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被世界各国誉为“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五千年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美德。如何把这些美德传承下去,我们要重读经典,把祖先的智慧结晶传承下来,造福子孙,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德,重塑国人文化自信。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国家教育部正着力引导青少年明辩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与义务引导青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下面就如何把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有效融合,谈几点策略。
一、读国学经典,品美德
“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我们要让孩子大量地阅读经典,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品味传统美德。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等经典书籍。这些经典中蕴含着大量中华传统美德。如《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教育孩子们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为人处事要谨慎,讲信用,博爱民众,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这些还有余力,才去學习文化知识。我们要创设条件让孩子多接触“圣贤”,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
途径一,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班级图书角要有大量的书籍供孩子们阅读。途径二,编写校本教材,开设地方课程,把传统文化课带进课堂。根据各年龄段特点,分年级挑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素材。一年级可学习“三百千”《弟子规》《声律启蒙》等蒙学作品;二年级唐诗;三年级宋词;四年级《孝经》《诗经》;五年级《论语》;六年级《道德经》等。途径三,定期举行读经典沙龙,孩子间交流读经典后的感悟,写写心得体会,让孩子们在读经典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品味传统美德的内涵。
二、诵国学经典,悟美德
在孩子们熟读经典后,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把作品朗诵出来。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诵出来,结合各种语言手段,能更完善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背诵作品,面对观众,除了用声音,再借助表情、肢体语言等表现作品的情感,更能打动听众。
我们让孩子在反复朗读国学经典后,认真琢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表现手段,把作品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比如作品《满江红》,学生在朗诵中根据“怒发冲冠”“抬望眼、仰天长啸”“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等词句加入一系列的表情动作,更能把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表达了岳飞积极进取的精神,孩子们通过朗诵表演,更能深刻感受到岳飞的爱国情怀,进而把它上升为自己的爱国之心,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学校可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国旗下师生诵读、午读等活动形式,搭建平台,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在朗诵中,领悟到经典里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三、吟国学经典,学美德
几千年来,汉诗文正确的读法是吟诵,吟诵才是汉诗文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吟诵是有规则的,徐建顺教授总结出了“一本九法”: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吟诵可以旋律优美、歌声曼妙,也可以荒腔走板、颤颤巍巍,这样更能感动人。
在孩子们能正确读出汉诗文字音后,运用吟诵规则,四声对五音(即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对应“宫、商、角、徵、羽”五音),把汉诗文读出韵律,读出旋律,读出情感,读出古人的心声,更能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感情。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情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初、远、迁、专”属阳平声,可读长些,“善、近、教、道”属去声,要读得短促些,依字行腔,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有韵律,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孩子们就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古诗文大多都押韵,声音是有意义的,韵字更是能突显诗文的意义。比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下、野、茫、羊”最后的韵字,都含有“a”的音,开口度较大的音代表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愉快的,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孩子们在吟诵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这份愉快、这份热爱,也渗透到了环保教育。孩子们学到这些美德后,就会自觉地践行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谦谦君子。
四、结语
总之,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我们的孩子,主线就是要多诵读国学经典,读的形式有很多,不管是朗诵还是吟诵,孩子都能在诵读中领悟,在领悟中感受,在感受后升华,慢慢地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下,培养良好品德,建全自己的人格,重拾民族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国家教育部正着力引导青少年明辩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与义务引导青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下面就如何把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有效融合,谈几点策略。
一、读国学经典,品美德
“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我们要让孩子大量地阅读经典,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品味传统美德。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等经典书籍。这些经典中蕴含着大量中华传统美德。如《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教育孩子们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为人处事要谨慎,讲信用,博爱民众,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这些还有余力,才去學习文化知识。我们要创设条件让孩子多接触“圣贤”,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
途径一,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班级图书角要有大量的书籍供孩子们阅读。途径二,编写校本教材,开设地方课程,把传统文化课带进课堂。根据各年龄段特点,分年级挑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素材。一年级可学习“三百千”《弟子规》《声律启蒙》等蒙学作品;二年级唐诗;三年级宋词;四年级《孝经》《诗经》;五年级《论语》;六年级《道德经》等。途径三,定期举行读经典沙龙,孩子间交流读经典后的感悟,写写心得体会,让孩子们在读经典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品味传统美德的内涵。
二、诵国学经典,悟美德
在孩子们熟读经典后,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把作品朗诵出来。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诵出来,结合各种语言手段,能更完善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背诵作品,面对观众,除了用声音,再借助表情、肢体语言等表现作品的情感,更能打动听众。
我们让孩子在反复朗读国学经典后,认真琢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表现手段,把作品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比如作品《满江红》,学生在朗诵中根据“怒发冲冠”“抬望眼、仰天长啸”“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等词句加入一系列的表情动作,更能把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表达了岳飞积极进取的精神,孩子们通过朗诵表演,更能深刻感受到岳飞的爱国情怀,进而把它上升为自己的爱国之心,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学校可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国旗下师生诵读、午读等活动形式,搭建平台,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在朗诵中,领悟到经典里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三、吟国学经典,学美德
几千年来,汉诗文正确的读法是吟诵,吟诵才是汉诗文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吟诵是有规则的,徐建顺教授总结出了“一本九法”: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吟诵可以旋律优美、歌声曼妙,也可以荒腔走板、颤颤巍巍,这样更能感动人。
在孩子们能正确读出汉诗文字音后,运用吟诵规则,四声对五音(即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对应“宫、商、角、徵、羽”五音),把汉诗文读出韵律,读出旋律,读出情感,读出古人的心声,更能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感情。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情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初、远、迁、专”属阳平声,可读长些,“善、近、教、道”属去声,要读得短促些,依字行腔,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有韵律,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孩子们就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古诗文大多都押韵,声音是有意义的,韵字更是能突显诗文的意义。比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下、野、茫、羊”最后的韵字,都含有“a”的音,开口度较大的音代表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愉快的,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孩子们在吟诵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这份愉快、这份热爱,也渗透到了环保教育。孩子们学到这些美德后,就会自觉地践行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谦谦君子。
四、结语
总之,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我们的孩子,主线就是要多诵读国学经典,读的形式有很多,不管是朗诵还是吟诵,孩子都能在诵读中领悟,在领悟中感受,在感受后升华,慢慢地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下,培养良好品德,建全自己的人格,重拾民族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