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制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从研究生选拔模式、教学模式、导师队伍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创新氛围和学位授予标准六个方面寻求突破口,探究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的提升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自1978年以来,我国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以年增长率超过15%的速度增长[1]。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方面出现许多问题,例如:研究生导师数量不够、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实验条件简陋、科研氛围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及各教育部门等关注的焦点。
1 制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1.1 招生模式不利于选拔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
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大多数是通过研究生考试选拔产生,再结合复试成绩,通过初试和复试这两项成绩最终确定研究生录取名单。这样的招生模式基本上还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考查。长此以往,在现实招生中经常招到“考研分数高、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就不足稀奇了。
1.2 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目前,由于老化的教学评估制度,在高校研究生培养阶段,我们很多高校生搬硬套本科生培养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面对面的知识讲授为主。尤其,有些高校还成立所谓的教学督导组,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确认和监督,以便顺利执行。这种“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授课模式严重削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样,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宽松的毕业门槛不利于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毕业率达到95%[2],还有相当多的高校就业率甚至达到100%。例如,有些高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学生只要在国家承认的期刊上上发表一篇论文就可顺利毕业,对于期刊的档次、学生是否第一作者都没有硬性要求。这样对学生毕业几乎没有门槛的毕业要求条件导致很多研究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都没有要求,更别说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我在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多年,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2.1 改革研究生选拔模式,选拔创新性研究人才
各高校可根据自己情况改进本校选拔模式,在复试阶段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并加大复试成绩比重。采用“宁缺毋滥”的态度加大对被推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同时,加大导师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的自主权,他们可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对考生创新潜力进行考核评估并招生。总之,完善研究生遴选制度,有利于招到真正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2.2 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
调整研究生课程和教学内容,增加学科交叉课程和实践课程,授课内容与研究生科研方向相结合,给研究生传授基本的科研设计思路、实验方法、测试表征手段、数据整理和分析等,以实验问题结合具体的实验及数据分析的方式来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我所担任的一门博士研究生课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我根据授课内容,先调研各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并结合他们所做课题,把各个授课内容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消化,同时也强化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初次尝试,学生反响不错,既完成了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搜集文献、设计实验、分析表征手段、数据分析等能力,学生能力达到了真正地提升。
2.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团队的首领决定了团队的战斗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头狮子带领的羊群敢于和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打架,并且可获胜[3]。目前,每个高校研究生都隶属于一个研究团队,每个研究团队都实行导师负责制。因此,导师的研究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整个团队及其研究生个人的发展。只有优秀的导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2.4 增加研究生国内外交流的机会
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能拘泥于“闭门造车”,俗话说“站在伟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因此,研究生只有站在国际学术前沿,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发展动态和科研热点,才可能会创新[4]。如果科研经费充足,可多给研究生机会,让他们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开阔研究生科研视野。即使经费不充足,也可鼓励研究生走出校门,在同城之间多听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报告,丰富自己的知识,并活跃自己的思维。
2.5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研究生的生存环境直接影响其科研创新能力,要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学校硬件设施包括图书馆网络资源、科研设备及测试平臺到软件设施,如学科竞赛、论文奖励、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为研究生创新提供各种动力及保障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使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
2.6 完善研究生学位授予考核标准
毕业是每个研究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研究生学位授予考核标准”是每个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为之奋斗的目标。研究生学位授予考核关于小论文、大论文和学分等方面,从小论文篇数及档次质量、大论文质量、学分分布等方面量化各个考核标准。在毕业审核阶段,要有章可循,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严格杜绝可熟人参与及各种人情能掌控的指标,做到研究生阶段“严进严出”,真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总之,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科技创新在促进各个行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5]。因此,创新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科研创新的主要平台之一,高等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其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只有高等学校把握好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就业这三块,结合高校、导师和研究生的良好协作和参与,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正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浅析,山东工会论坛,2016,22,139-141。
[2]张善超,王得新,王佳伟,如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10-312。
[3]http://www.sohu.com/a/166677010_322896
[4]张建宇,赵丽滨,费斌军,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力学与工程应用,2012,296-300.
[5]陈琳琳,王旭,田维敏,陈瑞,科研单位研究生创新能力探索,农业科技管理,2017,36,82-85.
作者简介:原长洲,2009年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就职于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职称,目前主要从事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关键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研究工作。
关键词: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的提升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自1978年以来,我国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以年增长率超过15%的速度增长[1]。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方面出现许多问题,例如:研究生导师数量不够、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实验条件简陋、科研氛围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及各教育部门等关注的焦点。
1 制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1.1 招生模式不利于选拔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
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大多数是通过研究生考试选拔产生,再结合复试成绩,通过初试和复试这两项成绩最终确定研究生录取名单。这样的招生模式基本上还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考查。长此以往,在现实招生中经常招到“考研分数高、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就不足稀奇了。
1.2 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目前,由于老化的教学评估制度,在高校研究生培养阶段,我们很多高校生搬硬套本科生培养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面对面的知识讲授为主。尤其,有些高校还成立所谓的教学督导组,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确认和监督,以便顺利执行。这种“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授课模式严重削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样,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宽松的毕业门槛不利于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毕业率达到95%[2],还有相当多的高校就业率甚至达到100%。例如,有些高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学生只要在国家承认的期刊上上发表一篇论文就可顺利毕业,对于期刊的档次、学生是否第一作者都没有硬性要求。这样对学生毕业几乎没有门槛的毕业要求条件导致很多研究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都没有要求,更别说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我在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多年,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2.1 改革研究生选拔模式,选拔创新性研究人才
各高校可根据自己情况改进本校选拔模式,在复试阶段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并加大复试成绩比重。采用“宁缺毋滥”的态度加大对被推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同时,加大导师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的自主权,他们可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对考生创新潜力进行考核评估并招生。总之,完善研究生遴选制度,有利于招到真正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2.2 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
调整研究生课程和教学内容,增加学科交叉课程和实践课程,授课内容与研究生科研方向相结合,给研究生传授基本的科研设计思路、实验方法、测试表征手段、数据整理和分析等,以实验问题结合具体的实验及数据分析的方式来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我所担任的一门博士研究生课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我根据授课内容,先调研各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并结合他们所做课题,把各个授课内容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消化,同时也强化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初次尝试,学生反响不错,既完成了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搜集文献、设计实验、分析表征手段、数据分析等能力,学生能力达到了真正地提升。
2.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团队的首领决定了团队的战斗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头狮子带领的羊群敢于和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打架,并且可获胜[3]。目前,每个高校研究生都隶属于一个研究团队,每个研究团队都实行导师负责制。因此,导师的研究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整个团队及其研究生个人的发展。只有优秀的导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2.4 增加研究生国内外交流的机会
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能拘泥于“闭门造车”,俗话说“站在伟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因此,研究生只有站在国际学术前沿,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发展动态和科研热点,才可能会创新[4]。如果科研经费充足,可多给研究生机会,让他们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开阔研究生科研视野。即使经费不充足,也可鼓励研究生走出校门,在同城之间多听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报告,丰富自己的知识,并活跃自己的思维。
2.5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研究生的生存环境直接影响其科研创新能力,要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学校硬件设施包括图书馆网络资源、科研设备及测试平臺到软件设施,如学科竞赛、论文奖励、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为研究生创新提供各种动力及保障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使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
2.6 完善研究生学位授予考核标准
毕业是每个研究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研究生学位授予考核标准”是每个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为之奋斗的目标。研究生学位授予考核关于小论文、大论文和学分等方面,从小论文篇数及档次质量、大论文质量、学分分布等方面量化各个考核标准。在毕业审核阶段,要有章可循,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严格杜绝可熟人参与及各种人情能掌控的指标,做到研究生阶段“严进严出”,真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总之,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科技创新在促进各个行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5]。因此,创新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科研创新的主要平台之一,高等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其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只有高等学校把握好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就业这三块,结合高校、导师和研究生的良好协作和参与,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正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浅析,山东工会论坛,2016,22,139-141。
[2]张善超,王得新,王佳伟,如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10-312。
[3]http://www.sohu.com/a/166677010_322896
[4]张建宇,赵丽滨,费斌军,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力学与工程应用,2012,296-300.
[5]陈琳琳,王旭,田维敏,陈瑞,科研单位研究生创新能力探索,农业科技管理,2017,36,82-85.
作者简介:原长洲,2009年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就职于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职称,目前主要从事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关键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研究工作。