸,紧紧拥抱住她,说:“我们要一起照顾父母,我等你回来!”
  6月16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的神九发射前的出征仪式上,刘洋和景海鹏、刘旺身着厚重的白色航天服,出现在人们面前。他们的表情都显得十分放松,刘洋不时露出她招牌式的微笑,笑容像阳光在荡漾。   2014年下半年,我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培训时,曾经有机会参观过问天阁,进到隔离舱里照了一张相。坐在那里,我不由想到刘洋他们三人出征时的情景,那时我还在成都上大学,眼巴巴守在电视机前,全程观看了神九航天员出征仪式。这时,我坐在刘洋曾经坐过的椅子上,心里不由一热,恍惚间竟然把自己当成了女航天员??
  完美的太空之旅
  “5,4,3,2,1,点火!”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火箭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带着长长的火焰,托举着神舟九号飞船和包括刘洋在内的3名航天员腾空而起,飞向茫茫太空。
  试验指挥大厅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火箭和飞船起飞后的飞行情况。工作人员不断向大家报告各个站点监测到的火箭和飞船的运行状态:光学跟踪正常,火箭速度正常,雷达跟踪正常,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直到18时56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宣布,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圆满发射成功。此时此刻,守在电视机前的刘洋家人这才长长舒了一口气,她的母亲牛喜云起身离开电视机,倒在床上直擦眼泪。从点火倒计时开始,一直盯着屏幕的牛喜云突然紧张起来,丈夫刘石林紧紧握住她的手,弟弟牛振西环住她有点发抖的肩膀。倒计时结束,点火开始,牛喜云却闭上了眼睛,想看不敢看。从点火、起飞直到神舟九号飞船被送入预定轨道,牛喜云紧张得不行。当客厅里掌声和欢呼声响起,牛喜云才流露出喜悦的神情,用力地拍手。然后她一步步挪到卧室,一个劲地擦眼泪。
  这是刘洋离家人最远的一次。牛喜云说:“我激动、高兴、挂心,也有信心!”
  在这次任务中,刘洋主要负责执行手控交会对接时的监控和支持。除此之外,在长达十几天的太空飞行中她还承担科学实验任务。
  两天后,神舟九号飞船转入自主控制飞行,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约3个小时之后,航天员从神舟九号飞船进入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国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获得了圆满成功。
  回忆起在太空中骑“自行车”,刘洋说:“感觉的确不一般!”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为了防止骑行时飘走,刘洋需要用束缚带将自己固定在由航天员自己组装的太空“自行车”上,而且有意思的是,这个“自行车”没有握把,骑行时要扶住天宫一号的墙壁。
  进驻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航天员们,采取一日三餐轮流值班的方式,实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每天工作约8小时,睡眠8小时,生活照料6小时,余下的时间就是休闲娱乐。
  6月20日晚上是刘洋第一次值夜班,此时景海鹏和刘旺已经进入了梦乡,按照计划安排,刘洋在完成与地面通话和各种仪器设备的检测后,要对天宫一号进行大扫除。只见她一手拿着抹布,从这边飘到了那边,飞檐走壁,擦拭着天宫一号的“墙壁”。清扫完毕,她看起了相册,玩起了魔方。在第二次值夜班的时候,她利用值班间隙,竟然向所有人展示了一段中国功夫。工作之余,还亲手编制中国结??
  在遨游太空的那段时间里,当刘洋第一次透过舷窗玻璃回望人类世世代代生存的家园——地球的时候,每一片土地,每一座高山,每一条河流??所有能看到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不胜收,带给她的都是强烈的心灵触动。她后来说,唯有置身于深邃苍茫的宇宙间,才能领悟什么是开阔,什么是无垠;太空是美丽的,是神奇的。人在太空中,心会变得宽阔,人虽然是失重的,心灵却不会。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会自觉看轻看淡某些东西,比如名和利、得与失;也会自觉看清看重某些东西,比如情和义、国与家。她要把在太空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个瞬间,每个画面都深深刻在脑海中,印在心里面。
  航天员们在太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飞离地球越远,心与祖国贴得越近。刘洋永远忘不掉执行神九任务的13天里,每90分钟飞临祖国上空一次,特别是夜间,能清楚看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灯光,每次她的心跳都会加速,都会情不自禁隔着舷窗凝视祖国的方向。每一次,她都在内心由衷地感叹:祖国,真美!
  6月29日,飞船完成任务后返回地面,进入了大气层。刘洋看到一团火从舷窗上扫过,加上发动机的火光,场面很是壮观。此时,她明显感觉到速度越来越快,突然间又变慢了,她知道是降落伞打开了。10时03分,巨大的降落伞带着神舟九号飞船的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了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预定区域内。
  此时,搜救人员早已在现场等候多时,他们敲着舷窗的玻璃询问:“你们还好吗?情况怎么样?听没听到我们说话?”当刘洋和两位战友在时隔13天后听到同胞们的声音的时候,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真有一种天上一日、世上千年的感觉。一直萦绕在刘洋心中的压力终于消失了,她的内心变得无比轻松。她终于完成任务了,终于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此时此刻,她只想着赶紧从返回舱里出来,大口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和微风的洗礼。
  由于长时间处于失重的太空环境中,因此要求航天员返回地面的时候,不要过多地站立和行走,这样有利于身体恢复。当时刘洋觉得自己状态还不错,刻意地站了一下,走了两步,她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问题。
  儿行千里母担忧,在刘洋执行任务的13天中,她的母亲和婆婆吃不下也睡不着,两人都瘦了十多斤。见到她们的时候,刘洋泪流满面,心痛不已。
  她没有变
  一晃几年过去了,刘洋至今都记得在太空飞行的时候,自己曾经做过的梦:梦到自己驾驶着飞机,在蓝天白云之间翱翔,还梦到自己变成了孙悟空,一个跟头可以翻十万八千里??那段短短的时光,真是回味无穷,是她一生的荣耀。
  任務成功后,大家把鲜花和赞誉都送给了他们,祖国给了他们很多荣誉。刘洋成了明星人物,公众人物。但刘洋深知,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航天人,一名赶上了好时代的幸运儿。   早前,航天员大队收到过一封特殊来信,写信者名叫方国俊,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选拔出来的航天员预备人选之一。当时,国家首次启动载人航天“曙光一号”工程。然而,由于那时国家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薄弱,很难支撑起载人航天这个庞大工程,没过几年便被迫下马,飞天成了方国俊等人一生无法实现的梦想和难以释怀的遗憾。他在信中说:“你们是幸运的,赶上了好时代,我为你们骄傲,更为伟大祖国骄傲!”
  航天员飞天,靠的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团队,而是国家的综合实力。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直接参与研制的研究所、基地等一级单位就有上百个,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大军,哪个环节、哪个部门、哪项技术、哪类保障跟不上,都不可能有今天每每成功、次次圆满的奇迹。是几代航天人、是十几万航天大军为他们铺就了飞天之路,是祖国和人民把他们送入了太空。航天员费俊龙曾对国外同行讲过一段话,他说:“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却无法分享我的自豪。因为在我身后,站立着强大的祖国和人民!”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2012年10月份,刘洋参加了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办的第63届国际宇航联大會,大会主席特意向来宾介绍她是来自中国的首位女航天员,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她的心情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当她看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领导和美国、俄罗斯代表一起为其他200多个成员国发放国际宇航联会旗时,她不禁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国家发展了,科技强大了,走出国门,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了!
  2019年8月份,刘洋和航天员陈冬受邀访问纳米比亚。所到之处,处处都能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都能听到“中国!中国!”的欢呼声,纳米比亚总统根哥布对刘洋说,中国真了不起,希望纳米比亚能更多地分享中国航天成就!那一刻,她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深深自豪。
  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刘洋受到了习主席的亲切接见。习主席称赞她圆满完成了任务,很好地代表了中国女性的形象。
  她回答说:“主席,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习主席欣慰地说:“说得好。一定要记住,时势造英雄。”
  习主席语重心长的话语,她一生都不会忘记。
  如今,当人们对她说“你没有变”的时候,她知道自己不曾忘记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她为此感到欣慰。
  如今的刘洋,在学业上,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去清华大学继续深造;在事业上,正在紧张备战空间站工程任务。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载人飞船阶段和空间实验室阶段已圆满收官,目前正朝着“第三步”——建立中国空间站目标努力。一步更比一步难,正紧张备战空间站工程任务的刘洋感到,他们遇到的困难远超想象。第一次参加舱外服试验,她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而将来真正的出舱活动训练,一次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没有捷径,只有加量地练,拼命地学??
  心中有梦,脚下有路,人们相信,太空玫瑰将在风雨中绽放得更加美丽。
  每次去北京航天城,我都要到航天员中心选训楼门口转一转,因为那里悬挂的一副对联,特别地吸引我:“梦无边,当征星辰大海;心无翼,自飞云宇天际。”它道出了我们所有航天人的心声。
  如今,作为一名母亲的刘洋,常常会因为无法陪伴女儿而心怀愧疚。有时回家晚,孩子早已进入了梦乡,她会轻轻地亲亲孩子,小声道:“宝贝,妈妈回来了。”
  女儿稚气地问她:“妈妈,你为什么总要上班,总要训练呀?”
  她悠悠地回答:“你不是想跟动画片里的卡梅利多那样,要一颗星星吗?妈妈要练好本领,下次也到太空给你摘星星!”
其他文献
丁一打来电话时,我正在给一群学生讲“傅立叶变换”这个概念,由连续信号变换成离散信号,由时域切换到频域,大部分人估计都听不懂。我对着幻灯片讲我的,他们坐在下面该翻课外书的翻课外书,该翻手机的翻手机。看不惯的东西我都已经慢慢习惯了。  铃声一响,还没容得我把“下课”俩字吐清楚,这帮家伙就从前后两个门争先恐后挤出了教室。  陌生电话号码,连打了四个,肯定不是广告推销,我回拨过去,丁一的声音结结巴巴传过来
期刊
听到窗外熟悉的叫声,我知道是越冬的燕子回来了,但盼望的春天却没有来到。  庚子年春节即将到来,当大红的“福”字贴满门窗,春联开始为千家万户守护平安的时候,中国人却因着一个悄悄到来的“不速之客”而被迫家门紧闭。最初,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个叫“sari”的客人是怎样一个杀手,依然像惯常一样打算着穿行于天上地下的行程。然而,除夕夜迎接新年的钟声还没有敲响,手机的屏幕上便出现了身穿迷彩的医疗队在雨中整装集结的
期刊
王卫黎是我邻居金凤弟弟王春生的孩子,33岁的他是新桥医院肾内科医生。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去年的元宵节。那天,我们两家分别数十年的老邻居相约在一家餐馆聚会。看上去中等个儿的卫黎,皮肤白净,眉清目秀。  處在疫情险恶的非常时期,春生的儿子驰援武汉抗“疫”一线。我打电话问金凤:卫黎是单位抽派的还是主动申请的?她回答:是主动请缨。油然而生的敬意使我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  自从院领导召开动员大会后,卫黎很快就向
期刊
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  按说早已过了爱哭的年龄  给观众送欢笑是我的职业  我给大伙儿说了五十年的相声  我的自传也取名叫《笑面人生》  每一场演出  我都能听到观众发出的笑声  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  可是这个春节  我却笑不出来了  我的心  被病毒的阴云在瞬间包裹密封  热爱走动的人们  被突如其来的疫情逼进了自家的窝洞  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人数仍在攀升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白云黄鹤的江城
期刊
没有热闹的喧嚣,今年的春节格外冷清,全国人民都对一种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所担忧。疫情发生以来,陆续有人死亡的报告传来,其传染性非常厉害,甚至已经有医护工作者感染去世。  虽然武汉封城了,但之前还是有许多人回到了全国各地,他们的身体可能会携带病毒,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当健康和自由双双失去的时候,我们也许才会开始好好地琢磨该如何真正对待生活。  药店里的口罩早已被抢购一空,钟南山院士呼吁大家,
期刊
必现彩虹  生活里不能只有消毒水和口罩  我最喜欢看的是观众脸上的笑容  我最喜欢听的是老百姓畅快的笑声  作为一个父亲  我想对那些  跟我女儿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们说  照顾好患者,  也要照顾好自己  对那些年纪跟我不相上下的老同志们说  注意休息,保存实力  养精蓄锐,才能保证打赢  愿胜利早日到来  愿祖国福寿康宁  当疫情解除  可以去慰问演出的时候  我愿第一个报名  我想让大家开怀大笑
期刊
2019年10月19日,随着最后一名志愿者顺利结束卧床,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再次创下航天新纪录——国际上同步实施规模最大,国内时间最长的"地星二号"36人90天头低位卧床实验获得圆满成功。面对即将建成的中国空间站,满足航天员在太空驻留180天的任务需求,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长期飞行的失重效应是怎样的?健康风险在哪里?怎样实行有效的防护措施?而这项实验正是为此展开的。
期刊
那个殃祸——新冠肺炎病毒  一夜间浸染了神州大地  颠覆了炎黄子孙千百年来过年的习俗  封城——沉重的两个字  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喧闹场景  瞬间凝固在昨夜的梦呓中  团圆时的天伦之乐  变成了千家万户的惊恐与焦虑  求生的本能反应  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出现了生活的真空  窒息的环境里  不是关门自我疗伤  而是给世界奉献生存、防护、喘息的机会  我们的  ——白衣天使和人民子弟兵  匍匐在炼狱
期刊
用心灵点燃生命的灯,  让梦想擦亮天边的眼睛,  当月色隐去,又见黎明,  让我们为新的一天感动。  用坚强编织美丽彩虹,  让幸福铺满前面的路程,  当苦难远去,岁月重生,  让我们为新的生活相拥。  伸出温暖的手,  有爱才会永恒,  情暖人间,爱无止境,  无穷的力量都在逆行。  伸出温暖的手,  有爱才会永恒,  大爱无疆,情深义重,  无限真情永远在爱心中。  除夕出征  这个除夕一点都
期刊
一份份請战书  一个个红手印  不曾相见  但我知道你  你是坚韧的逆行者  哪里最危险你就冲锋在哪里  剪去伴着成长的秀发  放下年夜饭欢聚的酒杯  泪水流淌在孩子的脸颊  微笑着告别心爱的人  放下一件件亲人准备的用品  装上一个个医疗防护装备  背起救护生命的行囊  火速向机场车站集结  义无反顾地奔赴疫情前方  一张张压痕脸  一双双红肿手  不曾相识  但我知道你  你是战毒魔的勇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