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乃是一种值得度过的生活方式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u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翻译看为一种值得度过的生活方式,现在可以再添上一种理由了:人活在现象世界,何谓获得古典意义上的“autark”(自足),难道不是把他的生命嵌入艺术的律动?
  卡夫卡曾说,通天塔建成后,若不攀爬,也许会得到神的宽宥。这一隐喻,象征了语言交流的隔绝。同样的想法,还让他把横亘的长城与通天塔的垂直意象作了对比。不过,攀爬通天塔所受到的惩罚—“语言的淆乱”,却并未摧毁人类的勇气。翻译就是这种魄力与智慧的产物。
  7世纪,玄奘组织国家译场,系统地翻译佛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伟大事件。那时,为了满足信众的需要,印刷术或许已经微露端倪,但譯本能广泛传播,最终掀起佛教哲学的神化风宣,还要靠抄书员日复一日的枯寂劳动。20世纪,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让人们能够遥想千年前抄书的格局。当年抄书员普普通通的劳动成果,现在都成了吉光片羽。
  远望欧洲,其时的知识传播,同样是靠抄工来临写悠广。但是两个半世纪后的公元909年,开始传出一条消息,说万物的末日即将迫近。这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恐慌,知识的流动也面临着停断的危险。处在如此岌岌危惧之际,心敬神意的抄书员或许会反问自己,继续抄写这些典籍有何益处,既然它们很快就要灰飞烟灭于最后的审判。
  他们抄录的书,有一部分就是翻译的著作,是让古典微光不灭的典籍。幸亏抄书员不为世界末日将至的流言所影响,才让知识最终从中古世纪走出,迎来12世纪的文艺复兴。
  这些普通的历史常识,让我经常把翻译者和抄书员等量齐观。因为他们的工作都不是原创。有时,欣赏南北朝写经生的一手好字,甚至会觉得翻译者比他们卑微。不过,我也曾把一位伟大校书者的小诗改换二字,描绘心目中所敬重的译者—抄工形象:一书迻译几番来,岁晚无聊卷又开。风雨打窗人独坐,暗惊寒暑迭相摧。
  他们危坐于纸窗竹屋、灯火青荧中,一心想参透古人的思想,往往为了一字之妥贴、一义之稳安,殚精竭思,岁月笔端。他们很可能普普通通,只是些庸碌之辈或迂腐之士,但他们毕恭毕敬翻译、摹写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仅此一点,就足以起人“此时开书卷,心魂肃寻常”之感。更何况,若不是他们的默默辛苦,不朽者也早已死掉了。
  玄奘大师为翻译所悬鹄的“令人生敬”,大概就隐然有这层意思。这也使我们反躬自问:为什么让那些不朽者不朽?我想,答案必定是人言言殊。但最简单、最实在的回答也许是,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就少了一个维度,一个叫作时间的维度;它一旦阙如,我们就会像站在荒漠的空旷之野,前面是无边的茫茫,身后是无边的黯然。
  我推测,歌德的几行格言短句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Was in der Zeiten Bildersaal
  Jemals ist trefflich gewesen
  Das wird immer einer einmal
  Wieder auffrischen und lesen.
  (Sprüchwortlich,Ⅱ,420)
  歌德说,在时间的绘画长廊中,一度不朽的东西,将来总会再次受到人们的重新温习。这几句诗和歌德精心守护文明火种的思想一致,它可以当作翻译者的座右铭。
  文明的火种,概言之,核心乃是科学和艺术。科学是数学、逻辑的世界,艺术是图像、文字的世界。撇开科学不谈,对艺术的研究,尤其对艺术史的研究,说的大胆一些,它代表了一种文明社会中学术研究的水平,学术研究的高卓与平庸即由艺术史显现。之所以如此论断,也许是它最典型地代表了为学术而学术的不带功利的高贵与纯粹。而这种纯粹性的含量,可以用来测试学术的高低。王国维先生谈起他羡慕的宋代金石学也是这样立论的:
  赏鉴之趣味与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互相错综。此种精神于当时之代表人物苏轼、沈括、黄庭坚、黄伯思诸人著述中,在在可以遇之。其对古金石之兴味,亦如其对书画之兴味,一面赏鉴的,一面研究的也。汉唐文明时人之于古器物,绝不能有宋人之兴味。故宋人于金石书画之学,乃陵跨百代。近世金石之学复兴,然于著录考订,皆本宋人成法,而于宋人多方面之兴味反有所不逮。
  观堂的眼中,金石学属于艺术史。金石器物就像书画一样,最易引牵感官的微赜纤末,带起理性的修辞情念。宋代的学术之所以高明,正在艺术兴味的作用。陈寅恪先生也是同一眼光,他评论冯友兰的哲学史,说过类似的意见,《赠蒋秉南序》也赞美“天水一朝之文化,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追随这些大师的足迹,我们不妨发挥几句:一个文明之学术,反映其势力强盛者在科学技术;反映其学术强盛者在艺术研究,鉴赏趣味与研究趣味的融合,最典型则是艺术史的探索。这是将近两百年来世界学术发展的趋势,现代意义的艺术史著作、鲁莫尔的《意大利研究》可作其初始的标记。它出版后,黑格尔不失时机地将之引进了《美学讲演录》。
  恰好,鲁莫尔也是一位翻译家,是一位为学术而学术、不计名利、不邀时誉的纯粹学人。他研究艺术史出于喜爱,原厥本心,靠的全是个人兴趣。Character calls forth character(德不孤,必有邻)。参与这套艺术史经典译丛的后生学者,不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热爱艺术史也都是倾向所至,似出本能。只是他们已然意识到,社会虽然承平日久,可学术书的翻译却艰难不易,尤其周围流行的都是追钱追星的时尚,就更为不易。这是一个学术衰退的时期,翻译者处于这种氛围中,就不得不常常援引古人的智慧,以便像中古的抄书员那样,在绝续之交,闪出无名的、意外的期待。1827年7月,歌德给英格兰史学家卡莱尔写信说:
  Say what one will of the inadequacy of translation, it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valuable concerns in the whole of world affairs.
  (翻译无论有多么不足,仍然是世界的各项事务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工作。)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看一看汉斯·皮利兹等人1963年出版的《歌德书志》,翻译占据着10081至10110条目,约30种之多,语言包括拉丁语、希腊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英语、法语、中古高地德语、波斯语以及一些斯拉夫语。翻译一定让歌德更为胸襟广大、渊雅非凡,以至提出了气势恢宏的“Weltliteratur”(世界文学)观念。他的深邃弘远也体现在艺术研究上,他不仅指导瑞士学者迈尔如何撰写艺术史,而且自己也翻译了艺术史文献《切利尼自传》。
  歌德对翻译价值的启示,我曾在给友人的短信中有过即兴感言:
  翻译乃苦事,却是传播文明的最重要的方式;当今的学术平庸,翻译的价值和意义就更加显著。翻译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总是提醒我们,人必犯错,从而引导我们通过错误学习,以至让我们变得更谦虚、更宽容也更文雅,对人性的庄严也有更深至的认识。就此而言,翻译乃是一种值得度过的生活方式。(2015年5月29日)
  把翻译看为一种值得度过的生活方式,现在可以再添上一种理由了:人活在现象世界,何谓获得古典意义上的“autark”(自足),难道不是把他的生命嵌入艺术的律动?翻译这套《艺术史名著译丛》也许正是生命的深心特笔,伴着寒暑,渡了春魂,摇曵于艺术的律动。这律动乃是人类为宇宙的律动增美添奇的花饰绮采。
  (本文为《艺术史名著译丛》总序)
其他文献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读者乡村文化驿站”是读者出版集团为3个定点帮扶村个性化定制的精品文化扶贫项目,它将读者出版集团的优势文化资源和当地民俗特色相结合,为偏远农村提供优质阅读空间,营造书香文化氛围。  尔金是个男孩子,今年12岁,在村小学上学。记得两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鲁迅笔下少年闰土的形象—因常年
期刊
两年前的秋天,我被单位派往地处陇东革命老区的一个小山村从事精准扶贫帮扶工作。这里是全世界黄土层最厚的地方,也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任务重、难度大。这里山大沟深,生态脆弱,地貌以沟、塬、峁、梁、崾崄为主,由于没有灌溉设施,老百姓广种薄收,仍然延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  村里的支书姓醴,40来岁,黑脸,大个子,浓眉大眼,头发自然卷曲,人长得清瘦,但特别精神,村民们都管
期刊
从古至今,人们对月亮产生过诸多幻想。中国人认为月宫中住着美丽的嫦娥,她因为误食丈夫后羿的长生不老药而孤独终生;浪漫的汉代人又将弃夫的嫦娥想象成一只丑陋的蟾蜍,其身影出现在两千前的一幅帛画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引魂升天帛画》中,蟾蜍是月亮的象征。古埃及人更是脑洞大开,他们相信月亮神是一只猫,她的名字叫贝斯特。在壁画中,月亮女神被描绘成猫首人身的样子,能够带给人们舞蹈、音乐和爱。无独有偶,希腊人也相信
期刊
如何面对死亡,恐怕是世界无解的难题。怎么可能为生命的终结,做好准备呢?  纪录片《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记录了5位绝症患者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这部纪录片真的是每多看一分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震动。不用说,这么有难度的纪录片,来自BBC。  可能是因为在生死面前,全世界人民的感触都是一样的。在这部4集纪录片中,总会想到自己或身边亲人朋友的遭遇。据悉,每年英国都有数千人,得知自己的生命不足一年。不管是专
期刊
人格分裂梗,现在看来在各种创作里算不上新思路。这种设定的鼻祖,是19世纪英国作家史蒂文森创作的《化身博士》(Jekyll & Hyde),一篇有着哥特风格的科幻小说。  故事是这样的:杰克医生研制出了一种药剂,可以将平时被压抑着的另一重人格,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而人格转变之后,他的身材样貌也会随之改变。从此,他白天是善良正直的医生杰克,晚上则化身成邪恶的海德为所欲为,并犯下谋杀的重罪。他终日徘徊在
期刊
『著色精细入毫末』,乾隆皇帝此语是对郎世宁所绘《爱乌罕四骏图》卷的褒奖,对其细致入微的西洋纪实绘画技法的肯定。这反映出乾隆皇帝对西洋绘画的态度,也表现出他的艺术旨趣和中西艺术观。  宫廷绘画传承有序,宫廷画家丹青妙手云集,纪实性的绘画作品亦多有传世。帝王们对纪实绘画也都非常重视。  到了清朝,纪实绘画发展到一个巅峰,西洋画师带来了西方的绘画技法,很好地补充和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为宫廷绘画
期刊
汽车行驶在盘山路上。司机付哥说:“看这路,像不像羊肠?”可不,身在车中只觉得左摇右晃,一看导航上的地图就更加明了了:小路盘盘绕绕,一截截几近平行地堆叠在一起,好似用“U”形卡连接,就这么绕了几十公里。  沿着这曲里拐弯的小路,我们走进了甘肃省镇原县庙渠镇四合村。  我们这次来镇原县是为了组织几场阅读推广活动,只停留三天。和在这里开展扶贫工作的同事们相比,我对这里的了解和认识实在太粗浅。但当我离开后
期刊
我:你三岁了,是只成猫了,你得规划一下未来了。  猫:嗯?  我:我琢磨着该为你规划大学生涯了,就去读个鱼类学专业吧。  猫:等一下,为啥是鱼类学?  我:那个,首先你是猫,学鱼类学也算对口;其次,我听说鱼类学还蛮酷的,日本有个老先生叫明仁,好像有行政方面的本职工作,业余还是个优秀的鱼类学者。我就寻思,大概研究鱼类学负担不重?虽然我自己没学过鱼类学,也不太懂……  猫:等一下,你自己都没学过,为啥
期刊
艺术家leonardo ulian喜欢把技术装置变成艺术创新作品。“如今,电子科技产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几乎变成了一种崇拜性符号,我被这个事实吸引住了。”这位出生在意大利、现居于伦敦的艺术家说道。他的“科技曼荼罗”系列作品专注于这种迷恋—他把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电子元件焊接在一起,创造出复杂而又整齐的设计,让人不禁联想起佛教的符号。  屋檐下的城市景觀  “We are th
期刊
一  20岁那年,我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回农村老家待了两个月。老家工作机会少,我又不愿意种田,感觉挺迷茫的。初中同学小宋在北京的一家饭店上班,他告诉我,饭店正在招服务员,管吃管住,工资1000元一个月,他说我如果愿意去,他跟经理说说。我想,这待遇可比种地强多了,出去闯一闯,或许是条生路。  小宋很仗义地借给我800元钱,我买了张最便宜的坐票,坐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办了健康证之后,我正式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