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建设的西学中用问题刍议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00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承担着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任务。但就外国文学是否加入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发挥的作用,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里将从外国文学在大学语文建设中的现状、定位以及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起到怎样的作用三个方面,来论述大学语文建设的西学中用问题。
  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任务,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大学语文的建设和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外国文学部分内容,而且外国文学部分的建设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外国文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离不开西方文明的滋养。而且学习外国文学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同时也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 外国文学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的现状
   在很多大学语文学科建设者看来,大学语文在传播中国文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提升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欣赏的审美能力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者指出,“本书是为全日制高校各类各系科大学生培育综合性民族文化素质和提高本国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而编写的通用教材。”基于此很多《大学语文》的编者都将外国文学视为可有可无的部分,如徐中玉主编的版本中就缺少外国文学作品,只“选择本国过去和现当代名家的文学作品。”,虽然他在增订版中加入了4篇外国文学作品,主要以欧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为主,但正因此看出外国文学只是一个点缀。汪亚明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在第八章专设为外国文学作品篇章,选用了5篇,涉及诗歌、小说、戏剧、演讲等体裁,同时对西方文学从源头到今天的发展做了基本的梳理和概括。曹顺庆主编的21世纪全国高校公共课规划教材《新视野大学语文》,则把外国文学的缺失看成是教材的特色之一,“我们将大学语文公共课的主旨界定于提高本国语言水平与文学修养”,“至于外国文学作品,实际上外语能力强的同学可通过直接阅读原文或英译作品来掌握,这样更有助于理解作品涵义”。因此该教材就不会涉及外国文学部分。在夏子、许连军主编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新编》教师手册中,涉及的外国文学作品仅有 5篇。叶嘉莹编著的《大学语文》中,涉及的外国文学作品也是寥寥无几。我们在对大学语文教材的搜集整理中,发现外国文学处在边缘和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当前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中,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用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没有必要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持有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大学语文是培养大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和欣赏能力的,因此没有必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安排外国文学作品。第二是可以选择外国文学作品,但其存在是可有可无的,仅是中国文学的补充。第三,外国文学作品选择的单一和重复,单一是指体裁的单一,重复是指教材在选择上往往会与高中教学内容重复,而且篇章也重复。如《哈姆莱特》《共产党宣言》《我有一个梦想》等,在许多教材中都重复出现。第四是当前很多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缺乏一定的方向性。外国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如何选择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是选择经典的、知名的就是合适的。这样学生也不可能感知西方文化的独特性。
   二 外国文学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是与时俱进的,大学语文是一门针对普通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性的通识教育课程,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它不仅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写作和理解能力,也担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道德修养的重要任务。但是从根本上讲大学语文教育旨在提高学生母语(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既然谈到这个目标,所以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心就是中国文学和文化,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把中国文学作为主要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外国文学部分寥寥无几。有的时候教材中有,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会涉及,所以学生对外国文学及文化所知甚少。导致今天外国文学在大学语文中尴尬局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国学知识为主提升国语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成见,这种成见甚至阻碍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学习。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应该摒除成见,重新审视外国文学在大学语文中的定位和作用。
   第一,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大学语文”这个概念。“语文”一词根据叶圣陶的看法,指“彼时同人之意,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由此语文指语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合称。如果从一个更广的意义上说是指人类的一切语言,是不区分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大学语文应该也不可能离开这个根基,1996年国家教委高教司的文件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可以看出高等学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提高学生文化道德修养这个角度来讲,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应该同样是没有国家和民族界限的,所以应该包括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
   第二,从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不可能离开外国文学文化的滋养。“文化素质教育涉及教育,又涉及文化,其实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强调了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提高人的素质。”许多大学语文教材都明确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所在。人文素质教育是“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人文精神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热爱生活、人格独立、开拓创新、追求真理等,其内在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对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类的命运具有终极价值的思考和探索。”“当一位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化素质时,他所需要填补的不仅是有关的知识、技能、能力,而且是与其所受高等教育不相称的作为。”由此可见当前的教育研究者和大学语文教育者都注意到了教育中承载着育人的重任,这个“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在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新,能够全面展现人性的价值和达到道德修养的一定境界的“全人”。这是当前教育的理想也是教育的终极走向。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华文明哺育的,也是世界其他文明共同作用的,因此要全面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仅仅学习中国文化是不够的,还应该放眼世界,从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    第三,外国文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外国文学是西方文化西方思想的承载体。现代文明是从西方萌发的,而后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的中国人我们在探讨人文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不可能离开西方影响的,而且西方文化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利用的。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人”的观念。西方文化中的“人”可以补足中国教育中“人”的另一面的缺失。
   外国文学首先是高扬人性的,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到文艺复兴再到现代,西方文学从未停止对人自身的关注,许多文学形象如阿喀琉斯、哈姆莱特、浮士德等,都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而且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人及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在挖掘人性缺陷的同时一直都试图构建完美的人性。其次,外国文学是追求理性至上。西方文学文化中体现了西方人的大胆求真精神,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的严密逻辑、缜密思维的特性,更是值得现代大学生学习的。同时,外国文学也给我们传达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现代思想,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缺少的,品读外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罗密欧朱丽叶对自由爱情的追逐,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传达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感受到简爱为了爱情的独立平等所付出的艰辛。
   三 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学的有机结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要让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必须做到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学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学生的“人”的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我们首先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怎样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宗法制伦理政治型文化,其中儒家思想体系是其核心,道家佛家思想体系为辅,“伦理政治型文化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使中华文化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使中华民族时刻关注德性修养、凝聚力强劲,同时也养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经世济民观和入世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国文化外儒内雅,注重修身养性,在现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对学生个性、大胆创新精神、民主自由等思想的培养,这就需要西方文化的补充和加入,大学语文作为培养现代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平台之一,应该加入外国文学部分,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全人。
   西方文化的补充和加入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我们知道外国文学作品涉及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谓浩如烟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方向,引入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培养出具有现代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本着这个目标我们就选择能够体现西方文化特色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的作品,小说类可以选择哲理小说、教育小说、爱情小说;戏剧可以选择悲剧作品如《哈姆莱特》,其中充满对人、人性的思考;诗歌选择积极浪漫主义,反映西方人澎湃的激情、热情;散文及演讲类可以选择励志类和科普类的。而且西方文学作品的选择也应该有一定的体系性,能够完整地展现西方“人”的发展历程。
   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等方面,外国文学文化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因此在大学语文中加入外国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对中西文化文学有一个整体感知,同时更能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为提升现代大学生整体的文化素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其他文献
1987年第5期《新疆新闻界》刊登了一篇《新闻乎?广告乎?》的文章。文虽不长,我却越读越胡涂,越纳闷。文中写道:某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刊出了一则广告”,“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
当代大学生有着其日趋活跃的思想和独特的特点,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体现。传统的高校思想教育模式已然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这种变化,为促进思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需要密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实行精致化思想教育,有针对性地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 精致化思想教育的内涵和实施必要性   (一)精致化思想教育的内涵
自1636年哈佛学院创立,大学校长这个职位就已存在,比美国建国还要早150年。从殖民地时期到南北战争时期,学院由于是在一个有知识的、接受权威的单纯世界中运行,故而多数校长都能有效地把众人所期望的工作做好。从南北战争到一战期间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扩张期和转变期。这一时期,大学校长成为“英雄”,他们既需要为增加招生数、经费及学校声望负责,又要控制办学成本。因而,此时的大学校长面临的挑战大大加剧了,但由于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辟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从小培养“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融入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筑牢广大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人们常说辅导员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有的人认为辅导员的工作是“万金油”,做与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都一样。有人认为辅导员的工作是执行学院命令,组织文体活动,检查学生考
在众多的报纸中,使读者不必看报头,一眼就能认出解放军报,这是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从1986年8月1日起,本报版面编排采用横题横文的新版式,引起许多读者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