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改革至今,新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当前,人们把更多的焦点集中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因为课堂是课程实施的根本途径,是课改成败的关键。那么新课改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到底教师该怎样教才是实现有效教学?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教师要摆正位置。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教学当成是教师对学生单边的传授。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的方式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巩固,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新的教学观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沟通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这就要求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多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模式,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应该大力倡导启发式。启发不等于简单的提问。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训练与形象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断做出调整、更新和整合。启发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有了透彻的分析,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落差,教师就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设置平台,使新旧知识之间形成阶梯式梯度,这样便分解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难度。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梯度”的把握,在每一个阶段,针对所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巧设疑难、恰当引导。“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考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思考就开始了。遵循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好方法。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发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最后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知识的“组装”,即综合训练。这一阶段是由教师启发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第三、在知识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形象,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拓展思路、提高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教与学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要重视对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课堂活动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参与度。
第四、要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越来越普遍,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那就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考虑目的,不考虑效果,似乎使用课件就意味着先进。由于满堂课都是课件,教师没有完整的板书,也没有留给学生理解、思考、消化的时间。理科没有规范的书写步骤,没有了对学生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文科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学生也没有了对语言对美的想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将信息当作工具,服务于教学,有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限于简单应用这个层次,信息技术附着在新的教学方法之上,为新的教学方法的实现提供工具和信息资源,从而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探究学习中展示问题情景,提供探究问题解答和评价的工具;在合作学习中提供检索信息、交流和发布信息的工具等。
第五、要加强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情感设计。传统教学只重视教学的科学性,强调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的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所以,新课改的课堂要重视课堂结构中的情感设计,使师生、生生的互动成为课堂的基本形式,既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心里的了解,发挥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活动中的动力作用;重视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使课堂形成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学习氛围。
第六、要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现在课堂讨论已经被教师们普遍采用了,但是为什么讨论、讨论什么、怎样讨论、讨论之后做什么,病不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我们看到有的课堂讨论不太真实,学生仍然是围绕着“标准答案”发言;有的效率很低,只有个别学生发言;有的讨论后没有让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该怎样讲还怎样讲;有的讨论留给学生的时间很短,教师不让学生把话说完,一开始就要牵着学生向自己靠拢,“统一认识”;有的追求学生完全的自由,教师作为旁观者,甚至退出课堂。课堂讨论要选择有价值的讨论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专研课本,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接受能力,做到难易适度。更主要的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发生的情况,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堂点评,有意识的进行信息筛选,最终得出有价值的讨论结果。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引导好讨论小组,要有意識地启迪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确保课堂讨论的结果。
第七、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反馈环节,从教学目标出发,来检验各个环节学生的掌握情况。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抱怨:“这些内容都讲过了,学生就是不会。”这就是教学效果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是以学生是否掌握为标准,而不是以教师是否讲过为标准。所以,课堂上要时时注意反馈,教学结束要进行全面反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改的课堂也不会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坚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把“交往”作为教学的本质,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有效手段,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场所。当课堂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深受师生欢迎的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也就是真正发挥了它的育人功能,新课改的目标也就初实现了。
第一,教师要摆正位置。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教学当成是教师对学生单边的传授。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的方式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巩固,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新的教学观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沟通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这就要求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多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模式,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应该大力倡导启发式。启发不等于简单的提问。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训练与形象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断做出调整、更新和整合。启发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有了透彻的分析,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落差,教师就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设置平台,使新旧知识之间形成阶梯式梯度,这样便分解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难度。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梯度”的把握,在每一个阶段,针对所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巧设疑难、恰当引导。“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考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思考就开始了。遵循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好方法。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发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最后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知识的“组装”,即综合训练。这一阶段是由教师启发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第三、在知识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形象,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拓展思路、提高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教与学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要重视对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课堂活动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参与度。
第四、要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越来越普遍,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那就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考虑目的,不考虑效果,似乎使用课件就意味着先进。由于满堂课都是课件,教师没有完整的板书,也没有留给学生理解、思考、消化的时间。理科没有规范的书写步骤,没有了对学生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文科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学生也没有了对语言对美的想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将信息当作工具,服务于教学,有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限于简单应用这个层次,信息技术附着在新的教学方法之上,为新的教学方法的实现提供工具和信息资源,从而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探究学习中展示问题情景,提供探究问题解答和评价的工具;在合作学习中提供检索信息、交流和发布信息的工具等。
第五、要加强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情感设计。传统教学只重视教学的科学性,强调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的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所以,新课改的课堂要重视课堂结构中的情感设计,使师生、生生的互动成为课堂的基本形式,既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心里的了解,发挥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活动中的动力作用;重视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使课堂形成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学习氛围。
第六、要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现在课堂讨论已经被教师们普遍采用了,但是为什么讨论、讨论什么、怎样讨论、讨论之后做什么,病不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我们看到有的课堂讨论不太真实,学生仍然是围绕着“标准答案”发言;有的效率很低,只有个别学生发言;有的讨论后没有让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该怎样讲还怎样讲;有的讨论留给学生的时间很短,教师不让学生把话说完,一开始就要牵着学生向自己靠拢,“统一认识”;有的追求学生完全的自由,教师作为旁观者,甚至退出课堂。课堂讨论要选择有价值的讨论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专研课本,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接受能力,做到难易适度。更主要的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发生的情况,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堂点评,有意识的进行信息筛选,最终得出有价值的讨论结果。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引导好讨论小组,要有意識地启迪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确保课堂讨论的结果。
第七、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反馈环节,从教学目标出发,来检验各个环节学生的掌握情况。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抱怨:“这些内容都讲过了,学生就是不会。”这就是教学效果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是以学生是否掌握为标准,而不是以教师是否讲过为标准。所以,课堂上要时时注意反馈,教学结束要进行全面反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改的课堂也不会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坚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把“交往”作为教学的本质,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有效手段,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场所。当课堂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深受师生欢迎的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也就是真正发挥了它的育人功能,新课改的目标也就初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