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网络安全--青少年上网安全与媒体责任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yisuifengpi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也没有想到,21世纪我们和网络如此“亲密”,我们生活在网络化社会之中,离开网络我们“坐立不安”。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少年儿童,更是和网络有着天然的“感情”。网络给少年儿童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大大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刺激着他们的视听觉;但是,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会给身心尚处在成长期、价值观根基不牢的少年儿童带来负面影响。如何在提高少年儿童网络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媒介素养,为他们筑牢一道坚实的“网络防火墙”,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项严肃而重要的课题。
其他文献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是一所有影响力的学校。作为杭城首批小班化实验学校,学校以“小班化·大世界”为办学特色。在育人模式上,学校追求从一群人的教育向一个人的教育转变:教育
摘 要  人的道德品质的诞生需要经历借助伦理而实现道德的过程,伦理安全是道德的产生性条件,也是其保障性条件。道德教育要在伦理世界中借助于文化底色与文化手段方能得以实现。当前中小学德育问题的根本病灶在于由教育伦理世界的虚假、文化要素的德育剥离以及伦理交往与伦理关怀的事实性冷漠等所致使的教育世界的伦理不安。匡正教育世界的伦理安全、伦理觉醒与伦理实践的真实内嵌,是中小学德育困境突围的应然努力。  关 键
某学校开展学习刘胡兰的活动,一位家长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理由是孩子的童年应该在天真烂漫中度过,而不该在阶级仇恨中度过;老师的回复是孩子所处的世界并不美好,恶就在我们的身边,孩子需要学习英雄的道义,去分辨善恶、抵制恶行。如何看待围绕英雄而出现的争执呢?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  第一,对生命的重视使家长拒绝英雄,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英雄的卓越。  以前的教育告诉我们,阶级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
学校要办怎样的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既是立足当下、也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好的教育,就要有一个好的教育生态,这样学校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我校进行了培育“新三好”、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的尝试,即抓住教育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教师、学生、家长,培育有学校特色的好教师、好学子、好家长,构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谐共融的良好教育生态,从而形成学校教育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不少经验和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要走出四个误区。  第一,走出“表面化”误区。  一些学校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满足于表面化做法,认为德育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就大功告成,开次班会、搞场活动便算了事;一些学校教育内容抽象而空洞,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教育方法单一,很少顾及学生感受,以概念灌输、
基于当前的实施现状,我国生态价值观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家庭为后援团、以社会为检验场,多方合作、贯通实施,建立系统融合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体系。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环境教育得到了愈加广泛的重视。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内涵逐渐由“保护环境”发展为“尊重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培育生态价值观,践行内化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人与环境的和谐循环互动,实现
摘 要国家成员身份认同是合理想象的产物,因而需要一定的加工。教育者基于合情理的情境知觉参照、言说对象参照、价值立场参照组织国家认同的教育教学活动,综合使用说理和体悟的方式向学生讲好和传递国家故事。学校教育在传递国家认同方面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 键 词教育;国家认同;说理;传递  站在遥远的、进步的未来高地回望历史时,很容易把不同肤色、出生地、信仰、着装、语言的人们归属为不同
杭州市下城区北依京杭吉运河,南濒秀丽的西子湖,是浙江省会杭州的核心城区和中央商务区。在保持经济持燃健康增长的同时,下城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大力支持开展教育创
衡量和评价劳动教育成效的根本依据是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由此,可以把青少年劳动教育成效的评价分解为以下四个具体维度:对基本劳动常识的知晓度、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劳动意志和信念的内化度、劳动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由于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被弱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
摘 要 当前,由于理论视域的缺位以及实践认知的偏差,人们对品德的理解带有浓郁的心理学色彩,由此消解了德育应有的价值引导性与超越性,远离了品德的整體性和统一性,也造成德育实践领域的“泛化”“混同”现象。在德性论看来,品德是个体内化社会价值观而形成的道德品质,以人的综合性的精神状态为表现形式,以实践智慧为核心内容,注重道德主体对道德情境的感受性以及对道德情感的体验性。基于对“品德”“德”的德性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